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治政府建设 > 市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 听全文
  • 2025-01-22
  • 来源:广州市司法局
  • 分享到
  • -

  2024年,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排名第一,连续8年获评优秀等次;政府透明度在全国106个地级市政府中排名第一;是全国唯一连续8次在中国法治政府评估中排名稳居前五的城市。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不断加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一是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的改革目标,对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体制机制作出了具体部署。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研究部署法治建设44次,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切实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常务会议,开展法治建设专题学习、研究法治政府建设34次;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学法活动2次。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工作办法,组织各区和市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述法,73名党政“一把手”提交书面述法报告。二是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制定广州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举办市正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专题研讨班,推进行政审判、行政复议、行政执法同堂培训。开展全市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参与人数近40万人次。推进广州法治讲习所常态化运作,在荔湾、天河、白云、番禺等区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切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三是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出台法治政府建设项目推荐试行办法,优化法治广州建设考评指标。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全市全部544个单位按期公开率为100%。深化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与西安、武汉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联签法治保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打造区域法治共同体。

  (二)政府机构职能体系持续优化。统筹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动政府职能更好运作发挥。一是推进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推进科技、金融管理机构改革。加大对重点区域放权赋能力度,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获得23项省级行政职权,分别赋予南沙区、增城经济开发区31项、12项市级行政职权。对2010年以来的9份市级行政职权调整类规章文件涉及的2789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评估,为下一步调整市级行政职权提供决策参考。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统筹200余名编制用于建立镇(街)编制“周转池”。二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制定《广州市数据条例》《广州市政务服务条例》,出台《数字广州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国首创“运商分离”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做大做强广州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额超55亿元。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落实国家首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打造20个“一件事”主题,30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穗好办”APP提供一站式指尖办服务超1.1万项,“穗@i企”平台推送惠企服务、政策兑现事项共1553万次。广州数字经济改革入选全国首批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12345热线连续5年获评全国政务热线年度服务评估“A+”等级。三是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出台《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提出100项“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任务,公开惠企政策超2000项,发布135项“免申即享”事项。探索公平竞争审查新模式。对31项市级证明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推行涉企“综合查一次”清单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亮码入企”试点。在新落成的广州法务大厦率先建设全国首个企业合规体检中心,开展涉企乱罚款问题专项整治,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规规章政策文件清理。持续推行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累计公布减免责事项419项,办理减免责案件21万余件。在全国率先推行重点行业“白名单”管理机制,“信用风险分类+”全域智慧监管机制获评第五届“新华信用杯”最具实效奖。广州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蝉联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实有经营主体367.07万户,同比增长7.97%。四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保障。推动出台省级地方性法规《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深化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建设,在全国率先设立涉外法治工作专门机构,首创涉外法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首建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分会。推进广州仲裁委体制机制改革,广州仲裁委发布全国首个仲裁秘书标准,获评“全国十佳仲裁机构”和“涉外服务十佳仲裁机构”双十佳。

  (三)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以高质量立法为重要保障,着力健全与广州改革发展实践相匹配的法规制度体系。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国土空间规划、“三旧”改造、电动自行车和职业教育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广州与佛山等五市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协同立法。推进制定地方性法规18件、政府规章11件,废止政府规章4件,动态管理现行有效规章文本库并开展翻译汇编。二是深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全流程管理。将28项文件纳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年度项目库,出台155份规范性文件,统一发布平台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健全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向省政府、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市政府规范性文件24份,备案审查各区政府文件78件,报备率、及时率和规范率均为100%。三是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将海岛保护规划、绿化规划等5项事项纳入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年度目录。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依法制定《广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广州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我市幼儿园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选聘第三届广州市人民政府外聘法律顾问,完成市政府行政决策事项、市政府及其他部门重大政府合同的合法性审查817件。

  (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下放职权事项调整评估指标体系,清理、收回105项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印发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首推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三三三”工作制,有效加强对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指导。二是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交通部门开展占用公路非法设卡问题清理整治工作“回头看”,城管部门开展违法建设治理、市容环境秩序专项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设立71个价格采集点,对34种民生商品、药械产品实时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完善行刑衔接机制,联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案件办理权责“三项清单”获评全省优秀执法制度,南沙一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三是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部署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深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市行政执法主体累计公示行政执法结果信息等489万余条,年度行政执法数据连续8年100%公示,“粤执法”办案平台镇(街)推广使用率达100%。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创新行政裁量权基准与立法项目同步制定、复议诉讼撤改败诉案件同步抄告等举措,全市已出台的现行市级行政裁量权基准文件33份。

  (五)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聚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织密超大城市风险防线。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提高依法处置能力。建成市、区、镇(街)三级综治中心189个,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聚合各类群防共治力量37万余人。广州在2023年度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排名第一,连续7年获评优秀。二是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成立市行政复议委员会。推出复议申请“跨域受案、全城通办”,探索在广铁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复议收案窗口。在全国率先制定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行政复议听证规定,率先出台复议案件先行化解工作指引,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后首宗行政协议案件成功调解结案,一案例入选司法部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典型案例。三是加强和规范行政应诉工作。首次由副市长以市政府负责人身份出庭应诉,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番禺区区长主动出庭应诉案件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设立首个镇(街)调解工作点,“1+N+N”府院联动调解和解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四是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立法,在全国率先提出专利纠纷诉讼调解裁决处理标准,成立市调解协会、市多元解纷中心及4个区级调解协会。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在全国率先试点建立将行政争议从信访引流工作机制,源头治理工作质效全省排名并列第一。

  (六)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全面加强。坚持内外监督协同发力,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一是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1407件,满意率达99%,推动乡村风景道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等一大批建议提案落地落实。二是构筑监督合力。巩固深化“巡纪贯通”“巡审结合”,出台巡前情况通报工作指引。全市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252个,两项目在全省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等级评定中获评优秀。加强政府督查,修订特邀督查员工作制度,对全市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30个单位予以督查激励。落实行刑衔接机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管理,一宗行刑衔接案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三是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修订《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优化全市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广州政务讲堂”获评第三届数字政务发展年会“政务服务新媒体典型示范案例”,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获评全省优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法治政府建设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仍需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力度不够均衡,部分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工作需继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二是政府立法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的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还有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立法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三是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提质增效。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专业性较强领域的执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一平台一系统”统筹管理、主动归集、激励问效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的工作要求,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全力争创全国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奋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一是加大法治政府建设统筹推进力度。探索建立“法治督察+”联动新模式,在推进法治述职、考核评价、法治督察上持续用力。深化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法治工作协同,强化政策精准供给、集中发布、便捷兑现,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二是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科学编制2025年立法计划和五年立法规划(2026-2030),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绿色金融、国土空间规划等条例制定工作。三是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强培训指导,促进行政执法有效协同。推动包容审慎监管,全面实施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推行行政检查“亮码入企”试点。四是提升法治政府数智化建设水平。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编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等工作,明确以“穗@i企”平台作为全市涉企政策发布和兑现的权威平台,尽快打通数据壁垒,全力推进数字中国标杆城市建设。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