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公共服务

广州市残联:全情扶残助残 点亮文明之光

  • 2025-05-2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广州市残联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不仅为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

  以人为本,助力残疾人成功逐梦

  残疾人事业的核心在于人,其宗旨是让残疾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广州市残联始终将服务残疾人作为核心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在残疾人救助方面,市残联率先在全国为重度残疾人发放专项补贴,并逐步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联动住建、民政、人社等部门,按照“按需施补”“普惠+特惠”的原则,分类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实现了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全市残疾人提前告别贫困。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着诸多挑战。市残联直面困难,勇于创新突破,着力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9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内最早成立公立残疾人终身托养机构——广州市残疾人安养院,专门收养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的唐氏综合征、脑瘫和中重度肢体残疾人。这一创举不仅为中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温暖的港湾,更是社会关爱与责任的生动体现。

  在解决“无章可循”的问题上,市残联对照上位法,总结经验,先后制定出台《广州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广州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广州市残疾人康复经费管理办法》等30余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填补了制度空白,更为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制度建设,为残疾人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精准服务,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

  精准服务是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聚焦残疾人实际需求,精准发力,提供精细化服务。在就业帮扶方面,以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轴心,健全市、区就业服务网络,探索“一帮一”精准助残就业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更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通过精准就业帮扶,残疾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加强儿童康复救助,落实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完善准入条件、认定、监管、退出等机制,将175家优质机构纳入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范围,将239个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康复资助范围,服务对象可通过“穗好办”APP或广东政务服务网线上办理康复训练、残疾矫治手术、首次评残、辅具适配等11个项目的申请服务,逐步形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协调机制,联合住建部门建立无障碍设施残疾人试用制度,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无障碍督导整改行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部实现应改尽改。

  多方协作,汇聚残疾人事业发展合力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社会保障方面,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于2014年启动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2015年率先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资助范围,实现了全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更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社会助残方面,市残联成功打造助残服务周品牌,连续举办十四届活动,涵盖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工程建设、助残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搭建平台,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展望未来,推动残疾人事业再攀高

  尽管广州市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残疾人托养服务、融合教育、社区康复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残疾人高质量需求仍有差距;残疾人就业需求与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不匹配;残疾人服务机构规模和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瓶颈,更是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展望未来,市残联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与各方的协作,汇聚更多资源,努力实现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康复有条件、居家有照料、出行无障碍”的目标。

  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市残联将继续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团结带领、支持帮助残疾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