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机器人在车间“造自己”
从国产大模型爆火全球到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这一年,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热度闯入大众视野、掀起产业革命。
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人工智能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与全球合作六大方向的深度融合,并将“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新词热词写进文件。
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基础厚实、应用场景丰富,被认为是广州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三大优势。过去三天,记者走进12家重点企业,在不同场景中,直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出无限可能。
里工实业人形机器人“里掂”。
AI+教育
大模型也可“小而强”
“试试这支笔,像平时写字一样就好。”在云蝶科技的展厅里,云蝶科技副总裁罗崇键递给记者一支笔。随着笔尖在专用纸上划过,身后的大屏幕立即同步显示出书写内容,连笔画停顿的时长都精确记录。“这不是普通的笔,是我们自研的‘数字文本采集终端’,内置云蝶解码芯片,如今已在2000多所学校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提升教学水平。”
作为国内垂类大模型的领军者,云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行业适配”。通过其自主研发的云蝶“行知大模型”,企业已打造66个AI助教智能体,甚至能为医生生成“AI分身”传承诊疗经验。“我们的边缘计算盒子只要2万—3万元,就能让老旧工厂的监控具备100多种AI识别能力。”罗崇键指向展台上的黑色设备,“深耕行业所积累的海量真实数据,是云蝶最值钱的资产。”
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广州的政策支持同频共振。2023年底,云蝶将研发重心转向大模型;2024年,海珠区启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应用区,从备案资金到场景开放全方位扶持;同一年,云蝶“行知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成为广州市首批十个通过备案的大模型之一。
从5个“广漂博士”创业,到如今服务全国4000家B端用户,云蝶用143项专利证明了大模型“小而专、精而强”的力量。
AI+工业
掀起互联网“普惠革命”
“大家看左边屏幕,紫罗兰色的线条就是AI识别的焊缝轨迹,完全不用人工编程。”在树根科技的演示区,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孙佰贵指着焊接机器人介绍。随着机械臂灵活转动,钢板上的焊缝均匀平整,旁边的屏幕实时跳动着电流、电压的动态调整数据。这家2016年成立的企业,已连续4年登上全球独角兽榜。
就在记者走访的同日,树根发布两款工业智能产品——售后服务智能体和柔性智能焊接生态平台,构建起“企业大脑”与“机器人大脑”。
孙佰贵举例道,在航道疏浚场景,水下作业无法直接目视是长期痛点之一。树根赋能的无人挖掘机展现出惊人精度:“挖掘控制精度2.7厘米,比国际龙头的5厘米精度还高,相当于‘用绣花针在米上刻字’,让每公里航道疏浚成本节省100多万元。”
AI带来的另一个变革,是工业互联网的“普惠化”。过去,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需定制专属解决方案,成本动辄百万元,且无法复制到其他场景。“现在有了智能体,基于硬件模型上下文协议,A工厂的方案稍作调整就能用到B工厂,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孙佰贵表示,“制造业是国家根本,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技术把科技含量‘注入’生产线,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智能红利。”
AI+自动驾驶
广州自动驾驶“开向全球”
“前方即将经过路口,系统已识别红灯,正在减速。”在生物岛的试乘体验中,文远知行市场公关负责人张羽雪话音刚落,自动驾驶出租车GXR已平稳停下。
作为2024年10月登陆纳斯达克的“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文远知行加速“开向全球”。目前,文远知行已在全球11个国家超30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研发、测试和运营,是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6个国家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
在阿布扎比,文远知行运营着当地最大规模的Robotaxi车队,乘客用Uber就能下单;新加坡滨海湾,黄色的自动驾驶环卫车每天清扫街道;巴黎法网公开赛期间,Robobus为观众提供接驳服务;在国内,黄埔区实现Robotaxi24小时纯无人任意点到点服务,乘客可通过APP提前调节车内温度。“今年还获批了8条去机场、南站的高速线路,覆盖了广州人流、车流、物流最密集繁忙的区域。”她说。
技术硬实力是全球化的底气。文远知行自主研发的“WeRide One”通用技术平台,实现了软硬件模块化复用,Robotaxi、Robobus、环卫车等五大产品线共享核心算法,进而降低了研发、运营和供应链的成本。未来,张羽雪期待继续扩大运营区域,实现“连片成区”运营,让自动驾驶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机器人+生产线
机器人不能只是“像人”
“注意看它的双臂配合。”在里工实业的智能车间,CEO李卫铳指向人形机器人“里掂”。这台广州首款人形机器人有两种形态,带腿款能灵活转弯,轮式款可快速移动,此刻正在接受工程人员调试。车间里,更多机器人与人类工友一起忙碌:智能上下料机器人“高侍”能24小时无休,复合移动机器人“高寻”穿梭运送物料,两者还能通过系统“对话”,实现无缝衔接。
里工实业是一家深耕制造业近40年的广州企业,从做橡胶密封圈起家,如今已成为具身智能赛道的“隐形强者”。
在李卫铳看来,里工实业的人形机器人以实用为核心,拥有“三高一低”硬实力:高载荷、高精度、高稳定性、低风险。“工业客户要的不是‘花架子’,是能每天准时上工、不出错的‘好帮手’。”
如今,里工实业的机器人已进驻航天航空、生命科学、智慧农业等领域。但李卫铳并不急于扩张:“我们先把打包、汽车零部件这两个场景做透,做到‘一米宽,一公里深’。”他透露,一台机器人售价30万—60万元,企业客户平均两年半就能回本,“中小企业买得起、用得好,这才是具身智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