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公共服务

广州7月26日起开展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 严防蚊媒传染病扩散蔓延

  • 2025-07-2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全市177个街镇集中灭蚊

  7月25日下午,广州市开展集中灭蚊专项行动日活动。据了解,全市11个区177个街镇开展集中灭蚊行动,各街镇病媒生物防制站防制员近800人参与行动,选取蚊媒监测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开展灭蚊。当天,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7月26日至8月1日,广州将开展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努力降低蚊媒密度,严防蚊媒传染病扩散蔓延。记者在越秀区白云大塘街龙腾社区现场直击消杀行动。

372c6d69bca0c1ec14ee.jpeg

龙腾社区,消杀人员使用低剂量喷雾剂对重点区域外围进行全面消杀。

  7月25日下午,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按照省爱卫会工作安排,7月26日至8月1日,全市将开展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采取统一高效防蚊灭蚊措施,聚焦蚊虫孳生地,强化环境卫生整治,积极动员家家户户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托幼机构、养老院、建筑工地、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等重点场所消杀频次和力度,从源头阻断疾病传播链。

  根据通知要求,多个职能部门将在近期组织开展一次全行业培训活动,开展防控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防蚊灭蚊技能培训。

  鉴于广州及周边城市的蚊媒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求各区加强人财物等后勤保障,指导街镇病媒生物防制站动态储备不少于一个月用量的灭蚊药物,配备与工作需要相匹配的灭蚊器械,确保在蚊虫高发期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街镇,要提前做好应急力量储备。

  通知同时要求街镇适时组织开展党员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区居民动态清除身边的蚊媒孳生地,以实际行动践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简称“两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期,随着气温升高、降雨增多,蚊虫进入繁殖高峰期,“两热”传播风险增大。

  记者在龙腾社区消杀现场看到,消杀人员使用低剂量喷雾剂对地下停车场、下水道、植物密集区域等重点区域外围进行了全面消杀。

  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越秀区卫生监督所)陈土宏主管医师在消杀现场介绍,除了在重点社区安排室外统一消杀、控制蚊媒外,也呼吁居民做好室内清积水、灭蚊虫工作。接下来每周都会有统一行动,针对一些高风险区域进行统一消杀。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相对更短、传播速度更快。鉴于周边地区发现疫情,消杀和防控工作要迅速开展。”陈土宏说。

  越秀区大塘街除四害消毒管理站站长方杏华说,龙腾社区地处老城区,居民区密集,绿植很多,老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弱人群的比例也很大。这段时间全员行动,居民、楼长、居委会志愿者纷纷出动清理垃圾、清倒积水,对天台、房前屋后垃圾杂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另有社工逐户上门派发灭蚊药包和进行防蚊科普宣传,提醒大家对杂物垃圾做到“日清”。

  龙腾社区居委会主任罗灿云介绍,目前还发动了社区在职党员、志愿者和放假的青年学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防蚊灭蚊、预防“两热”的知识,动员居民翻瓶罐清积水,清除滋生蚊虫的“黑点”。

  罗灿云说,从目前志愿者走访的情况看来,居民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蚊虫滋生点是养花的天台,住户偏爱积攒雨水淋花;另外就是搁置的轮胎、一次性水杯、饮水机水台等,都需要特别留意。

  医生提醒: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洪文昕提醒,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基孔肯雅热,主要是对症处理,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人被蚊子叮咬后,多在3—7天内发作。其特征是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一般只会持续几天,但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其他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由于这些症状与登革热的症状类似,可能被误诊。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但偶尔也有累及眼部、心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孕妇、新生儿和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患重症的风险比较高。这类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因为有器官损伤的风险。

  诊断上主要是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方法,可以在患病第一周采集的血液样本中直接检测出基孔肯雅病毒。通常在疾病发作后的第一周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洪文昕介绍,由于没有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目前该病还是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多饮水和充分休息,体温超过38℃可用退烧药,关节痛可根据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药物,建议使用扑热息痛或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疼痛和退烧,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的药物。因为非类固醇抗炎药会增加出血风险,不建议常规使用。

  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早期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市民若曾去往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区——返穗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

  7月2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记者采访,就环境治理、个人防护等方面疑问进行解答,提醒市民从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区返穗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市疾控中心表示,广州按照“1335”防控策略快速开展基孔肯雅热疫情处置,力争“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四招降低感染风险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传播途径和登革热相似,都是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市疾控中心建议市民朋友采取四方面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一是做好环境治理: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因此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市民要定时清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如瓶罐、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二是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驱蚊液。家中建议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打造一个安全的“无蚊空间”;家中也可以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方式灭蚊。此外,尽量不要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

  三是关注旅行健康:如果计划前往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区,出行前要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返穗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四是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基孔肯雅热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防控基孔肯雅热,市民群众是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此外,还有无数的疾控人在努力。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目前正围绕五大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防控机制,明确工作方向。疫情发生后,疾控部门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坚决落实“党委主导、政府领导、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提前做好各项防控工作部署。

  二是全面精准防控,快速处置疫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疫情监测和病例筛查,强化风险预警监测,要求按照“1335”防控策略快速开展疫情处置,力争“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三是加强培训工作,提升防控能力。先后开展了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基层防控人员蚊媒防控技能等多项培训。

  四是强化技术指导,聚焦关键措施。聚焦环境卫生整治、孳生地清理、成蚊灭杀等重点措施,持续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五是全方位宣传动员,提升全民意识。通过微信公众号、科普折页、海报等多种途径,广泛普及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提高全民防控意识。

  强化“两热”病例识别

  七八月份是“两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季。市疾控中心表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呼吁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努力进行防控。

  首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对重点蚊媒孳生环境,如天台、空置房、闲置地、内街小巷、建筑工地、公园绿地等区域持续彻底做好清理,整体降低蚊媒密度,全面降低传播风险。

  其次,需要多部门共筑防控屏障:医疗机构要强化病例识别能力,早期发现病例,加强院内及周边环境的卫生整治,防止院内感染;建筑工地应及时清除地面积水、清理废弃的建筑垃圾;公园、景点、花卉市场等场所应对绿化植被和水生植物定期修剪、定期换水,填堵竹节树洞等;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重点关注养老院、福利院、月子中心、学校、托幼机构与医疗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的场所,做好场所内和周边环境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控制工作。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参与群防群控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市疾控中心提醒,要做好居家环境治理,定期清理家中花盆托盘、水生植物容器、废旧轮胎等易积水区域,外出时做好各项防蚊措施。若确诊基孔肯雅热,要配合做好住院或居家防蚊隔离,避免疫情进一步传播扩散。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