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广州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

  • 听全文
  • 2018-01-1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发展优质民生

实现美好梦想

11

广州市容干净整洁,骑楼老街在烂漫紫荆花的点缀下显得生机盎然。

12

市民在广州一家书店阅读。

13

广州市民边饮茶,边聊天,点心吃完也可以坐着饮茶闲话家常一两个小时,享受慢生活。

习近平主席的2018新年贺词情系人民,心系民生,提出“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的要求。广州市委全会报告也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过国内外城市发展竞争的跟跑阶段,转入并跑和领跑行列的广州要建设国际一流城市,需要高质量民生事业作为竞争的底气和发展的基石。

过去一年收获满满,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广州愿在新的一年继往开来,针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精准施策,使市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希望市民在闲暇时,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享受到各种高质量精神食粮的陶冶。在新的一年里,广州将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学者专家评价广州的民生建设:综合而均衡的发展,正是广州的最大特质与独特优势。

宜居宜业生活味浓“幸福感”领跑一线城市

浙江杭州的市政府干部曹骏说:“城市管理好,社会有序,是广州给我的最深印象。”马来西亚槟城的王青添说:“一家五口来这里就是为了吃,要尝尝食在广州的滋味。”辽宁大连的瑜伽教练刘雁说:“四季如春的广州五彩斑斓,让人如沐春风,结婚纪念照就要在花城拍!”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同为广州的美好日常所触动,今年春节都选择了来广州过年。

“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伴随着悠扬粤曲和早茶美食,广州人一直以自己的节奏和独具一格的文化氛围生活着。宜人的居住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稳定的社会治安、优越的投资环境……构成了一线城市中“幸福感”最高的广州。

民生财政投入增加重视教育社保医疗

公共支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州言出必行。在去年的财政支出中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6.8%。在今年预计800亿元的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盘子”中,民生事业继续占据大头,达78.8%,比去年预算增加了2个百分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仍然是重点保障领域。而除了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出外,广州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中对上述领域也有安排支出。

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计划推进污水治理

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广州蓝”越来越多、空气越变越好是很多市民的共同感受。2017年,广州PM2.5年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在人口规模超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中率先达到国家标准。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近日的调查显示,市民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升至近10年最高水平。根据2017年12月印发实施的《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未来广州空气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环境空气污染6项主要指标全面达标,PM2.5浓度力争达到30微克/立方米,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总体稳定达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2%以上。

广州大力实施治水三年行动计划,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今年计划完成100个行政村(社区)的农村污水治理,受益人口达55万以上。

广州垃圾分类处理进程也有望取得标志性突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今年力争达到100%。

广州治安态势良好市民打分历史新高

城市治安

去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广州,未曾放缓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的城市环境建设步伐。在视频、门禁的叠加效应下,新市派出所案件类警情、入室盗窃警情连续4年大幅下降——广州社会治安大局呈现“四降四升”良好态势的一个缩影。据警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广州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1.9%,其中入屋盗窃警情同比下降30.4%,两抢警情同比下降40.2%,火灾起数、死亡人数、直接财产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5%、47%、60.5%。

在中山大学城市研究中心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广州群众的安全感达98.2%、治安满意度达98.7%,全市公安工作满意度为83.15分,均创历史新高。

外宾盛赞市容美景有序推进旧区改造

市容建设

市容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深刻影响着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让人惊艳的机场高速、赏心悦目的临江大道、全国最长的城市空中花廊、花团锦簇的各种公园、美轮美奂的赏花景点……去年底在广州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让世界见识了广州各方位的美。

面对广州碧波荡漾的水网、姹紫嫣红的街巷,《财富》主编穆瑞澜感慨“在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中心区,还能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我深感惊奇”。

近年广州更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制定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行动计划,去年完成200个老旧小区改造,重点促进越秀、荔湾等老城区控量提质,市容进一步提升。

丰盛文娱

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稳居全国第三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是让人对这座城市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最具感召力的精神要素。广州就拥有这样一张让人产生精神眷恋的文化牌。刚刚过去的一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文交会等多项文化盛事在广州举行。据统计,广州去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8万场,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稳居全国第三。而仅在去年上半年,广州市各院团的演出便多达1380场次,吸引国内外观众达200万余人。

家门口看顶级演出艺术盛会不断升级

高端演出

“在广州生活,最吸引我的就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级的演出。”一位在广州生活多年的艺术爱好者感叹,能够经常到广州大剧院看剧,就是让他留在广州继续奋斗的最大动力。

作为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广州大剧院已在广州建成七年。七年来,《图兰朵》《茶花女》《蝴蝶夫人》《魔笛》《阿依达》《剧院魅影》《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名剧云集,众星闪耀。有人说,仅仅是广州大剧院每一年的年度歌剧都可以让人“不辞常做岭南人”。

如今,广州大剧院年均演出场次已达340场,并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行列,成为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并列的中国三大国家级演艺中心之一。

广州话剧团内的十三号剧院则是广州戏剧爱好者的胜地。已成为华南第一家“话剧专卖店”、广州文化旅游新亮点的十三号剧院,每年上演剧目近300场。如今,这里的注册会员已超过3万人。

