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5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据悉,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广州市有16人受到表彰,其中11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5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广州市获表彰的部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合影。
全国劳动模范
陈学文
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机械操作部首席主任技师,助理工程师、特级技师
郭振泳
广州日弘机电有限公司营业采购高级主任、工会主席,助理工程师、中级工
冯冠杰
广州市白云区沙田柠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助理工程师、初级工
邓兴斌(瑶族)
广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省站营业点运营主管
余子炜
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特级技师
李天明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基地维修中心电子首席维修专家,自动化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杨春宝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斗导航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林小江
广州燃气集团有限公司西区分公司管网运营部经理、燃气抢险总队第三分队队长,工程师、技师
冯文虎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总装部总组课二工段二班船舶电焊工,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
徐锦辉
中国大酒店行政总厨,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
王杰(女)
黄埔新材(广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全国先进工作者
何建行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
赖宣治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
赵 建
广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所法医检验科科长、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副高级警务技术任职资格
林文周
广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广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广州耕地储备指标交易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一级调研员
朱文玲(女)
广州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处处长
李天明:培养“一门八技师”高技能人才团队
李天明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攻克地铁列车电子部件维修等多个“卡脖子”难题,摸索出一套高效的轨道交通电子部件维修及测试平台自主开发模式,先后带领团队修复部件超22万件,创造了数以亿元计的经济效益。
李天明带领团队先后完成220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编制工艺和验收标准150份。
他带领10余名徒弟快速成长,培养了“一门八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团队。
杨春宝:投身北斗技术攻关追“芯”不辍
杨春宝20年来坚守研发一线,本着“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职业精神,带领团队在北斗关键技术攻关及核心零部件研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作为项目技术带头人,他主持研制的多款国防应用北斗基带芯片在竞标比测中屡获第一,打造了海格通信北斗导航领域核心技术谱系,打破了“时空权”技术问题,为国家北斗导航事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林小江:“量”出首份广州燃气管线地图
林小江在燃气抢险岗位上坚守17年,保持零事故,燃气抢险及时率达100%。他是用双脚丈量出首份广州燃气管线地图的带头人,为维护管网畅通,保障市民安全稳定用气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创新调压设备方案,每年减少用户停气时间42.85万户时;创立“管道腐蚀泄漏‘五位一体’定位法”提高工效、节约开挖成本;打造检测评估组掌握管网健康,完成检测评估100余公里,完成老化管网改造122.5公里,保障辖区管线安全运行。
陈学文:推动港口设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
陈学文从一名普通的港口技术工人成长为港口行业的行家里手。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创造经济价值超6000万元,解决了89个重大设备技术难题,获19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以陈学文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致力于解决港口机械设备维护中的技术难题,推动港口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升级。该工作室受邀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会,项目被评为首届大国工匠展十个优秀项目之一。
冯文虎:电焊高手为钢铁巨轮当“裁缝”
