
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地区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复课前新冠肺炎防控工作。
一、学校疫情防控体系
(一)压实机构主体责任,成立学校健康监测、卫生保洁消毒等专责小组,明确职责并做好培训演练。
(二)建立健全学校与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家长及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二、防控预案和制度
(一)制定“两个方案”。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落实“八项制度”。建立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和追踪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通风和消毒制度。
三、人员健康管理
(一)建立师生员工和校内其他单位人员假期行踪和健康监测机制,清查留校人员的健康状况,疫情高发地区及境外的旅居史。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落实“四精准”和“六分”要求,即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疫情高发地区及境外的教职员工、学生分布情况;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疫情高发地区及境外的教职员工、学生在校内各年级、各班级分布情况;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疫情高发地区及境外的每个教职员工、学生及校内各机构、工地等单位人员返校前14天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精准安排疫情高发地区及境外的教职员工、学生,分学段、分年级、分班级、分省份、分期、分批有序错峰返校,保证返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内其他人员都能够得到全覆盖的健康监测、健康保护。
(二)立即启动入校体温监测制度,严控进校人员管理。
(三)暂停人流聚集的培训等活动。
四、学校场所管理
(一)设置临时隔离留观室,设置要求:在校医室外,以就近为原则,方便就诊师生转运,尽量设立专用通道,确保有足够空间,有独立卫生间和流水洗手设施;设置醒目的“临时隔离留观室”标识。配备水银温度计等常用诊疗器具、休息座椅、消毒物资和设备以及灭火器材。
(二)设置相对独立的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用以接纳境内外疫情高发地区返穗人员或其他人员的集中医学观察(学校暂不设置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场所)。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基本要求:
(1)应选择远离学生教学和生活区,相对独立,场所及房间应通风良好。(2)应有一定规模,尽可能满足学校集中医学观察需要,可优先征用学校设的酒店、招待所作为隔离观察场所。(3)内部设施要求:有保证集中隔离人员正常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隔离人员的饮食、饮水卫生,饮食采取集中配送;独立卫浴。
(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复课前做好校园全覆盖清洁卫生,整治卫生死角。加大巡查清扫消毒力度和频率,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四)做好公共场所通风换气。每天做好假期仍在开放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场所(如教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宿舍、教研室等)的通风换气。
1.原则上不使用空调,首选自然通风。
可开窗的场所,外窗保持持续打开状态;或者每天早、中、晚至少开窗通风三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同时保持排气扇运转正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无法采用自然通风的,必须采用机械通风。
2.正确使用空调
(1)分体空调
在空调开启的同时,也须适当使外窗保持一定的开度,以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天定期关闭空调,开窗通风换气。如果没有外窗进行自然通风的,必须机械通风。
每周清洗空调送风滤网及洗手间排气扇。必要时,可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空调器。
(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a.保证吸入的新风是室外的新鲜空气,禁止新风从机房、楼道和天棚吊顶取风。确保空调机房内和空调新风口周围环境的清洁,新风吸入口周边无污染、无杂物。风机房可加装高强度紫外线灯进行消毒。
b.空调通风系统是全空气系统的,应全新风运行,关闭回风管道;调节好各局部场所的新风分配量,保证各局部场所均有新风输入。无法全新风运行的,应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有效运行。
c.房间内空调通风系统为风机盘管+新风系统的,应保证新风系统正常运行,并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
d.有外窗的房间,使用过程中宜适当使外窗保持一定的开度。
e.定期对运行的开放式冷却塔、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疫情期间每周一次。
f.加强对冷却水和风机盘管的冷凝水盘的清洁消毒。
g.所有排风都要直接排到室外。
h.上课前和下课后1小时,新风和排风系统应保持运转。
一旦发现病例,立即关闭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该区域的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消毒后才能恢复使用。
(五)做好卫生设施供应。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足够洗手液或肥皂。
(六)加强校医院(校医室)管理。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保障医疗安全。
五、消毒规范
校园环境应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对于户外露天场所一般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消毒。
(一)对校园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消毒
1.物表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250mg/L~500mg/L)对物体表面(地面、扶手、门把手、课桌椅、体育器材等人体常接触的物体或位置)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2.空气消毒
日常预防强调通风换气为主,对部分重要的、空间较少的室内场所可进行适当的空气消毒。消毒方法包括:
(1)用含0.2%过氧乙酸或3%过氧化氢或500mg/L二氧化氯,按20ml/m3的量对各类教学和生活及工作场所进行空气喷雾消毒,消毒作用1小时后开窗通风。
(2)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要求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在垂直1米处辐射强度高于70μW/cm2,吊装高度距离地面1.8米~2.2米,并且分布均匀,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1.5W,连续照射不少于30分钟。
(3)空气消毒机消毒
可采用紫外线循环风、高压静电循环风等类型的空气消毒机,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使用。提倡有人条件下开启使用。
(二)厨房清洁和消毒
可用含洗涤剂溶液清洁厨房各种表面和地面,并保持卫生。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拖)拭,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三)餐饮具和茶具消毒
首选餐具消毒器消毒,常用的消毒碗柜有红外线高温加热消毒碗柜、紫外线和(或)臭氧消毒碗柜等,按照操作说明书使用。也可用高温蒸汽或煮沸15~30分钟消毒;消毒餐饮具和茶具应先清洗干净,消毒后应注意保洁。也可使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四)手消毒
勤洗手,加强手卫生。学生在入校后、离校前、饭前便后、集体活动前后、有咳嗽等行为导致手污染后应进行洗手。洗手时应采用流动水,按照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
(五)卫生间消毒
可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洗手台面等进行消毒。
(六)校车消毒
无空调的校车应开窗通风,有空调的校车,开启机械通风换气扇,到终点后应开窗、开车门通风;校车内座椅、扶手、吊环等表面可参考物体表面的消毒;车内空调滤网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滤网可浸泡于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无窗密闭的校车,可在人员清空后用移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小时,或可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开启空调外循环通风换气。
六、防病宣传
做好校内防病宣传及培训计划和准备,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七、物资储备
(一)常用防护物资储备清单
(二)常见消毒剂及配制
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84消毒液(标识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99比例稀释。
2.消毒粉(标识有效氯含量12%,20g/包):1包消毒粉加4.8L水。
3.含氯泡腾片(标识有效氯含量500mg/片):1片溶于1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