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广州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 听全文
  • 2021-09-29
  • 来源:市审计局
  • 分享到
  • -

关于印发广州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审计局:

  《广州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第1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贯彻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向市局办公室反映。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广州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能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市有关精神,按照《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广州市“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我市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广州、低碳广州、幸福广州服务。

  二、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将维护法治、保障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八个更加注重”,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审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审计工作更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服务。

  ——更加注重审计理念的创新。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和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审计定位,坚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宽和创新审计思路,以科学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审计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审计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改革创新,推动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解决存在问题。

  ——更加注重审计范围的拓展。以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围绕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和深化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不断扩展绩效审计的范围;以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目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更加注重审计内容的深化。要突出以风险为导向、从宏观上解决问题为目标,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环节的审计,要突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要重点关注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惠民政策执行情况的效果和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对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要加强分析,及时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关注,督促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完善对公共财政资金、财政效能的监管工作。

  ——更加注重审计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即AO系统)应用,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和数据系统开展重点审计,积极推进财政、社保联网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效率,扩大财政资金、民生资金监督的覆盖面。推行联动审计,实行同一审计机关内横向联动和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纵向联动,实现项目安排、人员调配、信息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更加注重审计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学习贯彻《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完善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理、整改”四分离,强化项目质量控制,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质量控制水平,落实审计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更加注重审计成果的应用。要重视审计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深刻分析和揭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建议;要重视成果的应用,加大宣传和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研究和探索审计整改结果公开,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更加注重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要按照构建一流班子、建设一流机关、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审计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干部培训机制,建立审计导师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整体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切实改进机关作风。

  ——更加注重审计整改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制定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审计整改公告制度等一系列审计整改的相关工作机制和制度,保证整改工作落实;整改工作要突出重点,促进落实和运用审计工作成果,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主要任务

  以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为重点,强化政府绩效管理;以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为依托,推动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新机制为抓手,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以探索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为目标,促进优化资源环境;以加强企业审计为着力点,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以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为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促进提高审计成果应用水平为关键点,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一)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创新审计理念,围绕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实现“六个转变”。

  1.实现从偏重微观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的审计监督转变,实现宏观审计与微观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视野,增强战略思维,促进解决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

  2.实现从着重关注资金向关注资金与管理并重转变,就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加强研究分析,查找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建议,促进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的完善。

  3.实现从手工查账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经济活动发生问题前的预防性监督和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督。

  5.实现从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向在发现和揭露问题的基础上强化整改转变,促进被审计单位认真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

  6.实现从真实、合法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真实、合法、效益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

  (二)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

  积极围绕政府性资金支出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开展绩效审计,促进绩效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的结合与渗透,力争到2015年,所有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或评价),促进提高政府行政绩效。

  7.突出民生审计重点,不断拓展绩效审计(调查)的内容,促进建设和谐型社会。对涉及民生的政府性投资和专项资金支出开展绩效审计,重点揭露和纠正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和侵害群众权益等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加大对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科教文化、医疗卫生、“三农”等领域的审计力度;二是加大民生资金和使用民生资金部门的监督力度;三是关注惠民政策制定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效果如何,着力查找影响效益的原因,有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

  8.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继续探索跟踪审计的新模式,全方位地评价项目的经济性、社会性、效益性;在审计中,既涉及项目建设阶段,也涉及项目运营阶段;既评价项目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也积极探索评价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政府重大投资项目概(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的真实与合法为基础,充分利用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成果,全面、系统、客观、综合分析其运行效果、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找出项目决策、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明确责任,促进有关部门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完善政策法规。

  9.注重绩效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要按照政府加强绩效管理的要求,注重把绩效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情况,促进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完善财政资金的管理,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10.按照“推进、提高、规范”的要求,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积极推进实施和不断完善《广州市审计局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交流总结绩效审计工作经验,探索和创新绩效审计新路子,不断深化绩效审计。进一步加强对区(县级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指导,稳步推进市、区(县级市)两级审计机关联动开展绩效审计。

