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行动计划(2013-2015年)

  • 听全文
  • 2013-05-28
  • 来源:市科创委
  • 分享到
  • -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市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使科普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走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加强对全市科普工作的统筹,突出科普事业公益性的地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推进科技创新及市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推动;整合资源、提升科普能力;以人为本、改进科普方式;服务大局、促进科技创新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共同推动的科普运行机制,推动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相结合,促进全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出发点,推进单向式的科普方式向多元互动式的科普方式转变,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努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创新精神、创新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州,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

  (二)计划目标。

  到2015年,初步形成与广州城市发展阶段相符合,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普传播体系;科学普及教育传播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科普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科普管理体系更健全,科普设施、科普人才、政策法规等科普发展环境不断完善。

  ——公民科学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8%;针对不同人群组织开展一批科普培训;

  ——市、区两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实现全市人均科普经费12元;

  ——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0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50个,市级科普基地达到150个;

  ——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科普志愿者队伍达到300支,科普志愿者超过10万人;

  ——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万人拥有专兼职科普工作者人数达到15人;

  ——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普文化产业,开发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举办一批主题鲜明的科普展览。

  ——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和智慧城市建设体验中心,实现每年15个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调。

  任务要求:强化科普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

  1. 强化科普工作统筹协调行动。

  (1)加强全市科普工作统筹。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全市科普工作重大事项,协调落实各项科普主题行动;加强与广州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市科信局牵头,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配合)

  (2)从2013年开始,设立科普主题年活动,确定年度科普活动主题,全市各单位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市科信局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3)加强广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社科普及周等全市性重大科普活动的统筹协调。(市科信局、市科协、市社科联牵头,市各有关部门配合)

  (二)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

  任务要求: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类重点目标人群科学素质提升带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2.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建设若干特色学校。每年实施40个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推动20所学校建设成为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牌”的科技教育格局。(市教育局牵头,市科信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2)支持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学研究。实施“英才翱翔2158”计划,依托广州地区和外地著名高校,通过持续培训科技教师和中小学生的方式,提升广州青少年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每年至少支持50项师生科研项目,遴选培育500名左右科技潜能突出的学生。实施珠江科技育苗工程,对获得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青少年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培育科技创新尖子。每年资助100项青少年学生创新项目,培育500名珠江科技新苗。实施千师万苗工程,依托科协组织的优势,组织科技导师与青少年结对,指导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重点地资助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项目。到2015年,参与活动的科技导师达1000人次,青少年10000人次,资助的项目总数达500项。(市教育局、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

  (3)促进学校科学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结合。全市中小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和科普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中小学“四个一,六个小”活动(读一本科普读物、听一场科普报告、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普展览;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种植、小养殖),以提高青少年科普创造能力。实施科普馆园合作,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市教育局牵头,团市委、市社科联配合)

  (4)组织一批高质量的科普(技)竞赛。继续办好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示大赛、广州市青少年无线电测向科技教育竞赛、“奇思妙想”少年儿童科幻绘画大赛、广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青少年五项学科奥赛等,逐步提升青少年科普(技)竞技水平。(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市科信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社科联配合)

  3.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组织形式多样的农民科技培训。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行业或专业技术协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开展对农村党员、骨干农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到2015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万人次,农业技术骨干5万人次,农村劳动妇女5万人次。(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妇联牵头,市人社局、市科信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2)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探索科技工作“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宣传。继续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开展“健康面对面”活动,宣传各类疾病的防治知识。(市农业局、市卫生局牵头,市妇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科信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3)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广州市农村科普行动计划,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科普“四个一”工程基础上,积极推动科普示范县、乡(镇)、村、户等创建活动,到2015年,每个涉农区(县级市)成功创建科普示范镇1个。(市科协牵头,市农业局、市妇联、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信局、市社科联配合)

  4.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组织行业技能竞赛。每年组织开展职工技术比武、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评选工作、羊城创新发明大赛,提高职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市总工会、市科协牵头,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环保局、市卫生局配合)

  (2)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技能性岗位的强制性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依托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和各类技工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组成的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激励妇女建功成才。实施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市人社局、市总工会牵头,市妇联、市社科联配合)

