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 听全文
  • 2016-02-01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育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系统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生态建设,在全市范围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有序利用自然,科学保护自然,划定农业空间保护红线、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全覆盖。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完善污染源全过程监管机制。支持开展环境资源审判和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加强城市建成区内及广佛、穗莞跨界等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系统整治江河流域。加强流溪河、增江等江河水源地以及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消除光污染。强化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管控。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切实防止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建设森林城市。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碳汇效益。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探索创建国家公园,加强专类公园和综合公园建设。推进城市绿地工程,积极开展立体绿化,推动乡村绿化美化。建成东部生态廊道示范带,完善生态廊道体系,建设生态景观长廊。全面建成绿道网络体系,提升绿道生态服务功能。强化岭南园林植物选育,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景观。丰富广州花城文化,提升花园城市建设水平。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海绵城市。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体系。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技术改造项目,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建立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体系,完成城市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分拣和终端处理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发展绿色交通。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摘自《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