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科技助力医疗 数据把脉健康

  • 听全文
  • 2019-06-2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昨举行 七位大咖现场“头脑风暴”

做病理检测,人工智能(AI)阅片速度比人眼快十倍;小病小痛在家就能远程看病拿药;想上医院,先上网让智能导诊机器人给你介绍最对路的医生;需要手术的时候,医生动刀就像司机开车,即时实景导航开进你的腹腔……

这不是科幻片。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医生看病救人的流程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科技助力医疗,数据把脉健康。

昨日下午,“广州日报生命科学与健康创新论坛”在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会场举行。来自广州各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临床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医疗产业领航企业代表,围绕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探索等主题,分享、介绍产学研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医院科研团队 集体出动学习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感染性疾病分子诊疗中心的廖玉辉,率领团队六七个成员到现场观摩学习科研创新之路。

虫媒传染性疾病可引起高热、神经缺陷等临床症状,且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混淆。廖玉辉团队提出新型高灵敏的虫媒传染病诊断方法,通过一滴血诊断出虫媒传染病黄病毒属寨卡病毒,并开发出便携式检测装置。

“期望社会包括广州日报这样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多多地关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廖玉辉认为,让成果更快落地,可造福更多疾病的精准诊断。

法国院士韩忠朝:中国干细胞技术 基础研究世界第二

如何让生物医药产业更健康地发展?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道路上,需要破解什么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医学科学院、法国技术科学院院士韩忠朝教授22日在2019中国(广州)风投圆桌峰会上介绍了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项目的前沿成果,并在会后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

广州日报:干细胞技术是什么?我国干细胞技术在世界处在什么位置?

韩忠朝:在干细胞技术基础研究和论文发表专利来讲,中国处在世界第一方阵,仅次于美国。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干细胞研究第一大国。

广州日报:您觉得中国和法国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有什么不同?

韩忠朝:中国现在有很多优势是法国没有的,比如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工业结构转变和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大环境,都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法国的优势在于管理制度完善、程序清晰。干细胞技术属于新技术,政策的制定往往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证人民健康的前提下,加快新技术监管政策的出台,考验了执政者的能力与智慧。

何晓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新阶段:“器官定向研究仪”助推精准研究

何晓顺教授指出,凭借“器官定向研究仪”这一生物创新平台,人类有望进入精准研究器官功能、精准治疗器官疾病的新阶段。他指出,当今医学缺少针对独立的器官进行研究及治疗的理念与平台,制约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变革。

借助自主研发的“多器官修复系统”,何晓顺团队近年来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术,破解了移植过程中器官缺血损伤的技术难题,为器官捐献“开源节流”。这一新的移植模式,被《美国移植杂志》评价为“器官移植历史上的里程碑”。

而该团队研发的“器官定向研究仪”,可用来研究离体器官维护、器官精准功能检测、器官药理和毒理学研究、患病器官的离体研究、器官区域免疫学研究、器官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人类疾病器官药物筛选平台”则为创新药物研发与筛选、实现真正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帮助,可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另外,何晓顺期待,未来随着“器官隔离治疗仪”的应用,科研人员有望对离体器官进行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精准化疗及病毒治疗,实现器官水平的精准、高效、低毒、安全的治疗目标。

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

新期望:治疗领跑者 想让鼻咽癌成“历史”

马骏教授从事鼻咽癌临床治疗和研究三十多年,推动我国在全球鼻咽癌治疗领域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

马骏在世界上首次描绘了鼻咽癌侵犯的“危险地形图”,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疗中33个正常器官的保护图谱和安全剂量标准,既精确地给予肿瘤最大杀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又保护了未遭肿瘤侵袭的周围器官,显著提高放疗的安全性,降低了严重后遗症发生率,并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鼻咽癌综合治疗后的远处转移率有20%以上。马骏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念永团队发现由5个miRNA构成的分子标志物,结合临床分析,能够更好地在初诊时就预测鼻咽癌远处转移风险,可提高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性。他们还发现一组由13个基因构成的分子标签,并研发出“鼻咽癌转移风险预测试剂盒”。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准确甄别,实现个体化治疗。

鼻咽癌患者生存率从曾经的45%提高到现在的86%。未来,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的运用,马骏团队期望最终“让鼻咽癌成为历史”。

方驰华: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新技术:“混合现实手术导航”助智能化诊疗

当下最前沿的肝胆外科手术怎么做?诊断时,三维可视化技术、3D模型打印令医生平添火眼金睛,毫无医学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对病情一目了然;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演练中,仿真手术器械装备加入“战队”,更贴近手术真实。

方驰华教授以《创新肝脏数字智能化诊治核心技术、体系构建及转化》为题作演讲,还现场展示了数字智能化的“魔幻现实运用”——混合现实手术导航。

通过该团队研发的3D腹腔镜增强现实导航系统,患者术前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的影像,能投影到腹腔镜中,和真实肝脏在同一手术视野实现融合,医生以“走进”肝脏内部的全新视角,可以对3D图像进行隐藏、缩放、旋转、移动等各种操作,“透视”复杂血管系统,“预判”走向,精准进行手术操作。

