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州就率先全国首次立法禁放限放烟花爆竹,被称为地方立法的“广州奇迹”。立法后的执行和完善需要持续发力,作为立法机关的广州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是执法的“监督者”,从2012年起连续四年春节期间暗访烟花爆竹管理情况,促进法规的有效施行。事实上,过去五年广州市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为不只限于对某个条例的执法监督,而是综合运用监督的多样化手段——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立法后评估等,推动一系列事关民生诉求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
聚焦交通热点
持续关注交通管理,为交通顽疾“把脉”,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这是不少广州市十四届人大代表的共通之处。广州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葛自丹等125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对高快速路和市政道路合理限速,规范交通违法拍摄点设置,改善交通状况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建议》,创下广州市代表建议联名人数之最。这个重点建议通过督办,代表提出的规范交通违法拍摄点设置的意见获落实,高快速路和市政道路限速调整也有序推进,赢得代表们“点赞”。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交通管理的监督从2014年起就采用“1+7”模式,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视察、督办代表重点建议、举办《羊城论坛》、举行市民议政厅、召开专题询问会、开展满意度测评结合成监督的“组合拳”。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对交通问题的调研并不是走过场,暗访、现场调研、网上征求民意、座谈等多措并举,收集到暗访意见99条以及其他各方面意见100多条。这些意见连同对交通管理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一起交由政府部门“抓落实”,代表跟踪并做出满意度测评。
记者获悉,近几年的监督已有“成绩表”: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已逐步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微循环公交建设和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提高了公共交通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组织指挥,强化便民服务举措,提高了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五类车”综合治理,推进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驾考能力建设,改进驾驶证和机动车年审工作,规范机动车检测标准,提升了公安交通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交通安全文明意识。
聚焦养老难题
截至2015年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达147.5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3%。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还在持续,“养老难”不断凸显。
而从2012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就连续五年以多种形式监督政府推进养老院建设。2012年10月下旬,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时发现广州养老事业的两大问题:养老机构建设停滞、养老服务队伍水平不足。当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就对养老院建设管理发起专题询问,网络直播共74万人次收看。执法检查报告经常委会会议审议形成审议意见,由市政府相关部门落实。
2013年,在人大监督下,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力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解决养老机构建设管理问题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广州市第二老人院和各区、县级市公办养老院建设、改扩建因此启动。
2014年至2015年,人大的“监督眼”继续盯紧养老院建设,听取民政局汇报进展并现场视察,形成监督的长效链条。到2016年,对养老院的关注更深入到农村地区,将农村养老院建设列为监督项目。
五年的连续监督,代表的呼声得到回应:市政府实施养老机构建设三年计划,编制出台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2014年8月,国家民政部、发改委确定广州市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到2016年年底,全市养老床位增加到5.9万张,实现全市养老床位比“十一五”期末的2.87万张增长超过一倍。2016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