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数月选拔、竞技,广州市第二届产业人员职业技能竞赛(现代服务业)总决赛既颁奖仪式将于11月29日举办。
据悉,本次竞赛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总工会联合主办,选定的竞赛方向是船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船舶制造业之前已举行了总决赛。获奖选手不仅将被授予荣誉称号,还将可能获得职业资格的晋升以及入户广州的机会。
成绩优秀者可获职业资格晋升
赛事组委会方面表示,此次竞赛落脚于企业(行业),船舶制造业的船舶电焊工、船舶装配工依据企业生产岗位实际情况进行竞赛,竞赛岗位要求贴合企业特点;现代服务业营销师和客户服务师在决赛环节走进广州老字号企业——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企业产品情况进行相应的营销策略方案和客户服务策略方案。
现代服务业四个项目的竞赛都要经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个阶段,进入决赛的选手需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脱颖而出。
层层筛选下来的优胜者,得到的也不仅仅是一纸荣誉证书和数额不等的奖金。
以现代服务业竞赛为例,除了最高5000元的奖金奖励之外,根据不同的参赛人数,获得竞赛前4名或前6名的选手会分别被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和“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的称号,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原已拥有竞赛工种技师级资格证书,并在本次竞赛中获得“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的优秀选手还可以申请晋升为同工种的高级技师。这样,相当于让优秀选手免试通过职业资格晋升。
选手获奖,单位也可获得相应奖励。各工种决赛阶段竞赛第一名选手的选送单位也可授予“广州市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奖励之外,最让参赛者满足的,是技能领先的自豪感。
去年参加叉车项目冠军的尹海森认为,谈及这次参赛的感受时表示:“在这个叉车班里会有不一样的感觉。30多位叉车师傅,我就可以说我开叉车的技术最好了。”
“参赛是一件证明实力的事情”
“我们去年和今年都参加了技能竞赛。我们认为技能竞赛对于技能人才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技能水平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宣传的效果。”广船国际支部书记潘正军如是评价。他表示,通过参赛,让选手和其他技术能手沟通交流,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参加竞赛获得好成绩,也会在企业内部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其他员工看了会有激励的作用,也会直观感受到,学技术并不是没用的。参加竞赛出了成绩,对增强大家对技能工作有帮助,也能增强事业的黏性,不会干一段时间就想着转行。”潘正军说得实在。
去年竞赛中,获得汽车修理工冠军的蔡炎长告诉记者,他当时的竞争对手有130多人,这些选手先参加笔试,分数达标了才能进入下一轮实操竞赛。但一轮过后,只剩下20余人,“比赛不是只考验我们的动手能力,参赛也是一件证明实力的事情。”
不过,潘正军坦言,技术行业招工依旧有困难,不仅几家企业有这样的感觉,广州的产业发展都面临着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
“大家都不愿意做技工,觉得太苦太累。技术型工种的工作环境比起普通服务业来说,会差一点。”潘正军说,单纯聘用会操作的员工并不难,但真正能够归拢到技术人才的雇员却越来越难找。
“技术人才要完全靠社会招聘补充也是不够的,除了招聘,我们更需要进行内部培养,要有相应的培养机制。”潘正军说。
竞赛之外是不断学习的工匠精神
蔡炎长是2014年职业技能竞赛汽车修理工项目冠军,他参加的汽车修理实操项目分3个模块:空调的诊断、发动机的诊断、刹车系统的诊断。
这3个模块,哪个都不容易通过:3位考官分别对单一模块进行考核,考官们联合打出的总分数相加,才得到最后的总分。蔡炎长最终以超过100分的分数夺冠。
“高考我没考上大学,就去读了中职。2006年开始读中职,两年半后毕业,2009年开始工作,直到现在,都是从事汽修行业的工作。不少同事笑我,说这个工作好累,但是我觉得还好,喜欢就好,因人而异。”蔡炎长这一喜欢,就是6年。
曾经,社会对技术工人存在偏见,认为到技校学技术的孩子都是因为读书差才去的,但蔡炎长不这么看:“以前可能正确,但现在不是这样了。在广东这样的发达省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也有大缺口,现在不少城市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参加竞赛给蔡炎长带来明显的成就感:“之前我也参加过全国性竞赛,也获得过名次。如果技术精湛,如果能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我觉得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蔡炎长看来,不断学习很重要,尤其是技术工种。“科技不断发展,技术也在更新,工作中会经常遇到新难题。比如送修的车,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己没见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车的症状逐个排查,在排查中学经验,不断提高。”
职业技能竞赛助技能人才入户广州
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广东将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加快打造世界级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审视广州,我们看到,近年来,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广州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不断加快技工学院、职业院校等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能人才进入广州,为他们提供入户、家庭随迁、就读等享受本地居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建设,使各类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得到较快提升和鉴定认证。
早在2013年底,广州市政府已发布人口调控和入户政策“1+3”文件,其中广州对城市发展缺口较大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加大了入户政策倾斜力度,如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放开了年龄限制,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也占据积分入户新政五大入户指标中的一席之位。
文件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迁入降低了年龄门槛。如符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人员,其年龄要求在45周岁以下,但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可放宽到50周岁以下。
“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普通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所从事的工种(岗位)符合广州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在本市连续居住、就业(创业)和缴纳社会保险满2年”的人员,其年龄要求在35周岁以下,但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年龄可放宽到45周岁以下。
此外,根据广州市竞赛相关政策,在国家职业标准三级以上竞赛中,成绩优秀并符合奖励条件的选手将会被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以及“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各科竞赛成绩均合格的选手颁发相应竞赛标准的职业资格证书。而技能人才可通过“人才引进”的渠道入户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