“以往手术是摸着石头过河,医生遇到大血管往往背脊发凉,手心冒汗,现在有了精准的实时导航,就淡定从容了。”方驰华说,以人工智能、影像组学、三维可视化、3D打印、虚拟现实、分子荧光成像、多模态图像实时手术导航等为代表的技术,开启了数字智能化诊疗的新时代。

袁玉宇: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硬件:国内最早生物3D打印医疗器械

迈普医学是国内最早将生物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袁玉宇指出,生物3D打印使用的打印材料是活性材料,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其最终目标是“重建”出活体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和肾脏,用于人体替代。生物3D打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修复研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不过,一个植入类的医疗器械,从技术成熟到产品得到回报起码需要九年以上的时间。医疗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临床与工程技术结合,不断推动的过程。目前,该团队开发全球首个3D打印软组织修复可降解产品,用于人体脑膜修复再生、颅骨修补的个性化颅面颌骨修补系统、高端定制式矫治器产品等系列创新产品,均已进入临床应用。

袁玉宇也直言,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面临瓶颈,包括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产业转化效能不高、政策不确定性高等,创新医疗技术的产业化路途甚为艰难,单靠单个企业完成技术创新很难,亟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新型平台,加快成果转化。

黄庆晖: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书记兼副院长

新发现:团队提出慢阻肺早期治疗新战略

黄庆晖教授分享了钟南山院士科研团队如何依托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国内呼吸健康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他们的发展理念重点在于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与基础研究的转化,遵循“临床-科研-临床”的发展方针,将诊防治成果双推广,发展适合国情的“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临床诊治规范、共识、指南推广到基层。

以钟南山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顶天立地为人民”为宗旨,紧跟国际科技前沿、攻克国家急需的项目。他们首次在国际上证实患者在无症状期早诊早治,有可能使病程显著逆转、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创新性地提出慢阻肺早期治疗新战略。

他们在世界上首先自主研发了裸眼3D腔镜实时显示体系,缩短外科医生学习周期,手术时间缩短35%。红外热成像探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技术推广、呼吸系统传染病院感防控技术、超声雾化仪、膈肌功能检测管、多功能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系列、吸入药物研制等多项科研成果,也陆续实现有效转化。团队还正着力打造国家级呼吸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及10亿级呼吸系统传染病疫苗产业基地。

李映华:金域医学副总裁、首席信息官

新方式:AI病理判读只需36秒

李映华介绍,金域医学病理专家与华为云AI双方团队合作建立的AI辅助宫颈癌筛查模型,精准而高效,甚至刷新国际最高水平。

病理形态学诊断被医学界公认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目前中国注册病理医生不足2万人,缺口高达8万~10万人。研究显示,疾病筛查的人群覆盖率要达到80%,才能达到降低人群疾病发病率。我国病理医生少,效率与量都满足不了需求。

AI辅助宫颈癌筛查模型,基于历年4350万例宫颈细胞学筛查样本,从中挑选出的近20万个图像块,进行精准标注和AI辅助筛查模型训练,预期可使病理医生进行单次细胞学检查的工作量减少超过60%,筛查效率大幅提升。通常情况下,细胞病理医生镜下阅读宫颈细胞涂片,平均每例需要花费6分钟。而AI识别仅需36秒,判读速度是人工判读的10分之一。

“医疗不只是科研,更应当是成果落地应用。”李映华介绍,AI辅助宫颈癌筛查模型正启动CFDA的注册,三五年内有望投入应用,未来更多的AI辅助筛查应用值得期待。

梁会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数据中心主任

新模式:“五只熊”个性化精准导诊

梁会营描绘了未来医疗数据智能化应用的场景:一天,小明感到不适,利用身边的感知智能设备联系了远方的医生,设备精准读取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医生,医生立即开具处方,通过网络发送给药企,药企定制药物并通过物流送到病人手中。

基于信息化建设产生的优质医疗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5年启动了以重塑和复制优质医疗资源为终极目标的“咪姆熊”智能家族研发项目,目前已研发出“发热熊”“问诊熊”“导诊熊”“保健熊”“影像熊”5位成员,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痛点。

其中“发热熊”能够针对55种儿童常见发热相关疾病开展准确的辅助诊断,通过无缝嵌入电子病历系统,成为门诊医生的贴心助手。“影像熊”作为跨病种精确诊断眼科和儿童肺炎的人工智能系统,在2018年登上了《Cell》杂志。

而“导诊熊”则彻底颠覆了人工导诊模式,它能和患者交流并生成问题。通过对医院一年内的400万份病历进行学习,它可进行个性化精准导诊。如今第四代的“导诊熊”已经上线。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