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50833号提案答复的函

  • 2025-04-23
  • 来源: 广州市人民政府
  • 分享到
  • -

穗府函〔2025〕96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50833号提案答复的函


卜绍基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运用第三产业经济打造广州市珠江高质量发展带的提案》(第20250833号)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于3月、4月通过电话、短信等与卜绍基委员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优化产业功能布局,统筹考虑沿江经济和商旅开发

  一是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商圈建设,统筹推进全市重点商业功能区有序布局、优化升级和建设发展。编制《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在“1+4+X”的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体系中,以珠江中心城区段(前航道、后航道和西航道)为轴线,整合一江两岸各大商圈、交通设施和文旅景点等资源,打造世界级夜间经济带和都市级夜间地标型夜生活集聚区,形成世界级夜游文旅体验带和富有广州岭南特色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二是积极谋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印发《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三是沿岸各区结合自身特色,谋划经济和商旅发展思路。如越秀区充分发挥商业、金融、文化等产业集聚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服务、文化旅游、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海珠区围绕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的战略目标,推动珠江沿岸地区提升发展能级;荔湾区以白鹅潭为核心,打造白鹅潭总部经济核心区、滨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促进高端产业生态集聚,释放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与活力。

  二、推进珠江游品质提升,打造世界级水岸观光旅游目的地

  一是推进珠江游行业发展规划,立足中心型世界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全局统筹谋划珠江游顶层设计,提出总体思路,制定任务清单。二是加快推进珠江游游船转型升级,按照实现珠江游传统动力游船全部更新为纯电动船的总目标,加快推进珠江游纯电动化工作进度。2024年,将10艘传统动力船舶置换为6艘纯电动船(总客位不变)。三是以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部珠江游精品航线建设为重点,积极支持各珠江游经营企业充分挖掘珠江沿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拓展珠江游航线外延,支持珠江游航线向后航道延伸、串联。四是鼓励各珠江游经营企业强化岭南风情和红色文化融合,持续打造“水上茶居”、红船“船说”服务,鼓励企业提高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开通“网红打卡”专属航线,积极开发文旅游、美食游、研学游等创新产品。

  三、加强水陆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保障沿江商旅活动需求

  一是推进港区规划修订工作。为推进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我市积极协调国家、省有关单位推进港区规划修订,以优化港口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岸线和土地等稀缺资源,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2024年,黄埔港区、南沙港区规划调整方案相继获得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政府联合批复。二是推进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建设。综合考虑现场路况、交通秩序及候车条件,在越秀公园、陈家祠等旅游景点及交通便利路段设置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协助解决旅游大巴停车难问题。制订《客运企业车辆临时停靠点工作指引》,引导广州市客运企业有序规范停车候客,规范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现场候乘秩序。三是推动沿江道路周边停车场建设。在海心沙游船码头、大沙头游船码头、黄沙码头等周边配套建设地上、地下或立体停车场,沿江西路、滨江西路等沿江路段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了道路临停泊位,可用于车辆临时停放。四是印发实施《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进广州停车设施建设的20条细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加大停车设施用地供应,鼓励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利用自有用地增建公共停车场,增建公益性公共停车场不计收土地出让金,无需调整规划等政策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

  四、活化历史文化街区,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

  一是开展珠江西段(荔湾段、越秀段、海珠段)更新提升策略研究,提出“大美珠江·精品水岸”的更新提升总体目标和策略,其中荔湾段主要打造最具岭南风韵和西关特色,凸显百年商行历史的“广州精品长堤”,越秀段重点展现广州最高国际品质、最具文化浓度和最具生活气息的“粤府文化客厅”,海珠段延续广州传统中轴线空间序列,打造“珠水红脉·星耀海珠”的荣耀广场。二是将我市A级旅游景区与文博场馆、非遗传承、艺术展览、公共图书馆等文旅资源深度融入我市珠江沿岸发展的规划中,通过差异化打造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精品旅游节点,构建资源联动、功能互补、协同共进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索工业遗产、工业文化、工业旅游融通发展的新路径。出台《广州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并研究编制实施细则,认定广州市第二棉纺厂旧址、陈李济中药文化园等22处广州市工业遗产,培育7家省级工业遗产,1家国家级优秀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全省唯一),广州电业局旧址(华安楼)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成功打造包括T.I.T创意园、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信义会馆在内的多个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五、提升街区空间品质,打造步行休闲区域

  一是在越秀、荔湾、海珠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将旅游景区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北京路步行街、海珠广场、大阪仓、太古仓、大西关等特色街区,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消费线路,通过打造广州美食、艺术创作等特色步行区域,让老城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市民游客在欣赏历史建筑的同时,还能亲身体验艺术创作,品尝地道广州美食,从而深刻感受广州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底蕴,促进商旅和服务业的特色化、融合化发展。二是推进珠江两岸片区人居环境提升、阅江路(广州大道—猎德大道)品质提升等项目建设,通过市民广场空间优化、便民设施建设以及绿化提升等,提升街区空间品质,为观光、旅游、休闲提供便利。三是持续推进碧道建设,优化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全市累计建设碧道1396公里,重点打造了阅江路、荔枝湾涌等亮点碧道,逐步贯通滨水慢行系统。根据《广州市总河长令2024年第2号》部署,谋划实施了第一批14条绿美碧带建设,整合滨水生态与产业空间。

  六、挖掘保护水文化遗产,谋划珠江沿岸水文化研学点

  一是深入挖掘和梳理围绕珠江形成的独特文化,出台《广州市水务遗产认定申报工作指引》,并于2022年、2024年先后印发两批次共计20个水务遗产名录(包括荔湾区沙面岛旧石堤、海珠桥等珠江沿岸水务遗产),着力打响珠江前、后、西航道沿岸的海防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祠堂文化、工业遗产、龙舟、渔业、美食等系列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成立广州水务协会水文化专委会,凝聚各行各业、各界人士近150位领导、专家,为广州水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下一步,将依托水文化专委会,继续加强对珠江沿线疍家文化等水务遗产的梳理挖掘,并利用珠江沿岸有利的地理条件,结合自然景观和水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珠江沿岸水文化研学点。

  感谢你们对我市珠江沿岸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5年4月15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