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公用事业

粤剧博物馆端午起开放

  • 听全文
  • 2016-06-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竹片做的戏服。

竹片做的戏服。

百年“竹水(汗)衣”,穿在身上汗不湿粤剧戏服,昨日,记者从广州市荔湾区有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粤剧艺术博物馆6月8日举行开馆仪式,6月9日(端午节)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只接受微信预约,没有预约不能进场参观。

粤剧博物馆端午正式开放

据介绍,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

粤剧艺术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南岸由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陈列展厅面积1900平方米,展线长约318米,包含“源远流长”、“红豆飘香”、“红船溢彩”、“艺海扬帆”四部分。

主题展厅将定期举办各种与粤剧艺术相关的专项展览。其中,粤剧剧场面积450平方米,设座位237席。粤剧博物馆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艺代表传承人作品为亮点。

百年“竹片(汗)衣”亮相

南越王有丝缕衣,粤剧大佬倌有“竹水衣”。百年“竹水(汗)衣”,穿在身上,汗不湿掉粤剧戏服。如今,这种竹片做成的衣服已经不用,粤剧大佬倌改用其他衣服“防汗”。

捐赠者表示,这件汗衣已经有百年以上,是一名老粤剧艺人捐献出来的,“这种竹片编织而成的竹水衣,主要穿在表演者内衣上面、表演戏服的下面。竹水衣主要起到隔着表演者汗水的功能。因为,过去粤剧的戏服太宝贵了,南方炎热,表演者汗水太多容易把戏服弄脏、弄坏。”

大佬倌木人桩打真功夫

目前,粤剧艺术博物馆已收藏5000多件(套)各类藏品。如:何柳堂藏明代黄花梨琴盒扬琴、艺坛三杰松竹梅手卷、1893年—光绪十九年广东新宁县(现台山市)梨园小生彭亚流被聘义德堂安置落班合约及信封、19世纪末由歌林公司灌录的《蒙正祭灶》唱片、竹水衣等。除了常规的展品外,这次还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造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红船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艺人生活练功的场景。表演者何车则在捐赠品木人桩前打起真功夫,展示“猴子偷桃”等功夫。他说,粤剧表演的大多是真功夫,讲求扎马步法等,跟南拳有很大渊源。

举办“游园惊艳”系列活动

据了解,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于6月8日举行开馆仪式,6月9日(端午节)正式对公众开放。

开馆之际,还将举办粤剧系列主题活动,包括“游园惊艳”系列活动、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惠民大展演、粤剧研讨与沙龙等。

同时,粤剧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粤剧艺术博物馆”即将上线,将对每日入馆人数进行限制,暂不接受不经过微信预约入馆。工作人员说,具体能够接受多少人数预约,要视乎开馆后的试运行情况。

据悉,粤剧艺术博物馆开馆后,将于6月9日(端午节)正式对公众开放。实行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

互动:园林式、现代化、高技术的互动空间

粤剧艺术博物馆园林建筑的各个别院可作为游赏、听戏欣赏各种专题展,展厅则设置在地下一层,含主展厅与临展厅各一个,面积合计约2500平方米。

“展示、体验、互动”,是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主要特征。结合粤剧非物质的特性,使用了不少结合声光电体验与互动的技术手段。不但能看到完整的粤剧历史、艺术、名伶名家与机构,台前幕后,其表演部分更充分地得到展现,观众可以通过影像与声音欣赏到经典剧目、例戏与曲目。

在戏服陈列区,运用可触控透明显示屏的技术展示戏剧服装展项,结合软件的开发与制作,使观众在观看静态的戏剧服装实物时,通过可触控透明显示屏了解更多更深入的戏剧服装知识。展厅通过两段电脑三维视频,分别展现红船的兴衰以及八和会馆的发展历程。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