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服务 > 最新服务 > 科技创业

“创交会”会后重头戏——博士创新成果对接沙龙开幕

  • 听全文
  • 2016-11-28
  • 来源: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海内外180多位博士聚集广州,将擦出怎样的创新火花?11月27日,广州市珠江宾馆,枢纽型城市博士高峰论坛暨博士创新成果对接沙龙开幕。这是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后(简称“创交会”)的重头活动,从主持、主讲嘉宾到半数以上的参会嘉宾,都是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或行业专家。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博士高峰论坛旨在把创交会“打造成永不落幕的交易会,促进技术成果与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博士专家智慧,为广州创建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言献策。明年,广州将联合国内其他城市,启动50场博士创新成果对接沙龙,让博士创新团掘金广州成为常态,让国内外创新成果借助广州得到转化应用,助推广州全面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博士组团来穗

  180多位海内外博士共论创新发展

  “我参加过很多论坛,但以‘博士’命名的论坛不是特别多,应该更多地开展这种活动。”在创交会后博士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介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广东的人口学历结构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为8.21%,广州的这个指标为20.45%,这表明了广州比其他地区在人力资源上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而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段华明看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最大程度地培养、聚集各类人才,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而适应创新发展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首要的是继续培养和充分发挥已成相当规模的现有人才作用。这就需要发挥好各类人才工作平台的作用,为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机会和条件,顺其自然,形成人才团队和人才辈出局面。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王迎阳则希望,创交会能引才聚智范围更广、国际化程度更高、项目和活动更突出双创特色、更注重成果对接和落地,把创交会真正打造成集聚和整合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创业资源,促成创新创业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和交易的国家级、精品化、专业化创新创业成果交流合作平台。

  在当天的博士高峰论坛上,来自内地、香港的博士、专家,以及新加坡等地的高层次人才汇聚一堂,共同围绕建设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展开讨论,融合精英群体的创新观点,为政府决策及研究建言献策,提升博士智库为政府决策级社会发展服务的咨政建言能力,打造一场创新思想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盛宴。

  据广东博士俱乐部集团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根文介绍,与会的博士大多来自广东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来自国内其他城市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会的250多人中,约180人有博士学历。

  “我们还请来广东的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城市的企业,多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机器人等领域的企业。”赵根文说,博士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难题,就是跟市场脱节,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让博士和企业充分沟通交流,把博士柔性地引进企业中。

  科技元素汇聚

  活动期间11项成果签约

  活动现场设置了50多个国内外博士专家团队的最新科技成果静态展示,以及来自韶关、中山、珠海、东莞等地企业的需求展示。博士团队与企业代表再次沟通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韶关博士服务总站展位负责人介绍,由韶关市发展研究中心与广东博士俱乐部韶关博士服务总站牵头实施的企业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已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该计划将利用三年时间,对韶关市辖区内300家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希望能发挥韶关博士服务总站这一地区新型智库,为韶关地区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提供平台”。

  中山市创艺生化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希望,能对接检验科试剂盒检测仪器的研发项目。目前,该公司的产品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正快速迈向国际市场,在中东、亚非拉、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已有较好口碑,在罗马尼亚、波兰等欧洲国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希望借力博士专家,继续完善生产质量管理,力求创新,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与发展”。

  各地科技创新元素汇聚广州,也促进了不少科研项目的对接转化。活动期间还举办了11项成果对接签约仪式,博士、专家与意向企业签订了科技成果项目合作意向书。

  “我们从5年前便开始研发用生物基购物袋替代传统塑料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次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进行签约合作,希望能把我们的产品再提升。”中山市振鸿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棣兴兴奋地告诉记者。

  从中山“远道而来”的石棣兴表示,该公司一向注重高新技术的研发,而且格外重视“产学研合作”。而广州的研究院和高校众多,其科研水平远超广东其他地市,自然也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此前,我们已经与暨南大学包装工程研究所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这次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我们有望将购物袋中生物基的含量提升到50%甚至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石棣兴说。

  广东兴达鸿业电子有限公司则与广东省机械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意向书》。该公司项目部经理郑小红向记者表示:“作为广东省第二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我们将引进广东省机械研究所的系统,以信息‘打通’车间、机器等各种硬件,并在生产、采购等环节运用大数据管理,实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在科技成果转换方面,广州比起其他地方有一定的优势。”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过萍博士告诉记者,“广州高校众多、市场开放、企业务实,而且科研人员相对来说‘更接地气’。因此在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他们往往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协议。”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