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日的南国书香节“最广州”新书首发仪式上,《老广新游之神游南越国》正式与读者见面。书的作者是6位在广州的年轻人,其中4位是南越王宫博物馆馆员,另外两位是“大画国”主创团队美术编辑,他们用一年多时间,用画笔“写”出一部“有声历史绘本”,把南越国93年的历史用绘图形式展示出来。
《老广新游之神游南越国》是一本由年轻人编撰的“学术性和趣味性并重”的历史普及读物,它是南越王宫博物馆解读广州历史的一次跨界尝试,通过活泼有趣的手绘画和简明流畅的语言,还原南越国的历史场景,讲述南越国的历史兴衰、宫苑建造、王宫生活和海外交往等故事。有趣的是,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听”南越国历史故事。
几位年轻作者又是怎样在史料相当缺乏的情况下,将南越国王宫格局、宫廷宴乐,乃至当年曲流石渠现场通过彩绘全景再现呢?昨天,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馆员、本书主编章旳等6人来到南国书香节琶洲主会场,讲述了诸多编撰细节。
边读边画:从史料中发掘细节
章旳告诉记者,编写这本书的最初动因,就是想从枯燥的历史工地里走出来,通过图文并茂的表达和记述,让观众能对西汉南越王宫的考古遗址和发掘的文物,有个更为形象的了解。“我们一开始就在史书中像大海捞针那样,逐一去发现细节、还原现场。6人分头行动,从《史记》等入手还原南越国历史。”
“大画国”主创团队美术编辑王大欣告诉记者,经过到处收集和寻找资料后,得到了很多当年南越国原住民“百越”民族的各种习惯的信息。“原来,自古以来,中国长江以南均为‘百越’之地,当时的百越,远远落后于中原,有无数个小部落,他们各有种姓,杂居共处,互不统筹。百越之‘百’就是多的意思。”
百越习俗:6大奇特生活方式
有趣的是,百越族有6大奇特生活方式,第一特性是巢居,就是为了适应南方的气候,搭建高脚房屋居住,即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屋透气又避免水淹。第二是黑齿,就是用黑色色素将牙齿染黑,以此为美。第三是食蛇鼠蛤,即将蛇鼠蛤视为美食。第四是断发文身。喜欢留短发,还在身上刺满各种花纹。第五是穿胸,就是在炎热的南方,流行制作简单的衣裙,类似今天的T恤。最后一种是鼻饮,就是通过鼻子饮水。
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即推行“和辑百越”政策,与越人平等共处,尊重当地习俗,并自称蛮夷大长。“根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赵佗首次接见汉朝使者陆贾时的画面,就形象地绘制了一幅赵佗便装,不穿戴中原服饰衣冠,而是头上梳着越人的椎髻,并席地盘腿而坐的画面。”王大欣介绍。
“书中文官形象、厨司的长相,还有跳舞喝酒画面,也是按照西汉出土文物的陶俑模样仿制的。”比如越女跳楚舞就昭示着楚越文化的融合。记者了解到,舞女的形象就来自南越王墓的圆雕长袖玉舞人。
对此,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介绍,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长袖玉舞人多达6件,其中有5件是跳楚式长袖舞的造型,圆雕舞人身着汉服,说明楚舞在南越宫廷中的盛行。
南越国全景图:城外务农城内作坊
“再有,为描绘南越国时期第一次全面开发的历史画面,创作了一张‘开放岭南想象复原图’,其中诸多细节、场景还原来自《天工开物》。”王大欣介绍。
记者在书中见到的这页插图,是6位年轻人对当时全面开发生产的理解。上面还打出“城外务农,城内建立市场与作坊”的提示,城内是纺织、卖鸡鸭、酱料店、卖鱼、屠宰、酿酒、打水、木工等行业,城外则是绿油油一片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