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的些华伦士楼迁移超36米 为广州20多年来第3例整体平移保护案例
些华伦士楼“搬家”包括临时加固、基础开挖、建筑抬升、行走体系及动力装置安装、旋转平移、目标位置就位连接等多道工序。
历经130余天,些华伦士楼被移至新址。与原址相比,新址整体抬升2.3米,向西北迁移36.45米,预计3月底就能完成永久就位对接。
广州荔湾区芳村大道,轰隆隆的中建五局白鹅潭项目部工地外,无数人从工地围挡旁走过,却不知一栋约4600吨重的文保建筑正在进行抬升、旋转、平移。
这栋被广州人熟悉的文保建筑就是些华伦士楼。这栋建筑落成于1914年,被评定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其所在位置是广州百年名校培英中学前身培英书院花地校区旧址。一旁,广州首座万象城正在同步施工,与周边高耸的崭新建筑群连成超大规模的滨江万象综合体。
些华伦士楼安全“搬家”。
广州采取整体平移方式进行保护的文保建筑并不多见。2001年,因康王路建设,位于荔湾区锦纶会馆整体平移至康王南路现址,创下砖木结构古建筑平移的全国先例,也是国际上第一例平移顶升工程。2008年坐落于荔湾区芳村大道东信义路的德国信义会教堂为洲头咀隧道建设“让路”,被“整体打包”向东南方向斜向平移约26米,随着隧道建成,又在2014年被迁回原址。些华伦士楼的整体平移是20多年来的第3例。
为何要让些华伦士楼“搬家”?“些华伦士楼位于白鹅潭商务区核心区,对它的保护修缮活化是开发滨江万象综合体的前置条件,是政府对我们片区开发、运营方的要求。”华润置地项目设计负责人曹祖川介绍,考虑到对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及同周边的协调,对些华伦士楼进行整体抬升、旋转、平移保护。“为让建筑重新以原貌示人,选择了最安全、也是成本最高的方法。”他说。
据现场项目经理黄骏介绍,建筑迁移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案和严格的施工管理,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此次“搬家”包括临时加固、基础开挖、建筑抬升、行走体系及动力装置安装、旋转平移、目标位置就位连接等多道工序,简而言之就是先抬、再移、最后落下。历经130余天,迁移完成,新址相对原址整体抬升2.3米,向西北迁移36.45米,同时逆时针旋转69.26°。
些华伦士楼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重达4600吨。在顶升过程中如何确保同步性和稳定性是难点。“我们使用PLC电脑同步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每个千斤顶的顶升高度,确保顶升过程的同步性。”黄骏表示,在顶升过程中设置传感器和竖向标尺,实时监测建筑物的竖向偏差,确保位移差不超过10毫米,保证迁移过程中建筑的安全稳固。
平移完成后,黄骏和同事们对建筑进行了修缮加固。下一步,他们将会为已移到新址、还未落地的些华伦士楼替换临时支撑,预计3月底就能完成永久就位对接。
“之后,我们将对些华伦士楼进行内部修缮、去除外立面的水泥和黄色涂料抹面,恢复最原先的青砖墙。”曹祖川告诉记者,除了修缮活化些华伦士楼,他们还将重建培英书院花地校区旧址上的应答室、图书室、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