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多小水库 座座有“管家”
近日,水利部正式公告全国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广州市花都区、增城区改革成效突出,入选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据了解,本次评审中,广东省共有4个县(区)入选。
数说:
花都区:共有小型水库49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3座、小(Ⅱ)型水库36座。
增城区:共有小型水库93座,约占广州小型水库总数的1/3。其中,小(Ⅰ)型水库17座,小(Ⅱ)型水库76座。
小(Ⅰ)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0万立方米,小于1000万立方米;小(Ⅱ)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小于100万立方米。
花都
监管平台实时掌握水库运行情况
水库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多重功能,是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花都区共有小型水库49座,其中小(Ⅰ)型水库13座、小(Ⅱ)型水库36座,总库容合计5582.97万立方米。
为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花都区49座小型水库全部落实管护主体,据介绍,目前该区所有小型水库均已发放水库权属证书,明确水库功能、管理和保护范围线、权利与义务,并完成所有水库大坝注册登记。
为提升小型水库管护成效,花都区专门成立了水库管理中心。花都区小型水库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全区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工作,实行片区化集中化管理,确保区内所有小型水库都有“管家”。
花都区设立4个中型水库管理中心代管4座区管小型水库,实行“以大带小”,通过中型水库专业技术优势和管养能力,对小型水库采取集中式日常管理、专业化维修养护和多样化养护,提升小型水库的管理水平。
花都区实施分级考评,打造稳健高效监管机制,并积极开发监管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该区49座小型水库已全部实现“三要素”“四要素”自动化监测。
今年,花都区开发建设“花都水库运行管理监管平台”,利用智能水库感知系统自动收集水位、降雨量、库区视频图像、渗流渗压等信息,实时掌握水库运行情况。
据悉,花都区49座小型水库共配备管护人员124人。近两年来,全区小型水库的防汛“三个责任人”全部通过水利部的网络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各水库管理单位定期组织水库管理人员进行实战演练培训。
自2018年以来,花都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共组织区级水库运管业务培训10余次,参与培训人员约880人次。目前,该区小型水库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的比率达到100%,培训巡查管护人员的比率达到100%。
增城
水库管护“有主体 有经费 有人员”
增城结合广东省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工作要求和自身特色,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小型水库安全运行。
据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建设小型水库3万多座,其中广州有300多座,增城区有93座,增城区小型水库数量约占广州小型水库总量的三分之一。
晨光中的增城挂绿湖。
这些小型水库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年建设条件和技术条件尚未成熟,部分水库运行时间长、管理不到位,小型水库普遍存在工程质量较差、坝体单薄、大坝渗漏、坝容坝貌较差、水工设施不齐全、部分设施已老化破旧等问题,不能满足现有工程设计规范和管护要求,亟须加快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确保水库安全长效运行,充分发挥防汛减灾、供水保障和农业灌溉等重要作用。
2017年以来,增城累计投入近2.5亿元陆续实施了64宗水库除险(达标)加固及93座水库运行管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消除水库存在的安全监测设施不足、启闭设备老旧、水工建筑物年久失修等安全隐患。增城还累计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小型水库的防汛效能。2021年,增城结合小型水库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围绕石马龙水库建成了总长4.5公里的环库碧道,进一步提升坝容坝貌。
“在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我们全面落实三项约束性指标,实现了落实管护主体责任、落实管护经费渠道、落实管护人员培训‘3个100%’,形成了‘有主体、有经费、有人员’以及‘运管维护专业化、隐患治理全面化、设施规范标准化、巡查监测智慧化、形象面貌美观化’的‘三有五化’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增城区水务局局长刘鹏介绍,近年来,水库加强调度管理,出现防汛预警时,及时预腾空水库库容,发挥其调蓄防洪减灾功能;枯水期能尽可能地蓄水,以保障农业灌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