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医一院23名专家入驻市八医院 共同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中,我国坚持的“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策略,在广州有一个创新的“广州模式”:以传染病救治为特色、收治广州大部分患者的市八医院,迎来由钟南山院士任总顾问,广医一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等科室23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入驻,组成“硬核天团”,实现专家和资源有机整合。两支团队精诚合作,使广州的重症、危重症病例的管理和救治得到了强化。
进驻首日为84岁患者启用ECMO
2月7日是广医一院团队入驻市八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首日。当日凌晨,市八医院ICU内一名确诊患者阮婆婆的情况持续变差:心率下降到每分钟30多次,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情况下氧合都无法得到维持,大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用上后,依然没有起色。
在1月底入院后,84岁的阮婆婆进行了气管插管和肾替代治疗,但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衰等多种基础疾病,做过心脏支架和肾透析,治疗难度极高。此时阮婆婆已经双肺全白、多脏器受损,此时的预估死亡率高达86%。
阮婆婆的病例在此前的省市专家组会诊时就已经被讨论过,广医一院重病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主任刘晓青等专家对这个病例并不陌生。“我们要尽全力救治,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进驻市八医院之后,广医一院团队再次与市八医院团队查看患者后,一致认为,此时此刻应积极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才有可能让阮婆婆扛过这一关,继续进行后面的救治。
ECMO属于有创性操作,风险较大,且操作步骤繁琐,需要良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广医一院与市八医院的ICU团队在ECMO操作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实力。2月7日8时许,广医一院团队甫一到达,立即进入隔离病区进行相关准备,半小时后,两院团队共同开始为阮婆婆建立体外膜肺。
阮婆婆的情况一天天好了起来,血氧浓度逐天上升,从开始的百分之六七十到了2月10日的96%以上。2月19日,阮婆婆顺利撤下ECMO,10天后又下了呼吸机,目前已经处于康复阶段。
“救命神器”背后是医护人员的努力
ICU里的危重患者用着最高级的生命支持仪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更有“救命神器”之称。“但其实,这些仪器只是支持手段,用上以后,病因的治疗、对器官功能的管理,其实还是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努力。”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何为群认为,“人比机器更重要”。
ICU内的危重症患者多是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患者,而由于新冠肺炎对重症患者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损伤十分严重,市八医院邓西龙和广医一院何为群两名专家每天查房,就病人的整体状态、各器官的功能做详细的讨论,抗感染治疗、气道护理、液体管理、呼吸机参数的调整等,都要十分精准。
“这个病和平常不一样,守住病人很重要。那几天,我们的骨干医生不单是去查房、给医嘱,而且天天守在病房盯着病人,不但是看生命体征、参数的变化,还要在床旁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看病人出现变化的过程。比如心率增快了、血压下降了,有一丝的变化都要能够及时发现、处理,判断它的原因,由专家及时进行讨论、更改治疗方案。”何为群表示,ICU内的患者都会接受24小时的特护,而对于市八医院ICU内的患者来说,还接受了两家医院团队合力提供的“特医”服务。
派团队成建制进驻市内另一间医院支援
在这些病例救治背后,是一支特殊的队伍。2月7日,根据部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的8名医生、15名护士进驻市八医院。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传染病诊疗为特色,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担了广州逾九成确诊患者的救治;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医一院的呼吸科则连续多年蝉联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全国第一、重症医学科在华南区专科排行榜中位居第二。
“这个病本身是种传染病,而新冠病毒主要的靶器官在呼吸系统、肺部,救治需要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现代医学分科细致明确,广州市把呼吸、重症和传染科的优质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两个医院的团队集中力量救治病人,是非常合理、科学的。”广医一院广州呼吸研究院副院长李时悦表示。
派出呼吸危重症团队成建制进驻市内另一间医院支援,这在广州近年来属于首次。但两院医护间日常不断有交流,就在疫情发生的前几个月,市八医院曾派员到广医一院参加ECMO专修班。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很多方面拥有相同理念,节省了大量的磨合时间,两支团队迅速融合成为一支,共同对重症患者进行管理。
在广医一院进驻的41天内,两家医院团队共同负责市八医院全部危重症患者(8例)、重症患者(17例)的救治工作,及时将11名带着有创呼吸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转入广医一院接受救治,并完成了广东首例ECMO支持下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两支团队精诚合作,开创了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广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