  (3)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科普宣传。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组成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工地、工厂和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心理调试、社会保障等有关知识的咨询和普及。开展现场急救知识演练,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应急自救能力。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加强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和各类应急援助机制。(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科协牵头,市妇联、市卫生局、市应急办、市社科联配合)

  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组织科普教育培训。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任务,落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规划,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学习培训活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科信局、市社科联配合)

  (2)开展科普专题讲座。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各种科普报告会和专题科普讲座,普及现代科技知识,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能及时更新知识。(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科信局、市社科联配合)

  6.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建立多种社区科普资源展示平台。建立多种社区科普资源展示平台。每年创建2—3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社区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志愿者队伍等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成立科普志愿者社区服务站,设立专门的科普漂流书屋或书柜,结合“智慧广州”建设,大力推进“广州数字科普视窗” 建设,开展百万市民网上“学科普”活动,有重点地开发和编写一批适合社区居民学习、掌握和便于理解接受的科普读物等科普创作。(市科协牵头,市环境保护局、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配合)

  (2)继续推进科普进社区示范街道建设。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小型社区科普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到2015年底,在9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90%的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宣传内容每年更新10次以上,社区科普组织建设率达到80%。(市科协、市科信局牵头)

  (3)开展社区民生科普活动。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民生科普活动,打造“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文明型、学习型、科学型”等“六型”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工作,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品牌。继续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专项活动。开展社区科普讲堂,组织科普志愿者、科技人员进社区为公众提供及时、便利的科普服务。(市科协、市科信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配合)

  (三)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任务要求:加强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类基本建设计划。丰富科普资源,提高科普基地科普能力,形成以专业场馆为龙头,专题场馆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功能、类型全面、地域分布合理的科普基础设施系统。

  7.科普场馆建设行动。

  (1)建设一批科普场馆。高标准建设广州科技馆,以智慧·创新·未来为建设理念,坚持与科技馆基本内涵相适应、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契合、与本地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现有科技馆载体功能互补的原则,打造成为承载公众科普展教、智慧科技展示、前沿技术研究与交流、创新思想碰撞、未来梦想展望功能,全国特色领先、国际化水平的现代科技馆。(市科信局牵头,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科协配合)引导区、县级市结合各自特色建设一批特色的专业科普场馆。(市科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科协、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继续培育创建一批科普基地。加大培育力度,在公众关注的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建设、医疗卫生和保健等领域,加强创建工作的引导支持力度;根据广州城市的总体发展布局,在科技、教育、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丰富的区域,引导形成科普基地聚集区;注重对科普资源较少的区、县的倾斜,扶持、培育、建设一批科普基地。定期开展科普基地认定工作,发展一批国家、省级科普基地。引导区、县级市开展科普基地认定工作。(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3)丰富科普设施资源。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宫)、医院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团市委、市妇联、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分别牵头)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树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建设科普设施,增强其科普教育功能。(市林业和园林局牵头,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8.科普基地能力提升行动。

  (1)丰富科普基地展示内容。推动科普基地“四个一”(一个精品科普教育活动项目,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科普队伍,一套自己创作的科普作品,一间工作室)目标建设。支持科普基地开展互动体验式科普展品的研制与开发。加强科普基地讲解员培训。定期组织开展科普基地讲解员培训、交流和竞赛活动,提升科普基地讲解员素质。(市科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2)发挥科普基地功能作用。制作一批科普护照、科普基地指南、科普基地地图,加大科普基地宣传力度。各科普基地要结合自身优势,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三进”活动,与社区、中小学校、农村对接,开展主题性的科普活动(市科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3)推进科普基地资源共享。发挥广州科普基地联盟和广州科普基地发展研究会的作用,举办“科普基地联盟讲解员大赛”、“我心中的科普基地”系列评选活动和以“开放、体验、成长”为主题的“广州科普基地联盟校园行”等系列活动,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建设“科普基地联盟数字化共享平台”,发展有关的科普社会组织,开展基地成员工作通报、培训与学习、理论研究等交流活动,推动相近专业的科普基地开展展品资源共享。(市科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4)创建科普旅游示范基地。整合市科普基地及具有科普资源的单位的科普旅游资源,策划、打造5条以上的科普旅游精品线路。科普经费对参与科普旅游的非专业旅游科普基地按年接待量给予一定的开放补助,对积极参与科普旅游策划和运营的旅行社给予表彰和奖励。(市科信局、市旅游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社科联配合)

