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广州以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 听全文
  • 2018-04-04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了殷切期望。

一个城市的社会治理,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驱并进;一个文明、和谐、现代的城市,既要有发达的经济和活跃的市场,也要有繁荣的文化和昂扬的精神。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内化作社会治理有序惠民的动力,助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发展共享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一:机制

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好人有好报”挺起道德灯塔

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引领是保障。广州市近年建立起健全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和社会治理。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律法规一道,有效调节社会治理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分解表》的出台为范例,广州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90个市直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治理紧密交融,形成合力。

将时针拨回去年10月,央视金牌栏目《焦点访谈》播出《平凡的榜样》,赞赏李玉枝“似乎做的是自家私事的普通人,也成了全国道德模范”;央视继而推出大型系列专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凝心铸魂》为题,感叹她“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在“不让好人流泪”的呼声中建立起“好人有好报”的制度保障,广州挺立起无数道德灯塔,李玉枝只是“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的当中一员。

正是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之下,广州涌现了一批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目前共有全国道德模范5人,省道德模范13人,市道德模范426人;165人被评为“中国好人”,87人被评为“广东好人”,1166人被评为“广州好人”。市民大众在日益浓厚的崇德向善氛围中备受感染,催人向上。

关键词二:普惠

红色文化感染年轻一代,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3月13日起,广州“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启动暨首场宣讲活动在中共三大会址举行,翌日移师农讲所旧址开展“农村党员”专场,标志着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载体正不断拓展。

从党政机关到企业与高校,从党员到群众,从家长到孩子,红色文化学习热潮正在广州掀起。3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18位同学在农讲所参加了红色文化讲习所的宣讲活动。段同学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大一学生,受红色精神的熏陶感染,正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分享经验: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铺垫精神基石,必须结合实际,激发群众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共鸣。2017年,广州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达11万余场,受众人数近1000余万人次。

广州还率先把社会治理纳入文明创建测评,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进程化作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过程;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创建活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礼让斑马线、广式排队、文明候车成为文明广州风景线。

天更蓝,水更清,锦绣花城宜居宜业。在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征程中,广州各政府部门群策群力,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同时,为市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广州的治安状况安全的市民占比92.44%,市民对居住社区的生活便利程度满意率达到了86.17%。

全国文明村镇10个、省级文明村镇22个、市级文明村66个,市级文明示范村162个;全国文明单位23个,省级文明单位68个,市级文明单位845个;全国文明家庭2户,省级文明家庭2户,市级文明家庭226户;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级文明校园5所,市级文明校园65所......文明典型既展现出社会管理的持续优化,也充当起社会发展的引领示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良好社会风气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最终反馈于民。

关键词三:创新

“互联网+创建”解开“最后一公里”难题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达900多万人,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广州顺应新社会形势的变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服务来穗人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来穗人员在人文关怀、思想认同、心理悦纳、政治参与、乐业奉献等领域的全方位社会融合,为“新广州人”的融入和参与社会共治提供有效平台,从而达到促进来穗人员“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的理想效果。

“基层治,则天下安”。目前,广州探索融合工作的镇(街)试点单位增至16个。这些试点在举办融合学堂、引导来穗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组织关爱来穗人员活动、开展来穗人员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有益经验,在融合行动计划中勾画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有的以“一带一路”海丝文化为点睛之笔,有的以广府文化或西关民俗风情为媒介,有的以高新技术产业或自贸区发展为依托……示范区和试点镇(街)、试点社区的示范作用、孵化作用、带动作用正在将融合行动计划累积为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的“广州经验”。

市文明办运用“互联网+创建”模式,为市民群众解决参与文明创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通过网络直播活动扩大市民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7年,市民通过微信、网页反映文明创建问题达258件,反映问题办结率达100%。受惠于服务的创新与贴心,99.94%受访市民表示支持广州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社会对文明创建的满意度、认可度不断提升。

关键词四:志愿

未成年人走进“心灵港湾”,志愿服务造福市民大众

在广州,未成年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市内11个区目前均已建立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依托高校心理教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医院心理治疗科医生等心理咨询专家力量,常态化为辖内未成年人及家长提供免费心理咨询与援助服务。仅2017年,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面谈咨询已达1772咨询时数,网络咨询342个案,电话咨询317个案,现场危机干预6次。

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也成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3月,广州注册志愿者总数206万人,社区义工69万人,成立了广州志愿者联合会、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广州志愿驿站联合会等志愿服务组织9645个,全市各界建立志愿服务队伍16000多支,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志愿服务队伍4364支,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3%,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累计时间达3123.2万小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2018年春运期间,1.74万名志愿者投身“冬日暖阳·青春关爱”行动,服务市内各交通站场、花市等,贡献时数8.7万小时,成为覆盖交通、应急、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环保等20个行业近600个专业志愿队伍的一道缩影。

“志愿之城”在路上。2018广州“十项志愿服务专项行动”便旨在以全方位社会治理造福市民大众。十项志愿服务行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群众需求以及弘扬社会正气等方面开展服务,具体包括志愿扶贫、民间河长(湖长)、平安联防、厕所革命、邻里守望、金雁关爱、阳光助残、义务劳动、垃圾分类、文明交通等十个领域,覆盖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