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精致街区建设以更人本更精细手法探索内涵式更新
天河体育中心作为广州城市地标和新中轴重要节点,先后举行六运会、九运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今年还将承办残特奥会开幕式以及十五运会多项赛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以下简称“市执委会”)统筹推进天河体育中心精致街区建设,打造中轴线上全民无界体育公园。
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屹立近40年的水泥柱墩,见证了新中轴线的崛起,承载着城市记忆。改造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最大程度保留本体,理顺微流线小交通,以艺术赋能实现“存量提质”,让老设施焕发新活力。改造坚持以人为本,将优质体育休闲与绿地资源还给市民,实现共享开放。这种以“存量激活”替代“增量扩张”、以“精细更新”提升“空间价值”、以“文化赋能”延续“城市记忆”的实践,正是广州探索内涵式更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保留柱墩打开边界
人本理念激活城市空间
天河体育中心的柱墩曾在保障场地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长期以来,柱墩与围栏形成的空间逐渐暴露问题:内部封闭闲置空间难以进入,容易成为卫生死角;柱墩与围栏的物理阻隔导致周边通行空间局促,市民难以便捷享受公共空间。
街角绿地打开前后对比(改造前)。
在市执委会统筹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天河区政府、市重点项目管理中心、广州地铁集团、天河体育中心等协同配合,全面推进天河体育中心精致街区建设。改造“打开”边界与街角,让存量空间回归公共属性。
环绕天河体育中心3公里范围,除行政办公区域以及必要的运动防护区域柱墩围蔽,其余全部打开,增加了5个行人自由进入场馆的通道,实现市民从地铁站、公交站、人行道可直达场馆。同时,将围蔽内外的杂乱灌木改造为低矮草地,使视线更通透。“必要保留+精准拆除”围栏的思路,打破了传统空间壁垒,让体育场馆融入城市肌理,彰显了内涵式更新中“还空间于民”的核心逻辑。
改造拆除四个街角围栏,将原围栏内的闲置绿地改造为1万平方米集林下休憩、康体健身、慢跑漫步于一体的休闲空间,让“沉睡”的存量绿地转化为市民散步、跑步、驻足的“街角乐园”,极大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同时,将以往挤占街道、阻碍通行的市政厕所、环卫设施移入街角绿地,既释放了通行空间,又让服务设施与休闲场景有机融合。
街角绿地打开前后对比(改造后)。
拆除柱墩理顺流线
精细改造提升空间效能
环天河体育中心分布了林和西、体育中心、体育中心南、天河路等多个地铁站点及公交站。柱墩围栏边界打开后,场地内仅留存独立柱墩,但部分柱墩恰好处于地铁口、公园入口及新增内部通道出入口等关键通行节点,导致局部出现绕行、交织等低效通行问题。
为打造精细流畅交通,改造按“非必要不拆除”集约原则,精准拆除3根阻碍性柱墩,让地铁接驳、场馆内外穿梭等微流线小交通实现“毛细血管”级的优化。
体育中心地铁站D2出入口,改造前乘客需绕过围栏柱墩上台阶进入站点,通行市民与地铁乘客微流线交织。改造拆除出入口两侧花基、围栏及柱墩,对原有花基进行铺装硬化,精简设施、释放慢行空间,新建无障碍坡道实现一体衔接。改造后,通行市民与地铁乘客流线有序分离,不同群体都能便捷进站,“最后一米”接驳流线连贯高效。
此外,篮球城天河北路通道、西北绿地出入口等因柱墩影响通行与贯通的区域,也由城市侧和场馆侧协同拆除。打通“小节点堵点”让市民短距离通行更顺畅,体现了内涵式更新中“精打细算”的空间哲学。
彩绘柱墩美化街区
文化赋能彰显城市特质
柱墩作为六运会的历史遗存,承载着独特的体育记忆与城市情感,其“存量”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文化载体。因此,对保留的251根柱墩,市执委会牵头组织“多彩全运,共绘广州”青年手绘共创活动,让柱墩披上兼具活力与内涵的“文化外衣”,转型为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目前,体育东路的41根白色柱墩已率先完成“变身”,彩绘图案融入体育运动元素、广州地域特色、岭南文化符号与潮流活力因子,成为市民驻足欣赏、拍照打卡的“文化胖墩墩”。
值得关注的是,整体彩绘工作并非由政府投资单一主体完成,而是由高校和企业义务完成。市执委会主动邀请了广州高校艺术专业师生与颜料、油漆企业共同创作,广州美术学院负责美化彩绘方案设计、图纸绘制、现场彩绘涂装等全流程工作,立邦中国作为广州“城市合伙人”,负责全部柱墩底色涂装、十五运会会徽与核心图形涂装等,马利颜料提供了彩绘的颜料与方案支持。
市执委会场馆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公众参与式更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城市建设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大众的创意与艺术表达直接融入城市设施,让改造成果更贴近市民文化认同。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更让每一根柱墩都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鲜活载体,见证着公众智慧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