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麓湖、流花湖、东山湖、荔湾湖和北秀湖是广州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心城区陆续修建的人工湖,长期以来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不过近年来,中心城区的这五大人工湖水质并不理想,有些还富营养化严重。昨日,市水务局在回复市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计划开展人工湖水环境治理修复工作,借鉴荔湾湖、麓湖水体生态修复成功的经验,扩大人工湖生态修复技术推广范围,争取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I~IV类标准。
监测:五大人工湖水质劣V类
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居民人口的迅速上升,人工湖地处闹市,受到外源和内源污染的双重影响,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景观环境不尽如人意。
市水务局透露,根据越秀、荔湾、白云区环境监测站每季度1次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总磷、总氮浓度均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麓湖总氮浓度均超过V类标准,流花湖和麓湖水体属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荔湾湖和东山湖水体属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荔湾湖浮游藻类密度最高,其余依次为麓湖、流花湖、东山湖,水质状况堪忧。根据国家地表水评价标准,只要有一项指标超标,水质就判定为劣V类,这样广州中心城区的这5大人工湖泊水质基本上都属于劣V类。
水务部门分析,导致人工湖水质不佳的原因有内外源双重污染。外源污染方面,流花湖、东山湖、荔湾湖等人工湖同时承担着驷马涌、橙箕涌、荔枝湾等市区重要河涌的泄洪功能,雨水在淋洗大气和冲刷城市地面沉积物时带入面源污染物,加剧了水体污染。此外因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成年代较早,普遍采取雨污合流排水机制,改造难度大,在汛期河涌截污闸开闸泄洪时,上游污水渠箱内污水也随之排入河涌,影响河涌水质。
内源污染方面,随着园内游客人数的不断上升,也存在部分游客向湖水乱丢杂物垃圾、投饵喂鱼等不文明的现象,严重影响人工湖的景观性和生态功能。
治理:荔湾湖、麓湖已率先治理
水务部门承认,近年来,针对人工湖治理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仍不足,目前仅有荔湾湖公园、晓港公园等个别单位开展的人工湖治理修复成效较为显著,其他公园尚在试点或起步阶段。
为解决人工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市区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进行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尝试,荔湾湖和麓湖已经率先进行了治理。本报今年5月对荔湾湖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市水务局本次在回复政协委员的提案中透露,荔湾区在2015年6月通过政府采购形式确定了荔湾湖水质净化及维护服务单位,采用“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目前该项目基本完工,深水区水体已清澈见底,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
此外,记者昨日走访麓湖发现,一个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刚在6月竣工。该项目水体为独立水体,面积约1.75公顷,通过构建“水生去富营养化系统”,实现水体原位生态进化,恢复麓湖上坝自然生态服务等功能。正在湖上捞坏死水草的工人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弄,一天至少一二十次。有洪涝的时候,工人更多。”在麓湖边上,70岁多的李奶奶告诉记者:“我每天都来这里锻炼身体,这里环境挺好的,有山有水,周末人比较多。”
计划:水质争取达到III~IV类
为了彻底改善五大人工湖的水质,水务部门提出了四大办法:首先将改善连通河涌水质,控制人工湖外源污染物输入。其次,建立水系循环,增加人工湖水体置换频次。另外,将借鉴荔湾湖、麓湖水体生态修复成功经验,扩大人工湖生态修复技术推广范围,构建水下沉水植物群落,逐步恢复水下生态系统,争取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III~IV类标准,同时改善湖岸周边植物生态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