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固防安民铸天盾 广州着力建设“四型人防”

  • 听全文
  • 2018-09-14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也是广州市一年一度防空警报试鸣暨“羊城天盾”城市人民防空演习的日子。作为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广州已连续18年拉响全市防空警报。而在7434平方公里的苍穹上,广州人防每天都在履行着人民防空为人民的神圣使命,铸造坚不可摧的“羊城天盾”。当前,广州市人民防空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的新目标,着力建设实战型、融合型、智慧型、廉洁型“四型人防”。

18载演习锤炼:检验人民防空应急准备成果及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在人流如织、车水马龙的天河商圈,体育西人防工程内现有200多家商铺。作为地下商业街,这里与市政过街隧道、地铁、BRT、大型商业区无缝链接,面积达23000平方米,战时如遇袭击可以为附近上万市民提供掩蔽。

2001年以来,广州人防先后编制了两轮《广州市人防工程规划》,进一步优化人防工程结构、布局。截至2017年6月,广州人防工程面积快速增加,超全国人均面积。目前,全市人防工程近八成是依法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民众战时防护的人防工程就在居民楼下。

地下交通、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等人防工程,构成人们视野之外的地下广州城,同时也是一个个守护市民安全的避难所。今年,广州启动编制新一轮全市人防工程规划纲要,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推动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在2000年,广州便开始组织一年一度的“羊城天盾”城市人民防空演习暨防空警报试鸣。

市民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演习紧紧围绕人民防空“鸣、走、藏、消”的核心任务,重点演练人民防空指挥部开设、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人员紧急疏散与掩蔽、居民防护与自救互救、消除空袭后果等科目。“目的是为了检验军事斗争人民防空准备成果和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增强全体市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经过18年的积累与沉淀,“羊城天盾”磨砺出精干高效的联合指挥机构,实现全市党、政、军首脑机关联合指挥;也推动了各级各类指挥所建设,广州建成基本指挥所、预备指挥所、后方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应急指挥中心相配套,地下、地面相结合的市、区、街(镇)三级人防指挥平台。

随着“羊城天盾”演习的开展,广州防空警报的建设也日新月异。中心城区警报音响全覆盖。近年,广州正大力推广“北斗卫星防空警报控制系统”“广州防空警报互联网报知系统”APP等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预知预报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

如今,“羊城天盾”已从当年城市人民防空演习的单一标志,逐渐培育成为广州人防“服务社会、造福于民”资源汇聚的服务品牌,成为广大市民识别、了解和熟悉广州人防的重要标志,在全国人民防空系统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探索民防教育融合新机制

民众是民防的主体。怎样让民防宣传教育更接地气?社区民众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2017年,市民防办分别遴选新老城区的两个社区——荔湾蟠虬和天河康城,先期进行示范点建设,探索社区民防工作的方法路子,让民防融入社区百姓生活中去。

在天河区康城社区,两块电子触摸屏吸引着居民经常驻足浏览。屏幕上,每天8时至12时、15时至21时,滚动播放着一条条防空防灾知识。屏幕还推送了“广州民防”“天河民防”微信公众号平台,引导居民扫码关注,传播防空防灾知识。

居民也不用等到广州全市举办防空警报试鸣及演练时,才知道空袭警报到底是什么声音。社区民防工作站增配两台手摇警报器,街坊们摇一摇,按照“6秒起、6秒落”的次序,就能随时体验空袭警报。

康城社区还依据自身的综合情况,制定了《社区应急避险和人员疏散方案》,科学规划疏散路线,还对社区内重点帮扶特殊人群进行详细统计,确保灾害来临时,居民可以有条不紊地逃生,有效防止混乱踩踏事件。

为了打通民防工作向社区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广州去年出台《进一步深化民防工作进社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进什么”“怎么进”“进哪里”的问题。社区民防建设完善规范为“八个有”,即:有社区民防组织、有民防办公场所、有民防志愿者队伍、有宣传教育阵地、有民防应急器材、有民防主题活动、有人防标识标牌、有应急方案预案。

今年,广州全面铺开55个“民防进社区”示范点建设,推动社区民防建设融入基层公共安全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训练,让民众达到‘五会’:会做防护动作,会制作简易防护器材,会正确辨别防空警报信号,会自防自救、互消互救,会使用人防工事。”该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入推进人防宣传教育“五进”工作中,广州依托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融合建设了全国第一个人防教育培训基地,22年来共培训中学生60多万人次;去年在番禺国防教育基地融合建设人防教育基地,探索中学生人防教育与军训的融合机制,每年参训学生达1.3万人次。

今年7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防办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中学生民防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一体规划、一体组织、一体落实,“全市各中学每年利用国防教育日等时机至少开展一次防空疏散演练”,中学生人防教育融合机制逐步形成。今年的“羊城天盾-2018”演习将首次组织全市中学生疏散掩蔽演练,中学生的人防教育将全面推开,形成常态化机制。

领导干部开展人防教育也走上融合发展之路,市委党校率先在市民防办设立领导干部人防现场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多领域改革创新: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成为城市防护的重点

水、电、粮食、交通,这些日常生活中与老百姓最密切、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目标,一旦遭受空袭,后果不堪设想。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综合能力建设,坚持城市防护与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并重”的战略要求。

在信息化条件下,对重要经济目标进行远程、实时视频监控,能够保证各级人防指挥部及时掌握辖区重要目标的动态防护情况,为全面做好城市人民防空行动提供有效的保障,是重要经济目标防护重要手段之一。

2016年,“羊城天盾”演习设置了引偏诱爆等内容,使用了低空监视雷达、GPS干扰设备、有源诱饵、SAR干扰设备、烟幕干扰等新型防护手段,突出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这一重点,回答了“谁来防”“防什么”“如何防”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演习,在去年组织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开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演练的基础上,首次以城市生命线工程防护为重点,以能源、交通类目标防护为抓手,在广州发展集团、广州地铁集团、广州燃气集团等重要经济目标单位,开展开设指挥机构、平战转换、筹划决策、消除空袭后果等内容的实兵演练,全面检验防护方案、指挥体系、防护手段、防护队伍、防护演练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从而找准短板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强化防护落实。

目前,广州已将社会治安、城管等9万多个视频监控信号引入市人防指挥部,自建高清视频图像采集点150个,基本实现了对全市重要经济目标的远程、实时化监控。其中,标志性建筑民防信息分控中心,在国内人防实现“四个最”:设点最高、控制面最广、覆盖警报基站最多、视频监控最远。

再比如,在体育西路人防工程内,通过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凭借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对进入人防工程内的人、物及其运动轨迹进行识别,准确统计进入人防工程内的人流量,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发出报警信息。

广州作为地下综合管廊设防的国家试点城市,在对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防护上,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地下综合管廊设防标准和保障体系,推进中心区沿轨道交通十一号线、广花一级公路、天河智慧城等地下综合管廊设防。”市民防办相关负责人称,将地下综合管廊纳入防护体系,战时可以保护城市的“生命线”。

人民防空的战时任务

防空警报,它是城市防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隐蔽的基本手段。

在临战前,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和物资向疏散基地和应急避难所疏散,减少敌空袭造成的人民伤亡,保存重要生产能力,减轻战时城市负担。人民防空疏散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人民防空疏散必须根据国家发布的命令实施,任何组织不得擅自行动。

根据防空袭警报信号,在空袭时就地就近利用人防工程、地下室、隧道等地下设施或山地、树林等地形地物躲避敌空袭。

在遭敌空袭时和空袭后,组织群众防空专业队和城市居民迅速进行抢险和自救互救行动,消除敌空袭后果,以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