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 听全文
  • 2012-04-23
  • 来源:本网
  • 分享到
  • -

穗府办〔2012〕19号

印发广州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广州市服务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和城市功能突破提升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产服务业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对生活服务业的新期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幸福广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

  (一)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抓住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机遇,以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切入点,以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拓展空间,提升水平,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服务业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有效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增强。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2006年到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从3511.8亿元增长到6557.5亿元,年均增长14.4%。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5%,服务业就业人数为397.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的50.4%。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方面作用凸显。

  2.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健康养生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76.4亿元,商品销售总额21204.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倍和1.9倍。广州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万菱汇等一批高端购物中心和现代展贸市场相继开业,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954亿元,贷款余额1628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倍和1.1倍,金融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4%,比2005年提高2.37个百分点。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098万人次,比2004年转场当年翻一番,跨入世界空港前15名;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54.6万标箱,均居世界港口前6名。全市展馆面积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国际设计周等品牌会展影响力不断扩大。

  3.集聚程度显著提高。结合“三旧”改造和“退二进三”工作,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服务业集群发展效应不断增强。以天河中央商务区、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南沙保税港区和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推动空港、海港经济区加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金融总部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集中了43家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聚集了一批金融配套服务机构、金融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以及股权投资机构,产业金融创新基地和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初具规模。

  4.投资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我市服务业完成投资达2633.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7%,投资额是2005年的2.4倍。南沙港区二期、广州南站等一批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投入运营,高速公路里程达577公里,地铁运营里程达236公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以及一批亚运场馆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5.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市国际收支项下服务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54.15亿美元到2010年超164.76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580.49亿美元,年均增长24.9%。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及代表处71家,居全国前列。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成绩斐然,2010年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分别达到18.3亿美元和11.94亿美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由“十五”期末的8.81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1.34亿美元,占比由33.26%上升到53.64%。加快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实施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促进了与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区在商贸、创意、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总体来看,我市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5∶39.7∶57.8调整为1.8∶37.2∶61,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同时,我市被列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家服务业中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服务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与科技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难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食品安全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的服务需求。二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服务创新比较少;高层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服务创新效率不高。三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服务业质量还有待提高。四是服务业发展机制仍然存在障碍。服务业中许多行业和领域仍存在不少准入限制,特别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民营投资服务业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门槛,导致服务业发展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与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亟需在“十二五”时期加以重点解决。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总体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引致服务需求总量扩张、层次提升、类型多样,给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从国际来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服务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世界先进的信息、通讯、交通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的运用,为服务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CEPA、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为我市对接港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提供了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以及《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有利于推动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为代表的珠三角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的发展,使广州与珠三角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广州1小时日常生活圈的服务影响范围遍及整个珠三角地区。武广高铁和在建的贵广、南广铁路,以及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新白云机场,使广州3小时周末生活圈的服务影响范围扩展到华中、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和东南亚地区。

  从我市自身发展看,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为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在体制机制、服务创新、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调”战略、“三旧”改造和“退二进三”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为服务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第16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幅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有力助推后亚运时代服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面临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广州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经济管理权限仍然低于其余4个作为直辖市的国家中心城市;城市间服务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范围的扩张,香港、澳门和深圳对珠三角地区高端服务业的争夺,加大了我市建设国家服务业中心的压力。

  从内部环境看,我市服务业发展涉及的水、电、土地等成本价格较高,服务业生产要素约束日益加剧。制约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高端服务业增长乏力。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性服务业企业的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交通便捷和信息技术进步引起的服务消费替代作用日益明显,周边城市对我市现有服务中心地位构成一定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12338”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以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动力,以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和服务创新为方向,打造“广州服务”品牌,构建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把广州建设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家服务业中心。

  (二)发展原则。

  利用广州作为国家服务业中心所具有的先导性特征,积极把握服务业泛化、深化发展趋势,以高端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服务业从强调量的拓展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

  1.高端发展。在服务业品牌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广州价格”为切入点,以服务标准化为手段,以国际水平为目标,率先在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模式等方面树立一批标杆性的“广州服务”品牌,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方向,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2.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文化,推动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创新,着力发展服务新业态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低碳、绿色、智能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保持服务业发展活力。

