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关于印发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 听全文
  • 2012-08-19
  • 来源:本网
  • 分享到
  • -

穗府办〔2012〕38号

关于印发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协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八月十九日

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29号)、省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粤府办〔2011〕88号),为实现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自200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以来,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开拓进取,推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2010年广州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5.5%。围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的科学素质行动,有效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发展,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的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够适应。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村和社区的科学素质工作力度亟待强化,科普基础教育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科普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还不够大,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12338”的战略发展部署,坚持走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全面实施“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关注民生,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开拓创新,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工程,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促进创新创造的自觉行动,为广州新时期实现新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8%,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2元。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深入贯彻落实。继续突出主题主线工作要求,更加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作用,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宣传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推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未成年人科学兴趣明显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创造氛围。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大众传媒、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力度不断增强,科普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促进基本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不断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提升中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探索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技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道德、态度与活动兴趣。

  ——巩固普及农村义务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学教育和参加科技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2.措施。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等各种活动启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针对新婚及孕期夫妇开展优生优育知识教育,促进婚检、孕检和优生指导,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培育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监督指导,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字技能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推广“从动手做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创新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提高科学素质。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鼓励高中阶段教育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条件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动员科技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科技交流活动,参与有关的科技竞赛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千师万苗工程、科学大使行动计划、珠江科技育苗工程、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等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科学殿堂,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和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提高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技实践和科技教育竞赛活动的质量。支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开展农村学生、农民工子女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等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科技周和科普日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防灾避险应急演练等活动,设立科技教育长廊、板报,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活动。

  ——实施广州市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英才翱翔计划,加强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基本能力建设,以完善青少年科技教师队伍、科技教育基地、科技教育活动场所、科技教育实践设施设备建设为基础,以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为龙头,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动力,以挖掘潜力、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增强广州市青少年科学意识、素质能力和整体水平。

  ——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积极开展针对新婚夫妇、孕妇及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其科学育儿的水平,鼓励他们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3.分工。

  由市教育局、科技和信息化局、科协及团市委、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林业和园林局、气象局,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市社科院参加。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宣传行动计划。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清洁能源、疫病防控、安全生产、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推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争取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10万人,建设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60个。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2.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行动计划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加快构建市、区(县级市)、镇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全市统一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交叉互联的农村科学教育和实用人才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职业院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行业或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式,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双学双比、技能竞赛、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工作,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创新和创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万人次,培养农业技术骨干5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妇女5万名。

  ——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创业培训。适应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健全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的技能提升和转移就业。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依托高等院校、创业培训中心(基地)等,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约1000人,培养造就一批农民企业家。组建农民企业家协会,每年选择约100名农民企业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探索科技工作“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远离“黄赌毒”等科普宣传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继续深化农村科普“四个一”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工作队等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科普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全国科普示范县、乡(镇)、村,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普示范区(市)、科普示范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户等创建活动,推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先进经验。

  ——健全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镇企业等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广州农业信息网、农家书屋、村村通广播电视等民心工程建设,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骨干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以及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开展科普工作的培训。发挥乡镇科协、村科普小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发挥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科普宣传、科技咨询服务作用,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

  3.分工。

  由市农业局、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科技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林业和园林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参加。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提高企业人员创新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

  2.措施。

  ——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管理。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及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加强城镇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技能性岗位的强制性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深入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继续深化“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工作、羊城创新发明大赛。深入实施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积极创建巾帼文明岗。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建功成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法制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和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加强科协基层组织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科协的建设,开展创新方法培训活动、“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创建活动、“学会服务企业工作站”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加强广州职工教育网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等组织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职工技能竞赛和同业技术交流,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积极推进职工书屋和工友和谐家园建设,充分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着力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和各类应急援助机制。

  3.分工。

  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科技和信息化局、环保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国资委、林业和园林局、安全监管局,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参加。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决策的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2.措施。

  ——加强规划,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按照《广州市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广州市实施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精神,落实全市各级各类培训规划,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重点培训县(处)级党政领导、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科技管理人员。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学习。在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广州等战略思想以及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重要内容。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中,列入对机关干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教学计划。同时利用网络培训、在线学习等信息化手段,推进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中的推广和普及。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强科普内容的编写和使用。完善“网络大学堂”和“视频点播课堂”的建设,加大课件开发力度,丰富网络课程和视频点播课件内容,营造良好的网络课堂学习氛围。在各单位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

  ——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现代科技知识。继续办好广州科普大讲坛、科普报告会和专题科普讲座等各类科技知识讲座和报告。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普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

  ——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好做法、好经验,大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3.分工。

  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社科院参加。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科普功能。

  2.措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低碳绿色、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绿色网园等活动。每年举办全市性科普活动不少于3次。发挥社区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安全、健康生活等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获得有益知识,拒绝不良信息。面向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进一步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广州市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和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发挥其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和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加强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媒体机构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

  3.分工。

  由市科协、文明办牵头,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林业和园林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参加。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任务。

  ——加强教师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地,配备必要的科学素质教育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2.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高等师范类院校和有关高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在职教师培训增加科学教育的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

  ——建立健全科技与教育结合、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继续实施科教合作共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学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材质量。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将科普内容纳入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

  ——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现有科学教育网站扩大科学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动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教育机构、社区学校等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3.分工。