  (三)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推动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评价总体、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推动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深化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实现预算执行审计与其它专项审计相结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强化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与评价;促进我市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稳步推进社会保障预算;探索对财政信息系统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的审计监督,着力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十二五”期间,市局共对50个(每年10个)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审计覆盖面接近50%;每年对3-5个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五年内力争对12个区(县级市)财政决算轮审一遍,审计覆盖面达到100%。

  11.在财政审计中实行“五个统筹”,提高审计效率。一是统筹编制财政审计计划,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提出每年财政审计的目标、内容、重点,提高计划的科学性;二是统筹制订审计方案,对特大型的项目,由一个审计工作方案总揽;三是统筹组织协调,同一项目不同的审计组之间,确定牵头单位,及时解决审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统筹安排审计进点和现场实施,同一个单位的结合审计项目统一进点;五是统筹开发利用财政审计成果,市、区(县级市)审计机关建设共享财政审计的资料库,实现资料、成果运用共享。

  12.加强对使用财政资金量大的重点部门的审计,扩大对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的深度。对使用财政资金数额大、下属单位多或对财政资金有二次分配权的部门进行重点审计,关注和分析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结余以及绩效情况;重点关注一些部门违反财经法规向所属单位转移和“下沉”的趋势以及管理薄弱的情况,加强对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使用财政资金项目的审计。

  13.进一步探索对政府债务审计监督,拓展和丰富财政资金审计的形式和内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负债的总体规模、结构、投向及监控机制,重点审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关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资本构成、资产质量和可变现能力以及公司的融资渠道、担保方式、债务的总体规模、资金投向、项目管理运作、偿债能力及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等问题;关注融资平台公司的营运状况、经营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审计,达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维护财政和金融安全,提出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健全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

  14.加快预算执行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步伐。探索对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稳步推进《广州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财经责任问责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对审计过程中发现政府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违反财经法规、损害公共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财经工作重大失误或恶劣影响的,要合理界定其政府部门行政首长所负的财经责任,按规定向市长提交检查报告,提出对被查部门行政首长的问责处理意见。

  (四)探索投资审计新机制,加强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

  按照《规划纲要》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审计工作要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力度。紧紧围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十二五”期间,每年对2项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对6项政府投资和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开展预算、概算、结算或决算审计。

  15.扩大审计覆盖面,突出审计重点。重点关注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开展工程概算、结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实行全方位监督;要严把材料价格、招投标、竣工结算等重要关口,确保资金支出合理、高效;关注国家、省、市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促进完善政策法规,推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注重分析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在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查漏补缺。

  16.创新审计组织模式,提高审计效能。继续完善“统一组织、统一调配、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审计组织模式,对重大项目实行“以审代培、边审边练”,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进一步规范聘请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工作,针对投资审计工作容易出现廉政风险的环节,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内控制度。

  17.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国家重大产业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明确责任、防范风险”的原则,抓住重要环节、关键节点和重点内容,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其建设和管理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实现对问题的早发现、早提示、早整改,并促进有关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损失浪费,遏制腐败的发生,保障建设资金有效使用、投资项目顺利实施。

  18.促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资审计。积极推动《广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的落实工作,积极协调发改、建设等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格式合同中列明“对纳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应当作为该政府投资项目价款结算的依据”的条款。补充完善《广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调查)工作的意见(试行)》,健全政府投资审计工作机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

  (五)探索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资源环境安全

  探索资源环境审计,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以监督检查资源环境政策措施落实和资源环境安全为重点,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开展3个资源环境审计,总结经验,逐步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资源环境审计标准体系。

  19.关注环保绩效,探索开展环境治理项目审计。重点关注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绩效。尤其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审计(调查),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20.促进可持续发展,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调查。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1.促进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环境审计的效用。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情况;关注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以及贷款的投向及用途;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以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效果。不断探索和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积极探索开展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审计模式,不断提高环境资源审计的水平和效用。

  (六)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审计

  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坚持“强化管理、推动改革、维护安全、促进发展”的审计思路,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企业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市属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将29个市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和6个市政府管理的其他企业作为审计重点,占全部该类企业的77%,每年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中的4-5个企业进行轮审。

