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剧博物馆“露”峥嵘,主体建筑在秋日夕阳中,闪闪发亮,11月4日,记者从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部门获悉,粤剧博物馆主体建筑已封顶,最快有望明年1月底落成剪彩。
4日下午,记者来到多宝路,发现进入粤剧博物馆的道路已经围蔽,一个漂亮的牌坊已经竖立起来。
记者沿着围蔽的地块,来到粤剧博物馆工地。此时,通往粤剧博物馆的大型拱桥已经修建完成,只差围栏。走过拱桥,数栋威武的建筑物已经封顶,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而粤剧博物馆周边的河涌,可见工人正对河堤进行最后修葺,部分围栏已经洗刷一新。
根据荔湾区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市委市政府对该项目非常重视,要求吸收广东四大名园及宝墨园之精华,努力将其打造为传世之精品、广东“第六园”。目前博物馆进入建设收尾阶段,正开展文物征集,“最快明年1月底落成剪彩。”
“不少粤剧发烧友主动献宝。”荔湾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粤剧艺术博物馆筹建办在2013年4月启动藏品征集工作,同年11月正式向海内外征集粤剧藏品,有来自江门的粤剧发烧友专门拉着好几箱“珍藏”找上门。
目前,粤剧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界捐赠藏品实物超过150多件套,绝大多数来自于团体提供,如广东八和会馆、市粤剧院、市粤艺发展中心三家单位,其中最古老的有上世纪30年代的花旦戏服(女背心、女蟒袍等),其他实物还有盔帽、头饰品、胡须、刀枪道具、海报等。
研究资料已收集到300多件套,比如市粤艺发展中心制作的关于粤剧表演绝活的照片、视频、书籍等,记录了“吐真血”(喝下一种红色的“苏木水”,表演时用气功逼“苏木水”反胃,将之喷出一米多高)、“耍牙”等特技。另外还有20多件套珍贵藏品借展意向已达成,包括历史悠久的粤剧剧本;掌握有价值的藏品征集线索4800多条。
荔湾每年投百万专项资金传承粤剧
借粤剧艺术博物馆落成之机,今年,荔湾区委、区政府将加大投入,通过一系列活动,深化推进岭南传统艺术文化的宣传推广。201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荔湾区推动粤剧粤曲艺术发展实施方案》,每年从区的文化宣传经费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传承粤剧传统艺术文化。今年荔湾区将夯实粤剧粤曲发展的群众基础,建立团队扶助资金,对私伙局团队、荔湾粤剧粤曲传承基地学校、重点民间社团等进行资金的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