  3.集群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以优势服务行业为切入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构建一批功能突出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业相关行业的融合与渗透,推动服务业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共振效应。

  4.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着力增强服务输出能力,有序引入国际先进的服务领域,率先实施CEPA、ECFA先行先试政策,深化穗港澳台服务业合作,推动服务业由内向外的拓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5%。服务业结构明显优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8000亿元,全市商品进出口总值达到1400亿美元,形成一批国际性、国家级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和集聚区,产业集群效应和“广州服务”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建成综合性、高端化、引领潮流的国家服务业中心。

  三、重点领域

  (一)构建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

  按照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要求,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高端、高效、便捷为方向,构建以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八大行业为主体的高效生产性服务体系。

  1.商贸会展。

  发挥广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定价中心,以及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展贸市场和国际会展中心的优势,努力推动我市从“千年商都”向“现代商都”转变,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会展之都,成为国内外贸易重要交易地、国际品牌重要集聚地和跨国商贸公司总部汇集地。

  努力构建“会展之都”。充分发挥广交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中博会、广博会、留交会的品牌效应,精心打造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流花会展功能区、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积极承办国内外重要展会和会议,重点培育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设计周暨中国(广州)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创新博览会、中国流花国际服装节等自主品牌展会。大力引进国际品牌展会,支持会展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方式,组建专业会展企业。推动信息技术向商务会展业渗透,加速商务会展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

  全力打造“现代商都”。进一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提升商贸业标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导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展贸市场转型,推动现金交易向信用交易模式转变。鼓励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开展网上零售业务,构建网络营销渠道。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网上专业店服务。推动内外贸企业的业务整合,培育跨地区经营、内外贸一体的大型贸易企业集团。推动商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化、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精心建设“购物天堂”。大力发展地标性都市商业中心,在天河路黄金商业大道、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南沙新区、番禺新城、空港商务区等新建一批高端商贸集聚区,引进世界零售业巨头、高端品牌旗舰店,开设国际免税商店,聚集时尚商品和国际品牌。以提升现代流通水平为重点,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为主体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贸易要素通畅流动;吸引一批国际大型商贸企业总部、交易中心和分销中心落户,积极推动中外高端商贸主体的集聚发展,提高商贸国际化水平。

  做大做强“广州价格”。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指数编制与发布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价格”。重点建设塑料、金属、粮食、煤炭、化工、木材、纺织品和皮革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升“广州价格”影响力。推进专业批发市场的园区化升级改造,促进各类商品交易所发展,拓展电子交易和结算功能。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品牌销售公司和采购中心进驻,增强“全球采购,广州集散”能力,建设一批国际采购中心,形成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重要商品集散中心、商业品牌营运中心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心。

  2.金融保险。

  实施“金融强市”战略,以建设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巩固强化区域金融管理营运中心、银行保险中心、金融教育资讯中心和支付结算中心,加快发展形成区域财富管理中心、股权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和商品期货交易中心。

  加快发展市场交易平台。推动粤港联合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沙新区以创新方式共建广州期货交易所。配合国家和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依托广州交易所集团,建设服务高效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平台;争取广州高新区列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园区,建设区域性柜台交易市场。

  加快建设金融功能区。优化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商务环境,加快推进广州国际金融城开发建设,建成国内一流的金融总部聚集区,成为广州重要战略性发展平台之一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广东金融强省的形象代表。规划建设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建成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重点培育区、股权投资基地和科技金融示范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综合性金融创新试验基地。依托南沙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将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现代金融服务区。在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建设集资金借贷、财富管理、支付结算、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广州民间金融街。

  大力推进八大金融工程。推进企业上市“双百工程”,打造证券市场的“广州板块”,建设广州股权投资基地,打造区域股权投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推进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工程,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争取设立科技发展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用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推进产业金融发展工程,加快发展汽车金融、科技金融、贸易金融、消费金融和航运金融,提升金融为实体产业服务功能。推进民生金融服务工程,推进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保险业综合改革试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人才建设工程,完善金融人才培育、引进和激励机制。推进金融文化工程,举办金融交易博览会,召开珠江金融论坛,建设广东金融博物馆。推进金融合作深化工程,深化区域金融合作,推进国际金融交流与和合作。