  22.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重点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揭露和查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弄虚作假、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23.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治理与经营管理情况,重点检查企业经营决策、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变化等主要因素。揭露企业管理中存在重大隐患和影响效益的问题,促进企业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24.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揭露和分析企业在落实调整产业结构政策、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完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5.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绩效的审计,揭示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收益征收、分配、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国有资本投资方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提高国有资本整体效益,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26. 加强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审计,以维护安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揭示和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促进建立健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七)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目标,继续深化创新已形成的行之有效工作做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两办规定》),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深化发展”的审计思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建立和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修订完善配套实施细则。把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配合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27.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协调和管理,优化项目的配置。进一步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与协调,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和审计力量实际情况,以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较大、社会关注以及群众反映意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地方经济产业的国有支柱企业为重点,结合组织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及下一年度审计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等的计划安排,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报市政府审定。

  28.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明确审计重点。按照《两办规定》确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围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广州市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坚持根据被审计单位类型、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规模、财政资金流量、业务量大小、下属单位多少等因素,对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和推行轮审制,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审计对象。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象的A、B两类,优先安排轮审,对非重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C、D、E三类,逐步有计划实施轮审。按照《两办规定》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和审计重点,结合我市的实际,进一步予以细化。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抽查范围,明确界定责任,依法规范审计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以实现更加科学公正评价干部,更加有效促进区(县级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经济责任,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加大区(县级市)党委书记、区(县级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29.扩大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提高审计成效。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会同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共同研究制订领导干部财经责任问责制度的实施细则,探索在“问效”的基础上“问责”;加强与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联动,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监督检查成果形成合力,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审计成果运用,按照《广州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通报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大审计情况通报力度,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提升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一个,教育一批的目的,使领导干部不出问题、少出问题。

  30.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组织方式,提高审计水平。要继续推进任中审计,扩大任中审计比例,到“十二五”期末,任中审计占经济责任审计的比重力争达到40%-50%,逐步加大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促进问题的整改,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研究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结合起来, 力争结合审计比重达到50%以上,扩大任中审计覆盖面,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目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能。对纳入重点审计监督对象的领导干部,关注履行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尤其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的情况。在提升审计质量上下功夫,逐步提高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水平。

  (八)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积极贯彻《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按照省审计厅“6688”工程、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将行政执法“主体合格、程序合法、内容合理、方式合情”的基本要求贯穿到审计工作中,推进审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加大对审计硬件的投入力度,提升审计队伍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

  31.完善审计计划管理的体制,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按照需要,做好计划告知、计划调整工作。严格审计项目计划进度控制和督办,加强对区(县级市)审计机关计划工作指导,完善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统计制度。

  32.完善项目质量控制环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遵循“全面审计,重点突出”原则,加强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分析,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审计质量。充分用好“金审工程”系统,发挥其质量控制和现场指导的作用,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控”转变。稳步推进计划、实施、审理、整改相互分离、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审计执法改革,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完善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分级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明确每级质量控制的职责和重点,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33.建立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结合审计交换意见和利用媒体、舆论效应,加强审计执法宣传力度。进一步做好审计决定执行、审计移送、通报和审计建议的跟踪落实,增强审计整改力度。每年向市政府报送审计工作报告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并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召开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会议;加强与各主管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的联系,逐步形成审计整改工作的联动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探索与相关主管部门联合检查督办等形式推进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

  34.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审计宣传与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工作制度,提高审计信息的运用效率和效果,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按照有计划、分步骤的原则,实现审计结果公告的常态化。

  35.进一步完善审计法制建设,推进严格依法审计。对照《国家审计准则》,对现行审计业务规范进行清理、修订,不断完善和规范审计业务文书、各项审计规章,细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程序。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督促审计干部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审计干部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36.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导,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内部审计发挥在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效果中的作用。根据《广州市内部审计条例》,依法对行政、事业、企业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全面掌握各单位在建立健全内审制度、行使审计职权等情况。总结内审工作经验,研究内审工作中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内审工作发展。

  37. 加强审计理论研究,促进审计工作创新。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根据审计实践需要确定理论研究方向和重点,加强与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九)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普及应用国家“金审工程”建设成果,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8.不断完善审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审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集中力量加快建立完善审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2011-2012年实现从制订年初计划开始,覆盖审计项目建立、现场审计跟踪、审计报告编写、审计情况统计到最后审计项目归档等一系列审计过程的综合管理。

