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
11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对外发布了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陈和生院士、唐本忠院士获得分量最重的突出贡献奖。本次评选中,广州市再创佳绩,共有149项(人)科技成果获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5.6%,连续五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陈和生院士、唐本忠院士获突出贡献奖


唐本忠院士与广州很有缘分,他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前往海外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他是我国高分子和材料科学以及生物诊疗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新概念,在国际上开创并引领了聚集体科学研究新领域。他在广州市黄埔区创立了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专门进行AIE材料的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他本人还曾荣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唐本忠向记者介绍,AIE被《Nature》杂志列为支撑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且是唯一一种由中国人原创的新材料体系。经过20多年发展,AIE完成了从新概念到新学科的进阶,在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内,记者看到,AIE材料已被开发出细胞示踪、血管成像、疾病诊疗、指纹检测、钞票防伪等各类新产品,并已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州金域医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等上百家高校、医院、企业达成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应用示范基地。
谈到此次获奖,唐本忠说:“我要感谢政府的鼓励,也感谢科学界的同行对我工作的认可。希望我们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互相欣赏,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陈和生院士则表示:“我非常感谢广东省对我工作的肯定,这也是对散裂中子源将近20年来在广东建设、运行取得成果的肯定。2006年2月,当我知道广东省想引进大科学装置,我们几乎一拍即合,将散裂中子源项目落户广东。近20年的时间过去,我最大的体会是广东省对科技创新、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大力支持。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为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研究均作出很大的贡献。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是世界上的第四台,中国的第一台。我们的经验不足,建设时遇到的困难很多,广东省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
据了解,散裂中子源填补了中国脉冲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为中国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深度参与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本次评选中,广州科研力量深度参与的跨海工程技术项目斩获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超宽深埋钢壳混凝土跨海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实现三大世界性突破:首创16米级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体系,将单节沉管重量控制在8万吨级的同时,结构强度提升40%;研发深水无人对接系统,实现沉管安装精度控制在厘米级,作业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构建100年耐久性保障体系,通过新型防腐材料与智能监测技术结合,使隧道运营维护成本降低60%。该项目核心技术已应用于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累计节约工期18个月,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50亿元,并为狮子洋通道、琼州海峡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范本。

深中通道沉管钢壳智能制造生产线
广州科创 多点开花
高校院所筑牢创新根基
近年来,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多项突出成就。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朱诗亮团队的“基于冷原子的量子调控研究”荣获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朱诗亮告诉记者,实现量子因特网是量子信息科技的核心目标,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如何在节点内实现量子信息处理和节点间量子信息的传输。在量子态存储方面,团队克服了量子存储实验中普遍存在的耦合强度低、退相快、噪声大等难题,实现了85%的存储效率和99%保真度的单光子偏振态存储,首次超过了量子不可克隆极限(50%),刷新了存储效率世界纪录,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发表于《Nature Photonics》。
大院大所方面,琶洲实验室李远清教授团队的“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获得2024年广东省科技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从脑机AI鼠标到智能仿生手,从正念冥想到脑控智慧病房,李远清团队自2019年起开始探索脑机接口的产业化应用。李远清表示,目前,脑机接口正念冥想系统在国内外销售情况比较理想。
“我们可以用这套系统来进行一些精神心理疾病的监测和干预,如抑郁、焦虑情绪、睡眠障碍,都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正念冥想系统得到有效缓解。此外,我们还首次发现它可以防晕车晕船,效果特别好。”李远清告诉记者。
医疗科研机构表现抢眼
中山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构建起“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2024年科研实力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获省科技奖一等奖项目8项,同比2023年增加2项。其中,中山眼科中心在智能医疗领域突破显著,“白内障防治智能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林浩添团队开展了白内障防治智能体系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共突破36项智能诊疗技术,建立了白内障新型智能诊疗体系。林浩添告诉记者,团队在全球首创“Visionome”白内障智能算法,可解决早期白内障病灶细微和多病灶易漏诊等难题,将白内障诊治年龄提早6年,漏诊率降低32%。
南方医科大学在省科技奖评选中表现亮眼,一举牵头斩获三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覆盖传染病防治、代谢疾病、生物材料三大核心领域,彰显其在生物医药交叉学科的综合创新实力。其中由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团队牵头完成的“结核病的防诊治系列创新及应用”项目,构建起全球首个“分子诊断—精准用药—预后管理”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体系。
青年创新力量满满
本次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还设有青年科技创新奖,多领域广州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猛从事高温超导实验研究,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生长了高质量镧镍氧(La3Ni2O7)纯相单晶样品,在14GPa压力下发现超导电性,转变温度高达80K、超过液氮沸点,是铜基超导外,第二类转变温度达到液氮温区的非常规超导体。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Nature》杂志评价为一项突破性成果,同年入选“2023年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23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及工程进展”。
王猛告诉记者,他目前正与国内多个团队合作,进一步研究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物性和机理,使该领域成为由中国科学家开创并引领的科学前沿。“目前,镍基超导体的科研正在快速进展中,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期待一些新的成果出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
广州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本次共有26家企业牵头获奖,较2023年增长18.18%。广东电网表现亮眼,共牵头获得3项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项目“水陆空多域电网智能无人化巡检关键技术及应用”在核心技术上,整合了无人机、地面机器狗、水下机器人等装备,适配不同场景;应用层面上,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倍,彻底规避人员安全风险;覆盖广东20余万公里配网线路,解决65%设备检测盲区;运维成本降低超80%,标准化报告缩短故障处置时间,减少停电损失,已在全省电网广泛应用。
由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高自然度智能交互显示终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本次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首创多模态融合交互算法,实现语音、触控、手势识别响应速度提升至0.1秒,误识别率降低至0.3%;研发超高清低功耗显示面板,在4K分辨率下功耗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25%,使用寿命延长至8万小时;构建开放的智能交互生态系统,已适配教育、医疗、工业控制等12个领域的200余款应用场景。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