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科技创业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召开 与会代表热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听全文
  • 2025-02-0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新兴产业涌动 热点燃点爆点

  广州正从4方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二是大力激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值”。三是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率”。四是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度”。

  2月5日下午,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分论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与会代表就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等热点话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06eae785ba44fa2bb8dc.jpeg

会场内摆放的火箭模型。

  我们要包容“怪才、鬼才、偏才”

  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生事物,政府作为管理者要给予适当的宽容度。徐彬认为,应逐步建立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留足产业发展空间。“例如,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指导意见,探索执法‘观察期’等制度,就是以管理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助力,如何不拘一格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徐彬认为:“以往,人才的选拔认定往往不允许有明显的短板,但春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就是一个偏才,因为外语不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

  徐彬表示,高端人才有可能是怪才、鬼才、偏才,这些人才某些方面有短板,而在某些方面却特别优秀。在他看来,人才选拔机制也需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从而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

  “三位一体”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高松表示,近年来,中山大学积极构建“统筹协调、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共同支撑”的多校区学科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

  中山大学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推进,助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例如,广州超算中心在大湾区成立了15个超算分中心,服务用户单位超过5500家,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服务科技经济的应用格局。又如,建设广州光电存算芯片融合创新中心,由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投入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光电子与光子芯片研发中试平台,助力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核心芯片可持续健康发展。

  类脑智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智能科技为核心技术、智能算力为生产力的智能时代再次把脑科学推向世界科学与技术前沿,类脑智能(BI)成为智能时代脑科学的新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出席分论坛时表示,类脑智能与传统的人工智能(AI)有较大的区别,类脑智能计算速度快、能耗少、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更强,类脑智能计算机体积小,类脑智能有望对计算系统架构、智能芯片、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进行颠覆性创新,在智能时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旭介绍,广东省智能院的类脑智能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和开发进展:在算法模型方面,发布了类脑算法——“直觉神经网络”(INN),通过可解释的符号和数据一体化,实现了可解释性、泛化性、高能效和高速;在芯片设计方面,设计出可配置的神经元处理器和灵活的芯片互联网络,实现了在晶圆芯片上直接进行互联集成。

  广州从4方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分论坛随后举行了“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对话沙龙。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杰在沙龙中介绍,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广州集聚了全省70%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大、华工、港科大(广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广深港”科技集群的全球创新指数连续五年排名第2。广州的工业投资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2024年完成超过1700亿元,增速13.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3%。当前,广州正从4方面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含新量”。以科技创新引领“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用好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石化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支持创新药械研发及产业化落地。

  二是大力激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值”。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产业创新需求出发,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实施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指导高校、科研机构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动在穗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

  三是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率”。支持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出台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验证平台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给予资金补助。

  四是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度”。建强用好广州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等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力争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坚持投早投小,全市设立15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500亿元创投母基金、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各区也设立多支基金,仅黄埔就设立851支基金,资金规模超过2300亿元,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此外,广州还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加快营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全力建设全国产业生态最好、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