历来以改革、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作为城市气质的广州,这些年来用国际化的视野,把一系列广州文化品牌向世界推广的同时,也惠及了广州的老百姓。例如,去年,广州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广州国际戏剧节”,中外剧目22台共计演出67场,让市民大饱眼福。广州正通过塑造品牌、建造国际水准场馆、培养吸引戏剧人才,打造一座具有广州特色的“戏剧之都”。

一方面有平民气质一方面有精神追求

文化气质

文学是生活的深刻反映。“作家黄爱东西有一篇文章写到,亿万富翁和摆地摊的人都一样穿着拖鞋出来吃肠粉,阶层不是非常明显。”广东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江冰说,广州输出着平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著名作家张欣则表示,广州表面上是一个非常物质、非常生活化的平民城市,但骨子里不乏精神追求。

“广州文青也特别多,本来以为建购书中心一定会亏本,结果没有想到一年就赚回来了。现在广州又流行独立书店,谈心式的读书活动广泛。在广州,物质和精神同样重要,情怀的追求始终都在。”张欣说。

全面医疗

优化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多谢广州日报和中山三院,让我们基层医院在家门口可以听到大咖们的精彩讲课。”肇庆市高要人民医院的谭勇坚表示,9日收看“名医大讲堂”直播让该院医务人员从中受益匪浅。当天上午,广州气温降至5摄氏度,然而,寒风冷雨挡不住听众的热情。

2018年的首次讲座,宣告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尝试走进更多基层医院,让名医们的声音传递给基层群众和基层医务工作者——犹如广州医疗均等化逐年深入的一道侧影。

作为国内医疗重镇、华南医疗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中,部属、省属医疗机构加起来共有35家,占比超过两成。

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广州大约有80%的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越秀区更是集中了全市一半的省部属、市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医疗资源不平衡的局面逐渐改观。刚刚过去的2017年,广州市继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一方面,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往城区外围地区转移,填补外围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穗办医,为民众就医提供更多选择。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地区延伸,让外围地区居民安居乐业有了强大的医疗资源配套保障。

过去一年,广州推行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实现跨省医保异地就医网上实时结算,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开展医疗救助83.55万人次。在建设卫生强市的战略下,广州启动了152家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新组建39个医联体。

贴心养老

大配餐为居家养老解决大麻烦

在三元里街机一社区的蒙素芳已77岁,老伴82岁,两人一起虽然凑起“饭搭子”,但年纪大了买菜做饭还是不方便,是居家养老长者们的共同难题。2017年,机一社区办了长者饭堂,蒙素芳和老伴就都在社区吃饭。同样是12元的餐标,但两人享受财政补贴可减免到8元和5元,因此每顿饭13元就搞定,经济实惠又安全。

市委全会报告提出“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深化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试点,优化城乡养老助餐配餐服务网络”的目标。其实自2016年以来,广州市民政局就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社会化“大配餐”服务体系,将之作为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即3个基本服务项目: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试点的重头内容推进。截至2017年12月22日,广州已开设长者饭堂705个,覆盖全市170个街(镇)、2327个社区(村)的135.4万名老年人,街道(镇)覆盖率达到100%。

在老人居住地就近开设“长者饭堂”是大配餐的最主要形式,老人集中到饭堂就可以吃上放心热饭菜。配餐服务有的由街道自建厨房,有的让餐饮企业集中配送,还有的依托养老机构辐射服务,形成了“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送餐、助餐”的“大配餐”服务体系。街道社区自建厨房毕竟还是少数,社会化力量参与“长者饭堂”运营最为普遍,社会力量运营占比达92%。

为规范“大配餐”服务深入推进,广州出台实施《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广州市开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指引》《关于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助餐配餐服务面向全体老年人,重点保障纯老、独居、孤寡、高龄、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他们吃饭可减免费用。据悉,试点以来广州财政下拨资金1.37亿元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构建全覆盖的大配餐服务体系。

均衡教育

教育均衡化为市民省下买房钱

“现在每个区都有越来越多的好学校、新学校,原本考虑过到市中心买学位房的,如今看到广州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力度如此之大,决定留在白云区了,省下钱来过更好的生活。”二孩妈妈刘东玲说。2017年,广州通过合并学校、引入名校资源、组建教育集团等方式,增加了一大批优质学位,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去年以来,广州教育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涌现了一批新学校。《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全市新改扩建129所中小学校,新增约16万个学位。据广州市教育局介绍,至今后十余年内,将规划中小学校2184所(现有+新增),有效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学位需求,新建学校更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向外围辐射。从近三年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办学校数量来看,黄埔、番禺、增城等区新建学校众多,天河、从化、南沙等区的新建学校数量紧随其后。其中,天河区宣布,以高标准建设五所示范性学校。五所示范性学校主要集中在天河的东部、北部。

为推动市属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设新校区、委托管理等方式向外围城区辐射延伸,广州市已制定《广州市中小学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和11个区的《广州市中小学控制导则》,市内中小学校和三年提升计划学校规划信息成果已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城乡规划一张图GIS平台参考层。目前,已初步形成每个外围城区均有1所市属中小学校在该区域新建公办学校校区,每间市属中小学校均到外围城区新建1所公办学校校区的布局。

广州今年将持续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5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163所,新增学位13万个,再建市级示范性高中10所,完成校园微改造项目37个。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网络教育,着力解决儿童早期教育服务、“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