  3.现代物流。

  发挥我市作为华南地区主要物资集散地和国际贸易枢纽的优势,以建设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亚洲物流中心、与港澳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重点推进口岸物流、产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成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现代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集空港、海港和陆港物流于一体的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大力发展以保税物流为主的口岸物流,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在内的口岸物流框架体系。加快与周边区域合作建设“无水港”,建成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国际出海“大通道”。整合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资源,探索建设物流交易平台,推动物流货运权的交易。积极培育航运金融、船舶交易、航运信息等航运服务,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

  积极推动产业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优化升级。一方面,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汽车、石化、电子、装备、钢铁、医药、粮食等产业物流园区,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产业物流,以社会化物流服务降低企业成本,以专业化物流服务提升产业能级,以高效率产业物流促进先进制造业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选择在城市交通枢纽、对外交通节点建立公共配送中心,在城区内各专业市场和商贸中心建立配送网点,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公共配送网络,建设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全面提升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广州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以大型物流园区为载体,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加快建设集检验检测、电子认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物联网系统。

  4.文化创意。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时尚潮流策源地的优势,在巩固提升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刊、书画、演艺、游戏等文化业的基础上,全面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广州打造成为区域创意之都。

  大力发展研发创意服务。加大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规划建设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电子信息、软件和工业设计等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品牌策划、时尚设计、广告营销、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产业,推动产业与创意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工业创意设计中心。

  做大做强信息创意服务。以广州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以强化原创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中国国际漫画节、原创动画漫画艺术大赛等精品创意活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网游动漫龙头企业和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发行、文化会展、广告、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创意设计、电子出版、影视后期制作等新兴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着力引进创意企业总部,推动穗港澳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创意龙头企业,打造创意产业品牌。

  加快发展时尚创意服务。建设提升一批集研发设计、产品展示、商务休闲、时尚购物于一体的时尚创意集聚区,推动形成由时尚街区、时尚商城、时尚产品长廊和时尚品牌形象店组成的“四位一体”的时尚消费载体。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引进一批国际一线品牌,定期举办汽车、服装、珠宝、手表、红酒、家居、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时尚新品发布活动,打造一批以时尚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专业化高端时尚发布平台。

  5.商务与科技服务。

  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巩固提升商务服务、检验检测、评估认证、策划咨询、技术服务、航运服务等商务与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构建门类齐全、规范诚信、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务与科技服务体系,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完善商务服务体系。以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导向,以打造世界一流中央商务区为抓手,重点引进总部经济、金融保险、品牌运作、咨询策划等高端商务服务。完善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节能、检测、认证服务功能,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高水平、专业化商务服务体系。支持商务企业并购和重组,吸引国际知名的商务企业落户。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批公益性、基础性、开放性的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研究,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产品研发、产品设计、质量检测、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科技服务。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换平台,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高水平、专业化、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航运服务体系。依托黄埔临港商务区、南沙保税港区等服务业功能区,以广州航运交易所为平台,努力建立以货运代理、航运金融保险、船舶管理、船舶检验、船舶估价、船舶技术服务、航运教育培训、国际船员劳务输出、海事法律为主体的航运服务体系,打造华南航运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就业服务、培训与教育服务,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和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引导和扶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增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

  6.信息服务。

  以“信息广州”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国际信息服务中心,努力构建以软件业为支撑、以数字内容产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为特色的信息服务体系,打造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数字医疗、互动娱乐软件等新兴领域发展。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基于“三网融合”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数字家庭、数字社区、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移动数字电视公共信息化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信息服务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数字内容产业。鼓励发展在线服务、互动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业态。

  实施广州“天云计划”,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进程,建设广州超级计算中心,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和云计算服务,发展服务于政务、金融、通信、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运维、数据处理和数字视频等业务。

  打造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网游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高技术服务业基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壮大移动互联网产业。

  加快推进以珠三角、港澳台合作为重点的区域信息一体化进程,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覆盖珠三角地区的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随时随地随区”的信息服务网络。

  7.总部经济。

  发挥我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量大,高素质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亚太地区“总部经济之都”。

