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党史学习教育
学史力行开新局 截至目前,广州实施市本级实事41464件
  • 听全文
  • 2021-10-01 09:52:47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已完成市本级实事35015件

全新升级的6.6公里临江碧道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民生实事精准度和共同富裕感知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目前,实施市本级实事41464件,已完成35015件,切实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

  累计建成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179个,家庭养老床位突破1.6万张。

  加快推进河涌整治,147条城市黑臭水体和50条重点治理河涌已全部消除黑臭。

  高标准建设生态碧道,全市新建成43.8公里碧道、32个口袋公园、23.3公里缓跑径、29.5公里园道。

  推行“双报到”机制,全市共有27.9万多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逾3000个单位党组织向属地镇(街)报到,围绕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创建文明城市等开展服务活动5.1万多次,参与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达79万多人次,为群众办实事27万多件。

  民生建设水平实现“大变化”

  “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后,我开的‘农家乐’每年收入从几万块增长到十万元以上!”在从化区粤菜师傅培训室,一位从2018年就开始参加培训的朱师傅这样告诉记者。一直坚持参加培训,让她不断提升自己的厨艺水平,2019年她还获得了“羊城工匠杯”从化粤菜师傅美食烹饪奖。随着厨艺水平的提高,朱师傅开的“农家乐”回头客越来越多,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从可操作易见效的“小切口”入手,广州落实好就业、养老、教育等具体任务,推动民生建设水平实现“大变化”。截至目前,实施市本级实事41464件,已完成35015件,切实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效。

  高质量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羊城行动有明显成效。截至8月底,全市鉴定粤菜师傅获证8992人,全市资助“粤菜师傅”类工种职业技能提升培训4564人;“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分别培训8992人次、5.88万人次和4591人次。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基本养老需求不断被满足。日前,人民日报刊发题为《1.6万老人有了家庭养老床位》的整版报道,聚焦广州为有照料需求但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广州市“老有颐养 幸福颐康”为老服务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完成预期目标,累计建成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179个,家庭养老床位突破1.6万张,切实增加了优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拉近了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满足了养老不离家“一张床”需求,帮助老年人实现了“养老不离家”或就近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养老的愿望,为幸福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

  为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广州落实“双减”再出新招。8月26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通知》,提出了减少考试次数和作业量,优化校内课后服务和作息安排,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在广州市教育局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共建的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正式启用后,该校探索分层教学,合理设计作业难度和总量,让班上同学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享受成长乐趣。

  居民“生活越来越舒心了”

  前不久,有家住广州市海珠区的居民给附近的江南西垃圾压缩站送来了锦旗。“以前压缩站周边环境非常脏乱,臭气熏天。现在变得干干净净,一点臭味也闻不到,也没有噪音扰民,生活越来越舒心了!”家住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杏林小区的邵女士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经过江南西垃圾压缩站,这样“无声”的变化对居民们来说真是暖上心头。

  原来位于杏林大街20号的江南西生活垃圾压缩站,由于地处居民密集区,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噪音和臭味是市民群众投诉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保证垃圾压缩站的正常运作,同时优化压缩站周边环境卫生,广州市海珠区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升级改造江南西生活垃圾压缩站,通过配备喷淋降尘除臭设备、完善污水收集系统、补种绿植美化外墙等举措,有力提升市容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是广州市聚焦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重要体现。

  开展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印发2021年交通拥堵点治理项目清单及方案,其中,2021年市本级计划完成20个交通拥堵点位治理。截至目前,市本级已完成10个点位治理任务。

  加快推进河涌整治,147条城市黑臭水体和50条重点治理河涌已全部消除黑臭,治理后的河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焕发新活力、呈现新面貌。

  开展机动车乱鸣喇叭专项整治,全市范围内禁鸣喇叭,重点查处7类鸣喇叭行为,查处机动车乱鸣喇叭848宗,切实减少机动车噪声污染,还广大市民宁静的工作生活环境。

  高标准建设生态碧道,全市新建成43.8公里碧道、32个口袋公园、23.3公里缓跑径、29.5公里园道。其中增江碧道、蕉门河碧道等被水利部作为“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在全国广泛宣传。《广州市碧道总体规划和实施》项目荣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大奖的“建成类-城市空间”奖和LILA(国际景观奖)“基础设施类”奖。

  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重点民生项目,办好民生实事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截至目前,市领导每人包干认领5项重点民生任务,市领导挂帅10项广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全市各区、各部门制定涵盖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办实事项目清单1732项。

  作为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落地见效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广州市把“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办实事的“动力源”,把党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作为办实事的“加速器”。

  11个区、176个镇(街)实现“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全覆盖,办理呼应工单810万余件。推行“双报到”机制,全市共有27.9万多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逾3000个单位党组织向属地镇(街)报到,围绕疫情防控、垃圾分类、创建文明城市等开展服务活动5.1万多次,参与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达79万多人次,为群众办实事27万多件。

  在天河区凤凰街渔沙坦社区,部分道路未安装路灯,居民群众夜间出行不便,希望街道社区能加装路灯。街道党工委线下发布“亮灯暖心”安装路灯项目,区住建局机关党组织及时承接,与街道共商安装路灯事宜。目前计划在渔沙坦社区东边坑1-20巷约200米地段安装路灯,为周边800多户居民群众夜间出行提供照明,有力保障出行安全。

  “您的心愿、我的志愿”——党组织、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双微”行动持续开展,依托“12345”热线、“穗好办”等线上平台收集群众现实关切,在市级融媒体平台145个街道公众号设置“有求必应”栏目,依托全市各级2800多个党群服务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群众微心愿连锁店”,截至6月上旬,已面向全市党员群众征集“学子追梦”“安全屋”“金雁小学堂”等民生微项目2382个,已领办1367个;征集群众微心愿15618个,已认领9697个,实现“小事街道就近办,难事各级跟进办”。

  在从化区吕田镇,镇第三小学位于广州市最北部山区,交通相对闭塞,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其中有33位学生来自低保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有的家庭月收入仅1200元左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为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该校通过“双微”行动发布“‘爱心午餐’一学期”“微心愿”。不久,中共广州市从化区教育局机关委员会发动党员群众,认领了33名困难学子的“微心愿”,为他们筹得2.4万余元,顺利解决了一学期的午餐费用,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确保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安心学习、茁壮成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广州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之路上步伐沉稳,信念坚定。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