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交通服务

“站城融合”,如何亲城又亲民?

  • 听全文
  • 2023-10-1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让功能单一的交通场站更加“站城一体、业态融合”

  超900台大型工程作业车马达轰鸣,逾5000名建设者汗水挥洒,广州白云站工程国庆假期仍奋战赶工;白云站TOD项目中号称“四大金刚”的四座塔楼加快建设,东北、西南塔楼国庆假期前主体结构封顶,东南、西北塔楼预计月底封顶……

  广州正加紧建设“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广州白云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TOD站城融合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南站将由功能单一的交通场站向“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大湾区门户枢纽转型,新东部枢纽中心新塘站本身就作为全国首个国际级TOD枢纽中心建设,广州北站也已规划建设TOD商住综合体,助力广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向新阶段。

  白云站:全新交通枢纽如何实现“站城一体”?

  广州白云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建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目前已全面进入室内外装饰装修阶段,站房整体金属屋面已完成90%,玻璃幕墙完成80%,候车大厅完成80%,光谷区域装修完成50%。按照剩余工程的安排,预计10月底完成大面积的装饰装修工程,年底基本竣工。白云站汇聚10条高铁、12条普铁、2条城际,是广州铁路枢纽“五主四辅”的主枢纽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广州白云站站房一期的装饰装修已大面积完工。

  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对国铁、城际、地铁等交通衔接设施同步规划,无缝衔接地上、地下空间。区域交通层面,以枢纽为核心,构建“高架疏解环+井字放射线”区域道路交通疏解系统,一次性建成枢纽周边与车站关联的13.7公里城市主干道。“我们以站城一体的规划蓝图为基础,推动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广州地铁集团总经理刘智成说。

  白云站拥有“可伸缩的车站、会呼吸的广场”,东、西广场将融入公共交通、城市、产业、社会生活、文化等多项功能,实现立体公共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无缝连接、枢纽与区域的有机融合。

  “白云站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属性升级成为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实现高铁入市中心、交通枢纽聚集和商业办公融为一体,每年将增加3000万至4000万的人流量。”广州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张贻兵说,未来将以“轨道交通TOD+”模式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绿色智慧产业、时尚经济产业等知名企业入驻。

  对于市民来说,白云站不仅是交通枢纽和办公地,还将是休闲娱乐的目的地。广州地铁集团房产总部总经理张宇说:“未来的枢纽综合体会形成更好的交通体验和商业体验,我们希望除了枢纽站的餐饮配套,再增加一些目的性消费,比如偏向文化和体验的内容,让广大市民‘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

  广州南站:铁路“南大门”怎样更便民、更亲民?

  如果说白云站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广州南站则是在运营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单日到发旅客最高达到86.5万人次的南站,开通十多年来长期存在周边交通指引不清、接驳不畅等问题,巨大流量也迟迟没有转化为片区发展的动能。

  目前,人们在广州南站周边要找一站式服务的交通工具和商业目的地并不容易。不过,这一切将逐渐改变,在南站2楼平台往外眺望,广州环球贸易广场(广州南站ICC)正如火如荼建设,项目计划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额超200亿元,将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综合TOD项目。

  广州南站已明确站体两侧“西交通、东商务”的总体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换乘站点都放在西广场,旅客出高铁站后“无须思考”,只要往一个方向走,就能找到所需的交通工具,时间不再浪费在“走错路”上。“假如本来打算排队等出租车,结果感觉行李有点多,索性用手机订一部宽敞的专车,临时改变主意也不用走回头路,更灵活自由。”广州南站ICC的TOD执行建筑师吕达文介绍。

  未来,广州南站西广场将打造成一体化复合的交通空间,提供约700个出租车蓄车位、约3300个公共停车位。首层实现行人无缝换乘公交、长途客运站、出租车等;地下一层设快速接客区,让私家车和网约车的接送更顺畅;二层连接人行平台、写字楼、商业中心等目的地,平台将成为广州南站核心区的一处全新的城市绿色空间。

  与“西交通”相对,东广场侧重商务功能,打造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区。广州南站ICC商场是TOD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裙房将如同纽带一般无缝连接起整个片区。未来,广州南站将与周边联动,集商、住、行于一身,提供甲级写字楼、商场、酒店、住宅、公寓及公共交通换乘设施,推动广州南站由功能单一的交通场站向“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大湾区门户枢纽转型,构建“大湾区新名片”。

  专家:“站城融合”,如何做得更好?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与规划研究所副总规划师刘雨菡深耕TOD领域十多年,她的团队通过基于出行满意度、服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三方面的民意调查,形成了广州市轨道交通站城融合发展现状的“体检报告”。

  在线网层面,她认为要提前进行规划和土地储备,实现线网、产业、城市的融合。针对轨道线路连接区域的不同特性,在沿线规划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商业、教育、文旅等,避免线路端头站点成为“睡城”,实现区域职住平衡。以地铁12号线为例,线路在海珠区的走向从原来的新中轴南片区调整到了现在的赤沙,支撑赤沙车辆段的上盖开发,新建住宅、学校、商场,使得具有“邻避效应”的地铁车辆段不再是城市的灰色地带,并带动琶洲片区的发展。在节点层面,刘雨菡认为要做到站城同步、一体化设计,在综合体内植入面积不小于10%的城市文化和社区服务设施。

  在实施保障层面,要建立政府、轨道主体、市场方、运营方、市民等多主体有效对话机制,通过会议研讨、意见征询、媒体传播、沙龙论坛等多途径参与站城项目规划与改造全过程,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