  由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和信息化局、财政局、环保局、农业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协,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参加。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任务。

  ——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创作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

  ——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2.措施。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继续开展“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纪录片拍摄展播,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挂图、图书、展览、影视作品、文艺节目等科普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的认知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境外优秀科普产品,带动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激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的科普创作热情,把科普作品的创作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促进各类科研项目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重大专项产生的创新成果的关注度和知晓率。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开展主题科普展览巡回展出活动,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推动科普资源包开发,集成各种科普展览、教育和活动资源,供广大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和学校、农村、城镇社区等基层单位共享使用,为其开展科普工作提供公共指导和服务。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开发与服务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普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的交流平台,不断优化科普资源的内容和结构。探索科普产品的新形式,开发适用于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需要的新型科普资源。以“广州科普网”、“广州科普资讯网”、“广州数字文化网”等优秀科普网站为平台,进一步充实内容,提升质量,为科技科普工作服务。建立动员激励机制,通过分散存储、集中服务等形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推动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集散和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普产业的良性发展。及时发布科普场馆建设和科普活动信息,为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搭建交流和服务平台。推动科普出版、科普旅游馆(园)、科普展览展品开发制作、科普玩具、科普教育与科普游戏软件、营利性科普网络等科普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

  3.分工。

  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财政局、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参加。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任务。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2.措施。

  ——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开展“优秀科普栏目”评选活动,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技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科技专栏。市级主要新闻媒体确定专人负责科技宣传工作,设立科技宣传专门机构。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推动各类大众传媒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产品在农村的发行、使用工作。建立科技宣传联席制度,统筹协调科技宣传工作,组织指导开展科技新闻宣传,做好科技领域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鼓励传媒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记者负责科技宣传报道。吸收自然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充实科技宣传队伍,培养名牌科技栏目记者和主持人。加强科技宣传报道人员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科技宣传记者集中学习培训。组建科技宣传专家库。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交流活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推动形成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市属主要新闻媒体增加科技宣传报道的版面和时段,开设专栏、专题、专版,进一步提炼深化原有栏目的科普元素和宣传效果,打造名牌栏目。与中央、省有关媒体合作,深入发掘新闻线索,形成专题报道的新闻精品。

  ——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充实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科普网页的科普内容。市级重点新闻网站开设科普宣传专栏。培育、扶持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功能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发挥广州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的作用,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的交流与合作。

  3.分工。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科技和信息化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总工会、科协,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市社科院参加。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任务。

  ——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市整体布局。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

  2.措施。

  ——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宏观指导。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积极发展科技馆。按照有关建设标准,对不具备展教功能或不能充分发挥科普作用的科技馆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动科技馆在全市的合理布局,重点在有条件的区(县级市)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创新理念,加强展览和教育活动的设计策划,增强科技馆教育功能,提升现有科技馆的参观率。加强对科技馆运行的规范管理,开展科技馆评级和绩效评价。

  ——适当建设各类专业科技博物馆。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重大工程项目或企业闲置、淘汰的生产设施,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馆。积极推动科技博物馆在全市的合理布局。

  ——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发展国家级、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市级科普基地,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纳入全市整体布局。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广州科普基地发展研究会和广州科普基地联盟的作用,支持、指导科普(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普(教育)基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文化宫等增加科普内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展播活动、我心中的科普(教育)基地征文及“拍客”行动,加大对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力度。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现有设施,在全市市辖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鼓励和推动县级市建设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5年底,在90%的街道(镇)、社区(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90%的社区和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0次以上。加大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力度,扩大服务范围,更新展品展项,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青少年宫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3.分工。

  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国资委、林业和园林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广州日报社,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工程。

  1.任务。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科普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措施。

  ——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科普示范城区(街道、社区)创建活动、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等,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团体、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发展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广州市科普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作用,推动各级科普志愿者协会和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的建立,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吸引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展教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加快高端和专门科普人才培养。办好科技传播和相关专业,建设一批科普专门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培养大批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等专门人才。

  3.分工。

  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环保局、农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卫生局、国资委、林业和园林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气象局、社科院参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1.任务。

  建立健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2.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落实广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建设好专职和兼职两支科普工作队伍。进一步打造科协组织的学术品牌,引导科技工作者把个人学术兴趣与广州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学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会履职能力和为会员服务能力。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培养适应我国科技馆、科普传媒等事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制定专职科普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完善科普人才评价政策,提高科普人员和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标中所占比重。研究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创作,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

  ——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探索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形式,将科普工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鼓励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将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成果向公众普及,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推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项目的专家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相结合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维护良性运转。落实完善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推动各类科普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益。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按照国家《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科学素质纲要》指标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广州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指导,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探索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业绩考核,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3.分工。

  由市科协、科技和信息化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环保局、农业局、卫生局、国资委、林业和园林局、安全监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社科院参加。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1.市政府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市政府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相关工作。市科协牵头负责《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2.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领导本地区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方案。要继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大投入,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

  3.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保障条件。

  1.完善落实政策法规。在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2.加大经费投入。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根据有关政策法规规定、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五、工作进度

  (一)编制方案。

  2011—2012年,制定印发《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二)深入实施。

  2012—2014年,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评估,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三)总结评估。

  2015年,组织开展督查,对“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继续推进组织实施工作。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2年8月28日印发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