  加快推进天河中央商务区、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环市东智力总部区、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等总部经济基地建设,集中建设或改造一批高档写字楼和“特色楼宇”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大力支持本地总部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引进世界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等在广州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职能型总部机构,吸引和培育航运、航空、研发、节能、人才等新兴服务业总部企业。

  8.服务外包。

  全面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软件开发、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物流服务、动漫游戏和影视服务等外包服务。

  拓展服务外包领域,重点突破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研发、旅游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等外包服务领域,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和云服务外包。

  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番禺区、天河软件园、黄花岗科技园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链。

  (二)构建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

  按照建设“幸福广州”的要求,以健康、时尚、休闲为方向,构建以酒店与餐饮、社区服务、健康服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六大行业为主体的优质生活性服务体系。

  1.酒店与餐饮。

  发挥我市商务接待需求旺盛、“食在广州”品牌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酒店餐饮业,为生活、旅游、商务等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利用星级酒店对城市形象的提升作用,以高星级酒店为抓手,用国际理念规划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改造一批现有星级酒店,积极发展商务酒店,打造优质、便捷的酒店群集地。

  弘扬广州美食文化,擦亮“食在广州”的金漆招牌,大力发展品牌餐饮,提升餐饮业发展层次,举办广州美食节、广州美食展等推广活动,加强与旅游业联动发展,发展“广州美食游”、“农家美食游”等主题餐饮旅游项目,增强广州美食的影响力,打造中华美食之都、国际美食之都。

  2.社区服务。

  以便民、惠民为方向,建设城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社区商业和居民服务业体系建设,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区创建工程,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提升市民幸福感、建设和谐的现代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大力发展以家庭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发展社区购物、社区医疗、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

  3.健康服务。

  发挥我市医疗资源丰富、服务水平高的优势,以高端、优质为方向,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健身美容等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发展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业。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的康复、疗养、护理服务的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集养生保健、康复治疗、娱乐学习、休养度假于一体的健康服务区。

  大力发展新型养老服务。积极发展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培育发展银发产业,在巩固提升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推动分时度假养老服务,鼓励企业在生态风景好、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区建设连锁性分时度假养老基地,促进旅游性、休养性连锁养老服务的发展。

  4.生态旅游。

  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中心城市,打造有广州特色的“水、城、山、花”优势品牌,拓展历史、文化、商务、购物、美食、生态等多种旅游,高起点、高标准、组团式开发旅游片区,促进旅游业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发展多样性的旅游业态。整合“千年商都”、“岭南文化”、“食在广州”、近代史迹、宗教文化、亚运场馆、海上丝绸之路等资源,推动旅游业与商业、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岭南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美食游、水上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亚运旅游、工业设计旅游等主题旅游,积极拓展游艇、邮轮、马术、养生等新兴高端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产业群。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信息化,发展旅游电子政务和旅游电子商务,完善国际化宣传促销和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培育有区域竞争力的品牌旅游企业,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旅游品牌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酒店、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水平,有效支撑旅游业发展。

  5.休闲娱乐。

  顺应人们休闲娱乐消费需求升级的趋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为代表的休闲经济,着力把文化、健康等元素融入休闲娱乐业中,拓展休闲领域,提升娱乐层次,丰富休闲娱乐业的文化内涵。

  大力提升文化娱乐业。进一步扩大文化娱乐消费市场,树立积极向上的娱乐消费观,引导娱乐业健康发展,积极将岭南文化、时尚文化、国际文化等融入娱乐业,丰富演艺演出、影视音乐等娱乐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品味高、活力强的文化娱乐消费中心。

  积极拓展休闲体育业。倡导健康理念,推动竞技体育向休闲体育方向拓展,通过引进和举办国际休闲体育赛事,建设一批国际休闲体育场馆,大力发展马术、网球、游艇、绿道游等休闲体育,打造集生产、销售、比赛、观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休闲体育运动基地。

  6.教育培训。

  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水平领先的优势,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扩大教育培训服务输出,巩固提升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在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与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集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积极发展现代社区教育、远程教育、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构建满足各阶层各年龄段居民的终生教育体系。

