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风水塘有了“水中森林”
听全文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13 11:29:22

小微水体治理是今年广州水环境整治的重点之一,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天河不少城中村已经开始对“风水塘”进行治理,截污后又进行了生态修复,水底种植各类水草、水中有小鱼,水面有睡莲,宛如一个“水中小森林”。

岭南水乡传统习俗讲究“以水为财”,不少村里祠堂前都有一口“风水塘”。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的南涧凌公祠前就有两口水塘,名为“南涧塘”。记者在南涧塘看到,池水清澈,站在塘边就能看到水底水草浮动,几条小鱼在水草间嬉戏,水面上还有红色的、蓝色的蜻蜓飞来飞去。

但在几年前南涧塘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有村民告诉记者,2015年、2016年时这个风水塘经常因为黑臭被周边居民投诉,“当时水面结起厚厚的一层漂浮物,不时发出阵阵恶臭。靠近池塘的住宅楼居民都不敢开窗通风,更担心滋生蚊虫导致疾病传染。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四月开始,前进街对南涧塘进行生态修复,构建一个由“水生植物系统、微生物系统、微藻系统、鱼类系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系统”组成的景观水净化工程,从而达到水体进入良性循环。

天河棠东村的棠东池塘面积更大,约8000平方米,周边人口约6000人。棠东池塘同样进行了生态修复,种植各类水草,水质清澈,能见度提高,池塘边上坐满乘凉的村民。

承担本次生态修复工作的广州和源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尹和桂告诉记者:“全面截污是第一步,没有污染物继续排入池塘后,就要对付爆发的蓝藻,这时我们投入一种专门吃蓝藻的控藻溞,彻底去除水中藻类。”

水中藻类都去掉后,就可以着手构建“水中森林”,恢复水体自身的生态系统。尹和桂表示,水下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每一环都有自己的功能。在水体自身的生态系统构建完成、比较稳定后,自净能力不断提高,即便没有活水补充也能保持水质清澈。

浏览次数
-
分享
分享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