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底前建1033公里碧道 11个区均涉及
碧水清流、诗情画意的碧道越来越近了!记者昨日(8月20日)从广州市河长办获悉,《广州市碧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会议审议通过,向各区各相关部门正式印发。其中首次披露了广州计划建设的上千公里碧道“全名单”,2022年底前广州要建成1033公里碧道,全市11个区均有涉及。其中白云区规模最大,河涌(渠)共37条,建设碧道长度179.4公里。
白云碧道建设全市最长
按照“一年试点建设、三年大见成效、七年全面建成”的目标,广州将建设碧道1000公里以上,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诗情画意的休闲绿道、浓郁乡愁的文化驿道和生态活力的滨水经济带。
《方案》中明确了各区的建设任务:2022年底前全市完成1033公里碧道的建设,其中:越秀区27.3公里、海珠区63.8公里、荔湾区65.3公里、天河区55.3公里、白云区179.4公里、黄埔区78.7公里、花都区117.9公里、番禺区96.7公里、南沙区72.6公里、从化区155.3公里、增城区121.3公里。
从各区的建设规模来看,白云区位列全市第一,共涉及15个镇街、河涌(渠)37条,建设碧道长度179.4公里。记者同时了解到,白云区已率先启动沙坑涌大源支流段碧道试点建设,严格落实河涌沿岸慢行道及栈道、河涌挡土墙修复、打造居民休闲文化广场等。目前已完成河涌整治长度3.4公里,配套设置了两座文化广场,初步打造出一套集河道防洪、群众休闲娱乐、人文熏陶渲染为一体的亲水平台体系。
挖掘本土文化串联重要景观
《方案》同时明确了广州碧道建设的布局:以河湖水系为载体,形成“一条主脉、两条支线、三大片区、多个节点”的空间总体布局,构建“三纵三横”骨干网,形成点、线、面空间布局。
2022年底前全市完成1033公里碧道建设
越秀区27.3公里
海珠区63.8公里
荔湾区65.3公里
天河区55.3公里
白云区179.4公里
黄埔区78.7公里
花都区117.9公里
番禺区96.7公里
南沙区72.6公里
从化区155.3公里
增城区121.3公里
一条主脉。以珠江为主脉,打造西航道,前、后航道,黄埔航道,虎门水道生态脉络,构建广州碧道主廊道。
两条支线。以流溪河、增江两大支线,支撑广州生态格局。
三大片区。北部山水碧道区:以流溪河、增江、白坭河为主,体现广州山水特色。充分发掘自然本底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乡土叙事、岭南建筑修复、特色步径设计、本土动植物生境恢复等,打造体验生态野趣、回味乡愁记忆的最家乡碧道。
现代都会碧道区:依托中心城区的发展特色、风光名胜、人文景观,成为广州都市特色新名片。助力“珠江黄金水岸”建设,整合珠江沿岸的文化、景观、产业、游憩资源,以城央碧道打造最都市的先锋水岸。
南部水乡碧道区:依托番禺、南沙等网河区,主要体现广州农家田园水乡和滨海特色,展现新区魅力。开展古村、古镇、古港的水系治理,重塑岭南水乡文化,以广府碧道打造最人文的广府水乡;建设随潮汐水涨水落、蓝绿交织的河网碧道,恢复城市水系“弹性”,打造最生态的感潮河网。
多个节点。充分挖掘广州本土文化,串联重要生态、景观节点:珠江主脉串联荔湾湖、东山湖、南海神庙、莲花山、南沙湿地公园等,营造特有的南粤自然人文风光;流溪河支线串联流溪河森林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塔、白云湖等,展现广州特有的生态魅力;增江支线串联挂绿湖、增江画廊等,彰显广州秀美河山;白坭河支线串联塱头古村等古村落以及沿岸农田风光,展现广府村落的原生态乡土民俗和岭南建筑风貌,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休闲碧道。
三纵三横骨干网。三纵:流溪河、白坭河、珠江西航道(一纵),增江、东江北干流(二纵),莲花山、狮子洋、虎门水道(三纵)。三横:珠江前航道(一横),珠江后航道、沥滘水道、黄埔水道(二横)。紫坭河-沙湾水道(三横)。
滨水慢行系统连续贯通
那么,碧道究竟应该如何建设?《方案》中也有详尽规定。
碧道建设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水污染治理,坚持保好水与治差水并重、治污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流域综合整治与控制单元治理并重。通过实施网格化治污攻坚、城中村改造、治理村级工业园和排污口等工作,大力整治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提升河湖水质。
同时碧道规划设计建设中推行“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山塘洼地、非供水水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空间,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城市内涝压力。
滨水空间建设方面,通过滨水区域改造,建设多样化的滨河慢行系统、水岸公园、体育公园和湿地节点。同时打造一批清水河塘、生态河塘、景观河塘、可游河塘;推进村镇道路、堤岸、庭院绿化美化和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本土优势建设绿色果园、菜园、花园、养殖场、农耕培训基地等生态农业基地;按照乡村旅游工作部署,建设合规的乡村餐饮、住宿、观光设施。
此外,碧道还要有游憩和配套设施建设。消除慢行系统阻断点、公共活动盲区和安全风险点。实现滨水慢行系统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观景台、驿站、公厕、停车场、露营地、集会场地、应急避难场地、科普宣传栏、指引牌等配套设施。充分整合城市现有的各类公共交通服务资源和设施,优化公交路线和换乘点设置,实现快、慢交通工具无缝连接。减少机动车对慢行道使用者的干扰,有序推进堤顶路市政路改造工作,并纳入公共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