  扩大教育培训服务输出。利用我市文化中心、教育高地优势,增强名校名师带动作用,向更大区域提供优质教育培训服务。重点面向华南地区,借助便利的交通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兴趣教育、特长教育、辅导教育、企业培训等特色教育,打造华南特色教育中心。

  四、空间布局

  按照“梯级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的原则,整合服务资源,强化不同区域的主体服务功能,构建功能突出、错位互补、集聚程度高、示范作用明显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新格局。

  (一)构建梯级发展的服务业两大圈层。

  1.核心圈。

  主要包括越秀、天河、荔湾、海珠、黄埔、白云六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会展、商务、信息、文化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集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贸会展、信息中心、居民服务、行政外事、国际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功能圈。重点打造错位发展的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

  (1)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专业服务等三大高端服务业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态,打造广州城市客厅、金融中心区和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

  (2)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重点发展会展、现代商贸、商务总部、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展都,建设成为世界级商务会展区和国际商贸中心门户区。

  (3)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会议会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商务文化服务中心。

  (4)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广佛都市圈商贸和文化核心区、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水秀花香生态示范区。

  (5)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商务服务、时尚创意、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旅游休闲观光区和富有岭南特色的行政办公中心。

  (6)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航运服务、临港总部、商务休闲、生态旅游、邮轮(游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华南的航运服务中心和临港商务中心。

  2.拓展圈。

  即中心城区以外区域,主要包括萝岗、番禺、花都、南沙四区和增城、从化两市的主城区,重点以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和增城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建设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大学城科技园、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圈、空港经济区、海港经济区、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广州东北部休闲产业区等一批新型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拓展圈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新、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大、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着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端生产服务业、口岸服务业、科教服务业和商旅文化休闲服务业,推动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同步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成为支撑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1)广州科学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检测认证、科技研发、金融创新、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中介服务、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一个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绿色生态新城。

  (2)中新广州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引领全国产业高端发展重要载体和推动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广州大学城科技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数字家庭、生命健康、教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集群、跨国企业研发集群、金融投资机构集群和中介服务机构集群。

  (4)广州南站商务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面向全国的总部经济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功能区之一。

  (5)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推动与港澳在专业服务、科技创新与研发设计、教育培训、生态旅游与健康服务、航运物流、航运金融、文化创意与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合作,建设珠三角深化CEPA合作的先行先试区、粤港澳教育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珠三角商业服务中心的核心区。

  (6)广州北站商圈。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会展和专业批发等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打造以广州北站枢纽为核心的商业圈,建设成为展示花都及广州城市形象的新门户地区。

  (7)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临空总部经济、临空商务服务业、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和临空先进制造业,建成空港门户枢纽、国家空港体制创新试验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8)海港经济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国际航线,构筑腹地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健全辐射范围广、引领作用强的综合航运服务业体系,加快建设与港澳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粤港澳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

  (9)广州东北部休闲产业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服务等休闲服务业,动漫、软件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果蔬、花卉等都市农业,加快形成休闲服务集聚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都市农业集聚区。

  (二)建设一批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强化国际商贸中心主体功能,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有效集聚,打造和培育一批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服务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融合、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城市中心商圈、金融保险、会议会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时尚街区、生态旅游、特色美食、健康服务等十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广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指导、监督和检查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制定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项任务和部门分工,把发展服务业绩效作为完善干部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以标准先行,构建广州服务业标准体系,建立广州服务业联盟,积极发挥各服务业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市场主体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设立服务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服务业研究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服务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健全服务统计信息的发布制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

  充分利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实施CEPA、ECFA的机遇,以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加快机制转换、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服务业体制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展广州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探索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发展经验。

  (三)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政府对服务业的引导作用,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区、“广州服务”品牌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通过“三旧”改造和“退二进三”,盘活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强化项目带动。

  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业重点领域遴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影响力大、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新兴业态特征明显的重大项目,建立服务业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库,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负责制,着力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战略性发展平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五)强化人才保障。

  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创业型的领军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加强穗港澳服务人才合作,鼓励服务企业与境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渠道,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

  (六)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名称核准、经营场所以及外资企业设立多级分支机构等市场准入规定。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建立服务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诚信体系,形成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完善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侵权行为,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市场法制环境。

  主题词:经济管理 服务业 规划 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2年5月4日印发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