  39.积极推进现场审计软件应用,逐步建立审计管理和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大力推动全市审计机关普及应用现场审计软件,全面促进审计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广州市审计局利用审计软件开展的审计项目占年度审计项目的100%,全市审计机关占80%以上。初步建立起审计管理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公文数据库、审计公文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统计资料数据库、人事信息数据库等)、审计基础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审计对象数据库、审计计划项目数据库、审计对象财务业务数据库、专家经验数据库、审计方法数据库等)和审计专业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地方财政审计数据库、社会保障审计数据库),为提高审计作业效能、信息共享、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

  40.进一步完善我市审计专网建设,实现全市审计资源充分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完成国家、省、市、区(县级市)四级审计机关网络互联互通,利用审计专网全面、积极部署和推广应用“金审工程”建设成果,并结合我市特点,开发适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需要的审计信息化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以及本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机制,实现网络化环境下审计资源的整合优化,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我市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41.学习和探索联网审计的技术、方法,适时实施联网审计。推进“预算跟踪”加“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十二五”时期,实现财政、社保等重点审计对象的联网审计。并以此为基础,对预算执行指标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总预算会计核算系统、财政监督系统、非税收入征管系统进行重点审计,对计算机数据的可靠性和数据库的安全性进行重点检查,促进降低信息系统风险,维护信息安全。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审计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审计模型及预警机制,实现“集中分析,分散核查,专题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提升审计科学分析和决策能力。

  (十)全面推进队伍建设,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要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指示和审计署关于文明审计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和审计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道德素质。

  42.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科学决策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审计水平,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科学履行职能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打造廉洁自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开拓创新,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要善于调动广大审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执行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总结、交流和推广基层审计机关的新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广泛听取基层审计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调研制度,研究解决我市审计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43.加强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以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建立我市审计人才导师制,培养广州市审计师资团队,提高审计业务师资水平。整合现有的培训渠道,结合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要求,根据工作重点确定培训内容主题,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培养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着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积极培养和造就高级审计人才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实施“送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我市高级审计人才的比例,改善我市审计队伍的人才结构。通过让审计业务骨干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积累组织开展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积极开展有关审计理论与实务的调研活动,积累审计理论与实务的调研成果;通过引进人才、组织培训和鼓励干部自学,不断优化审计队伍人才结构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至2015年实现广州市审计局审计队伍在专业结构上,具备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建筑和环境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人员的比例逐步提高;在知识结构上,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审计干部从86%提高到95%;在素质能力上,具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资格的审计干部比例从62%提高到75%,高级专业资格的审计干部从6%提高到10%。审计干部参加审计署或省审计厅AO认证考试通过率要达到50%以上、35岁以下审计干部80%以上取得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

  44.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文明审计水平。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广东审计人精神”,树立“良知、责任、执著、专业、奉献”的广东审计人核心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进一步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抓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文明审计八个总体要求:秉公执法、正确用权,遵纪守法、自尊自重,工作细致、一丝不苟,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态度诚恳、情真意切,忠于职守、讲求效率,仪表庄重、语言礼貌。

  45.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要教育干部始终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修身之本、从政之要,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清正廉洁、高效服务的优良作风。确立审计机关监督与服务的标准规范,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权责明晰、行为规范、办事公开、依法高效、运转协调的机关运作机制,强化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不断提升机关服务意识,增强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46.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服务中心、推进改革、发展民主、加强基层为重点,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全面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制度建设,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党内关怀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健全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党员干部,积极帮助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47.抓好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打造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认真贯彻中央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审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要切实加强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拒腐防变的思想建设、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坚持廉政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常抓不懈,坚决把各项廉政纪律和廉政规定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严格自律、自省、自警,牢记廉政建设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廉政纪律是绝不可触摸的“高压线”,堂堂正正、干干净净、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坚持审计回访制度,每年对20%以上的已完成审计项目进行审计回访。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预防惩治腐败、纠正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促进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反腐倡廉合力,推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