冯文虎于2009年进入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先后参与过华南首艘超大型油轮新浦洋、渔政船、特种船3.01,PCTC汽车运输船,豪华客滚船等上百艘船舶的焊接工作。
他提升焊接效率3倍以上,单船可节约综合成本10万元以上,PCTC系列船可节约综合成本300万元以上。他于2013年取得ABS焊接协会的6GR焊接证书,此证书代表了国际焊工最高水平。
郭振泳:积极探索劳资沟通协商机制
郭振泳十余年来始终秉持初心,推动建立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健全集体协商制度,为职工实现连续十五年工资增幅正增长,集体协商经验被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评为全国十佳案例。
他牵头建设全国首批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带领和辅导50多家基层工会发挥引领力、强化组织力、提升服务力,培育出全国、省级典型工会案例。
徐锦辉:复刻传统技艺再现百年名菜
徐锦辉作为主创厨师,与广州博物馆合作“消失的名菜”项目,通过精心复刻传统粤菜技艺,再现了百年名菜,赋予传统美食新的生命力。
他深知文化自信的力量,成功将广式竹升面和酥类点心制作技艺推向新的高度,还助力这两个项目入选广州市级非遗名录,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活力。
他投身“粤菜师傅”工程,挖掘地方食材,创新烹饪,推动乡村振兴。
邓兴斌:将军人作风融入工作极致
军人出身的邓兴斌一向严格要求自己,将军人作风融入工作中,在17年的一线收派、三线管理者的工作中均保持了“零差评”的纪录。
急客户所急、急员工所急,做“最好的客服”,对每一个客户、员工,他都用心服务,经常是客户一个电话打过来,他20分钟内就能到达,员工一个电话打来,他也能快速帮助员工解决问题。
余子炜:为船舶安上强大“中国心”
余子炜坚持走技能报国之路,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成功研发高速柴油机和调试国内第一艘油电混合拖轮。他负责工信部、科技部和上海711研究所开发的大型船舶高速发动机项目,成功研发CS21/32高速柴油机和DM23G大功率气体发动机,填补了国内1—2MW功率范围空白,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他主要参与的国内第一艘油电混合拖轮“海港711”号调试取得成功,实现主机功率下降15%—20%,为国家新能源船舶行业做出突出贡献。
冯冠杰:用柠檬带领乡亲种出“甜日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冯冠杰自主研制冰糖炖柠檬、柠檬果酱等,有效解决了柠檬次级果销售难的问题,增加合作社经济效益。借助沙田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帽峰山脚下的优势,他带动周边村镇500多农户开展柠檬种植,发动农户开展采摘旅游等项目。经过多年的质量管控及品牌提升,农户年亩产收益比2012年增加两倍以上。
王杰:建国内首套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
王杰长期奋斗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一线,主持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厅等国家、省、市级项目12个,申请专利114项,获权60项。
她全身心投入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项目,解决航空轮胎“卡脖子”难题,主持的项目入选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据此建设了国内首套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助力广东省低空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
何建行:开发AI工具提高早期肺癌确诊率
何建行在国际上首创三项技术体系,包括自主通气肺移植与气管重建在内的无管微创技术、肺癌智能筛诊治康体系、异位心肺联合移植技术。他创建可视化神经阻滞+静脉镇痛和自主呼吸通气无管微创手术,减少50%麻醉药量,并发症减少30%,45%的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当日康复,5年生存率提高7.5%。
他开发甲基化AI早诊工具,将早期肺癌的确诊率提高至91%;研发出系列AI裸眼3D显示设备、一针到位率达99%的软组织穿刺机器人,提升了手术精度。
赵建:建华南地区首家虚拟解剖实验室
针对国家公共安全领域面临的非正常死亡案事件处置重大需求,赵建建立了全国首家硅藻检验新技术实验室,研发的硅藻诊断溺死技术体系解决了水中腐败尸体死因鉴定这一国际难题。他建立了华南地区首家虚拟解剖实验室,实现了非正常死亡尸体死因的精准排查;形成了基于现场重建的证据分析体系,强化了现场痕迹物证与犯罪行为的关联性,显著提升了疑难复杂案件、命案积案诉讼中的证据效能。
赖宣治:坚守14年培养42名世界跳绳冠军
赖宣治以体育教育改变孩子命运,用14年的坚守培养出42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8项世界跳绳纪录,获奖牌数超过1000枚,其中金牌超过400枚。在他的指导下,一些曾经敏感内向的乡村孩子逐渐变得自信开朗,通过一根小小“绳子”登上国际舞台,为国争光。
朱文玲:推动羊城珠水重现水清岸绿
朱文玲组织制定40余项方案制度,推动连发14道市总河长令,出台全国首个河长制履职规范,推动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147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
她推动建成13座志愿治水驿站(实践基地),先后培育出了一百多支民间护水志愿者队伍,参与人员达70余万人。
林文周:多项举措被列为全国改革亮点
林文周近五年来扎根基层一线窗口,大力推动广州市不动产登记改革创新、惠企利民与解忧纾困工作,积极推动不动产登记高质量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行政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他牵头负责的“1窗1人1套资料1个环节”“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广州深圳珠海三地通办”“跨境抵押”等多项举措被列为全国改革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