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
“绣花”功夫推动广州“旧”地升级
  • 听全文
  • 2024-01-05 09:58:14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已累计完成91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 惠及217.2万居民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广东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五年来,广州坚持以“绣花”功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提档升级,创新搭建政策“工具箱”,为社区“打补丁”补齐民生短板,邀请设计大师“妙手织锦绣”提升改造品质,探索成片连片改造实现老城“旧衣换新装”。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传承地方历史文化,释放存量空间价值,微改造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城“绣花”,先建“工具箱”

  在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绣花”,首先要完善政策“工具箱”。作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先行试点城市,广州以建立机制为根本点,在省内率先构建“1+N”政策体系。“1”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这是全省首个微改造“线路图”,“N”指的是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缔造参考指引、引入日常管养参考指引、既有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整合利用存量公有房屋相关意见、引入社会资本试行办法等N个配套政策。“1+N”政策体系围绕改什么、怎么改、谁出钱、改后怎么管等方面作出了系列探索和安排,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到全的跨越。

  搭好了政策“工具箱”,还要用好法宝,让“一针一线”发挥最大效应。2023年以来,广州多次组织召开政策解读会议,深入解读新印发的配套政策,指导各区将新政落地落实。如今,相应工作机制健全有序,居民参与渠道多元,资源利用路径清晰,引入社会资本有章可循,长效管养渐成共识。

  

黄埔新邨打造家风长廊

  走进文冲街的黄埔新邨,一条10米长的“家风长廊”映入眼帘,彰显家风家训的字句错落分布,别具文化味。经过长廊就是一片小广场,大姐们手持羽扇起舞,小朋友在滑梯处追逐欢笑。“以前广场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公园了。改造后,我婆婆参加了小区的合唱团舞蹈队,有空就在这里唱歌跳舞,我也可以带小孩在公园里玩。”居民王女士说。

  黄埔新邨微改造是一个“多手联绣”的项目,得益于“1+N”政策体系的联动工作机制。机制通过充分调动各级政府资源,用足政策,推进各类专项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

  社区“打补丁”,补齐民生短板

  如果把老旧小区比作一件衣服,穿着多年难免有磕碰磨损,那么微改造工程就好比一位精工细作的“裁缝”,为老旧小区“打补丁”。广州结合城市居住社区补短板行动,出台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涵盖基础、完善、提升、统筹四大类60项改造内容,聚焦水电气路、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民生事项,开展“三线”整治。同时,注重丰富社区供给,整合资源完善养老、托幼、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构建“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

  黄埔区大沙地西5号大院是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的教职工生活小区,建成于1990年。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推移,小区问题逐渐凸显:建筑物外立面破旧、给排水等设施破损严重、夜间照明不足、三线乱拉乱接、公共休憩空间破旧脏乱……

  为补齐民生短板,鱼珠街道“一对一”入户收集意见,居民常常拉着工作人员一谈就是一个小时。根据民意,方案几易其稿,力争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经过改造,项目修复小区破损道路约1000米,清疏化粪池、排污管约600米,更换破旧楼道门7栋,楼梯台阶修复约100米、增加防滑条100余条,增设楼道感应照明100余盏……

  老旧小区就像一件老款衣服,设计慢慢跟不上新时代的需求。微改造为5号大院加入新功能:小区与学校入口分叉路口处的闲置用地,被打造为教育主题公共空间,新增园林绿化小品;小区健身公园内,增设国学经典宣传廊架,营造教育文化主题特色景观。

  大师妙手“绣花”,改造留住乡愁

  “绣花”离不开大师的巧手设计,广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历史文化遗存俯拾皆是,微改造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针对重点项目,广州建立“设计工场”模式,引入建筑、景观、园林、市政等领域专家,采取“专家+工匠+社区设计师”等形式,加强设计把控和技术服务。面向全市,广州编制设计导则、设计指引等配套技术文件,从功能优化、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提出指引,推动老旧小区高质量改造。

西关记忆项目激活边角地。

  拥有千年历史的泮塘片区,正在“焕新”。西关记忆项目即泮塘路及周边街区微改造工程,通过社区设计师深入街巷走访,结合社区调研、座谈会、上门访谈,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让改造更符合居民心水。

  恩洲直街是泮塘三约的主巷,项目完整保留了街上的老麻石,修缮或比照复建趟栊门和满洲窗,留住老西关的“乡愁”。里巷巷门上的石门套被修缮翻新,刻有“燃藜”“攀桂”的旧石匾则保留了“原汁原味”。石匾有何含义?原来,“泮塘”有着对本地子孙“入泮”成才(进入学宫念书)的美好祝愿,“燃藜”“攀桂”则寓意勤学夜读、科举登第。

  泮塘三约植有一株生长多年的鸡蛋花树,改造围绕它筑起树池、铺装地面、设置文化景墙,修建出小巧的勤学公园,成为老街坊新的聚脚点。在泮塘生活了73年的高婆婆坐在树下感叹:“如今这里悠闲干净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注重活化“沉睡”的公房,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通过修缮建筑原有结构,再根据不同的活化功能改造建筑内部。改造后的24处公房建筑将探索植入便民功能,服务周边居民,形成具备共享性、多元化的特色文化街区。

  成片连片更新,老城“旧衣焕新”

  在老旧小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广州正探索成片连片的新模式,实现“旧衣焕新”,提升片区价值,吸引社会资本进驻,为社区提供管养服务,长效“保鲜”。去年,广州创新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科学合理利用和调配老旧小区及周边富余存量公有房屋,充分整合利用公共低效闲置用地、机动车泊位、公共广告位等存量资源,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挖掘文、商、旅、创等街区价值,综合治理,全面提质,推动改造可持续。

  改造中的广州北站东侧片区,是广州市首批老旧小区成片连片改造项目,将片区需改造的老旧小区“打包”统筹推进。片区不仅有居住属性,还有商业属性,超90%的沿路建筑首层均为商业功能,拥有花都区第一家电影院,未来还要与在建的大型免税综合体联动。

  项目以新华市场及周边空间为核心、新中路为轴,对片区进行全要素提升。鼓励企业出资参与改造,目前已完成新华市场改造,传统老旧的农贸市场变得整洁有序、智慧便捷,现代化和烟火气并存。项目计划进一步盘活低效闲置公房,释放存量资源价值,连接周边建筑,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烟火中轴”,为历史悠久的新华街片区注入新活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将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抓紧抓实,加强部门联动,指导新政落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不折不扣完成刚性任务的同时,着力推进改造提档升级,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治理水平方面再增新成效、再结新硕果,持续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助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数说

  截至2023年12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91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建筑4959.2万平方米,“三线”整治2926.95千米,增设无障碍通道166.4千米,完善消防设施7.8万个,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005个,惠及67.9万户家庭、217.2万居民。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