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86项城中村污水治理工程开工
广东城中村污水是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来源
昨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耀光作“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我省城中村污水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中披露,广东城市黑臭水体数量全国最多,在最新公布的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中,广东有243个。
广州9城中村污水治理试点
报告指出,广州市“水更清”计划实施86项城中村污水治理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同时,选定天河区车陂涌流域9个城中村,白云区大源村、永泰村,花都区新和村作为城中村水污染治理的试点。
在城中村污染源治理方面,今年以来,广州市治水办累计发出交(督)办通知1189份,问题涉及工业废水排放、养殖污染、排水设施、违法建设、建筑废弃物、工程维护、生活垃圾等,已完成整改537宗,整改完成率45.2%,环保部门清理整顿“小散乱”工业企业2373家。
调研报告指出,城中村污水是城市黑臭水体的重要来源,是制约广东省重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重要因素。目前,广东现有4800多个直通黑臭水体排污口,其中相当部分处在城中村。
提出实施责任考核问责制
报告建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制定全省城中村污水治理总体规划,各城市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编制切合自身实际的城中村水污染治理专项规划,将城中村水污染治理纳入城市污水治理大局,作为重要内容来落实。各城市要开展城中村污水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源、排污口、排污管网、排水管网等的全面摸查,在摸查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污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建设、处理设施建设、河涌整治工程等作出科学规划和安排,并保障必要的建设资金。
报告还提出,全面实施责任考核问责制。要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将城中村污水治理主要目标、任务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河涌水质怎么样
上网一查就知道
珠江广州段的水质怎么样?我们的饮用水水质是否合格?河涌黑臭是否有改善?这些都可以在网上获取权威的数据了。
昨日,广州市地表水水质监测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整合广州市地表水水质信息资源,包括不同部门监测的五大地表水信息。具体可上市环保局网站查询。
五合一、集中发布地表水监测情况
该地表水水质信息平台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首先,将原来市环保局发布的广州饮用水源水质、长洲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重点整治河涌水质监测信息发布栏目整合到该平台统一发布;其二,增加了重点河流水质状况子栏目发布。该子栏目发布频次为每季度一次,通过链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相关网页,让公众直观了解广州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珠江广州段等河流入海口,平洲水道、顺德水道等跨市河流交接断面,以及流溪河白云段、白坭河、石井河、花地河、珠江广州段等重点整治河流水质状况。
此外,该平台还设置了“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子栏目,提供“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网站链接方式,供公众查询黑臭水体信息。而“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环保部共同设立,包括全国重点整治的黑臭水体情况,其中广州有35条重点整治河涌的信息在该平台上可以查询。市水务局在每个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将广州35条黑臭河涌上季度黑臭水体整治情况上报,主要包括整治进展、水质数据、本季度黑臭等级等。
河涌是否黑臭有了“国家标准”
记者同时了解到,广州35条重点整治的黑臭河涌,截至2016年12月30日,已完工55项,在建48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10项,累计完成率61.46%。通过努力,已有6条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完成了国考阶段性任务。目前,剩余29条黑臭河涌整治正加快推进,确保2017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
从监测数据看,35条黑臭河涌水质总体上稳步提升、逐步向好;地铁B、C涌、西郊涌、白坭河、田美河、永和河(黄埔段)共6条河涌,已基本达到不黑不臭标准;中心城区的沙河涌、猎德涌的水质也明显好转。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首次明确了城市黑臭水体分级评价办法,评价指标包括溶解氧、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氨氮等4项指标。而市水务局将在2017年开展35条黑臭河涌的自动在线监测基站的建设工作,在线监测项目包括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四项。基站建设完成后,能够实现数据及时上传和实时查阅,河涌是否黑臭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