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期盼更加便捷、更加放心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养。
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来自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显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
2013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
业内人士认为,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还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
但是,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阻碍该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说,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部分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三甲医院“压床”。
满足需求激发市场
“经济负担只是一方面,如果能够有居家养老的专业服务机构,派出专人来看护母亲,我们也不用到处托人,费神费力。”家住北京朝阳区团结湖路的唐先生想了很多办法,才把94岁的母亲送进家附近的医院进行营养输液护理。
如何平衡医疗资源的紧缺与养老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考量。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通过促进医养融合对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专家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强化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的诸多举措,或可成为满足老年群体需求、激发市场增长潜能的双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