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易用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易用专区 > 各区动态

番禺区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 2022-04-27 16:43:06
  • 来源: 番禺日报
  • 分享到
  • -

  番禺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紧紧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实施,在做实群众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保护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努力把番禺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0426p1-1_b.jpg

沙湾古镇安宁广场及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前

  聚焦居民关切 塑造老旧小区新面貌

  大石街侨苑社区北邻三支香水道,建于20世纪80年代,存在地面破损、围墙发霉剥落、“三线”裸露等问题,由于邻近河边,在雨季常年受到水浸问题困扰,人居环境品质较差。番禺区城市更新部门和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根据改造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居民反映的痛点堵点,合理确定改造内容,优化提升人居环境。

  在微改造过程中,番禺区因地制宜,通过下地或规范敷设的方式对裸露的“三线”进行规整,对小区围墙进行翻新并新增照明系统,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针对水浸问题,更换了排水管网549米,增加集水井1个、市政污水井7个、雨水口33个、雨水检查井18个,并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利用集水井实现快速排水,在雨天水涝积水时,通过关闭排水管网末端闸门,使用排水泵排水,及时躲过江水洪峰,困扰居民20多年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坚持产城融合 赋予传统产业新动能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石碁镇沿市莲路形成了以南浦村为核心的广州首条红木产业带,拥有红木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达到33亿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广作红木特色小镇”。石碁“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于2017年3月被列入番禺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也面临着用地低效、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村容村貌脏乱差等问题,制约红木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在石碁镇和部门的支持下,南浦村加快更新改造,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传统特色,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转移升级。

  在南浦村旧村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打造集红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情景销售、交流教学、鉴定评价、文化演绎、办公管理于一体的红木特色小镇启动区,鼓励引导传统红木家具企业通过自主改造、工艺创新,导入现代家居、设计研发、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技艺传承的同时,实现红木产业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产业链条转变;另一方面,结合古村和积成家塾、英斋公祠、南浦村酒堂等传统风貌建筑,以岭南传统文化展示及创意体验为主线,融合艺术创意、时尚趣味等新业态建设岭南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产业文化、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三位一体”的文旅小镇。项目用时2个多月就顺利取得首期安置地块集转国用地手续的批复,是全市首个完成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和集转国双批复的旧村改造项目,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巧用“绣花”功夫 焕发古老城市新活力

  沙湾古镇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广州市首个全国特色小镇,文化底蕴深厚,广东音乐、飘色、龙狮等民间艺术誉满远近,是南粤大地璀璨耀眼的文化瑰宝。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的脚步逐渐侵扰古镇,原有的古镇肌理和村落格局受到了冲击,同时也面临特色不显、配套不足、用地混杂等问题,亟待提升。沙湾古镇正确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突出地方特色,通过微改造“绣花”功夫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功能。

  在微改造项目过程中,番禺区强化对留耕堂等11间国家、省、市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打造了沙湾宗祠文化展览馆(留耕堂)、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等13个主题鲜明的展馆,完成安宁广场及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工程等7个微改造工程项目,初步完成了39条古街巷、长达5.2公里的管线埋地、雨污分流首期整治和部分街巷的外立面整饰,正在持续推进古建筑和古街巷的保护修复工作,完成古镇内176户房屋外立面整饰工程,使古镇核心区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现沙湾瑰丽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留住了乡愁记忆,延续了历史文脉。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