  (四)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活动。

  任务要求:面向公众,重点普及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使公众掌握科学生活、防灾避险、应急逃生等基本方法和防护措施;大力宣传普及智慧生活理念和知识,引导公众自觉参与智慧广州建设。

  9.健康生活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行动。

  (1)推进重点疾病防治科普宣传。结合我市人口健康状况和疾病防控要求,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爱眼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活动,进行各相关专科的健康宣传活动。利用广州市健康素养巡讲团,继续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等活动,普及人口计生、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青春期保健、慢性病、老年病防治、流行病预防和职业性疾病防控等科普知识。(市卫生局牵头,市人口计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2)开展公众防灾科普培训活动。开发多种形式的防灾科普资源包,普及地震、气象、火灾、台风等防灾科普知识教育,定期印发专门的防灾科普宣传册、灾害应急准备指南等防灾科普资料。(市应急办牵头,市安全监管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公安消防局、团市委、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科信局、市科协、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3)组织防灾科普情景演练。联合志愿者队伍、非政府组织、大众媒体和教育机构,定期组织危机应急情景仿真教育与救灾反应演习,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市应急办牵头,市安全监管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信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10.智慧生活主题科普行动。

  (1)大力宣传智慧新生活理念。建设智慧城市应用体验中心,加大智慧医疗、智慧社保等智慧民生工程的宣传力度,使公众理解智慧广州建设。在天河智慧城、南沙智慧岛、黄埔智慧港、数字家庭(番禺)示范区等已建成的智慧广州示范区,择优建设一批科普基地,使公众能实地体验智慧新生活。(市科信局牵头,市卫生局、市人社局、市科协、市社科联、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推广智能应用。大力推进以4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家庭发展。发展集家居控制、安防、节能、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家居系统,发展高清互动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推广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在楼宇建设中的综合应用,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市科信局牵头,各区(县级市)政府、市建委、市公安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配合)

  (3)建设和推广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家政等“一站式”服务。推广智能消防、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等智能物业管理应用,积极探索包括远程抄表、智能供水等智能化公共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社区互动信息服务。(各区(县级市)政府牵头,市科信局、市文广电新局、市教育局、市水投集团配合)

  (五)构建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任务要求:建立和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普及应急科学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为社会的稳定和危机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11.应急科普服务行动。

  (1)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制定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实行点面结合、专群结合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管理机制。(市应急办牵头,市科信局、市科协等配合)

  (2)建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日常性科普引导机制。建立科普专家信息库,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应急科普队伍,通过专家讲座、举办展览、技能培训、媒体报道、体验式演习等科普活动,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分类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市应急办牵头,市科信局、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市科协配合)

  (六)增强大众传媒科普能力。

  任务要求:加大媒体科普宣传力度,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教育、宣传能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建立科普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科普学习新方式。

  12.传统媒体科普行动。

  (1)引导传媒参与科普宣传。综合类报纸要增加科普栏目的数量和版面,广播电台、电视台要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普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确保每周有1个版面、1个专栏的科普内容。每年重点办好1个电视科普节目,打造成为科普品牌。(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广州日报社、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配合)

  (2)加强政府与传媒的合作。进一步办好珠江科学大讲堂、广州科普大讲坛、羊城学堂等品牌科普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宣传效果。鼓励和支持市各有关部门和广州地区传媒合作,开展科普宣传,对建立合作关系的给予一定的资助。(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社、广州电台、广州电视台配合)

  13.新兴媒体科普行动。

  (1)建设广州科普网,开设科普专栏或专题。广州市重点新闻网站、市政府门户网站要开设科普专栏,政府各门户网站要开设科普专栏或专题,指定专人负责科普网站信息更新。建立科普网络宣传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和信息沟通。(市科信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市府办公厅、各有关单位配合)

  (2)引导社会网站开设科普专栏。支持知名网站开设科普专栏,开发科普视频,普及公众关注的各种知识。(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文广新局配合)

  (七)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任务要求:支持科普作品创作,繁荣广州科普创作市场。加强对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以原创科普作品和科普动漫为主,大力推动科普产品开发,实现科普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14.繁荣科普作品创作行动。

  (1)组织出版系列科普丛书。继续支持广州高新技术科普丛书的创作和出版,组织智慧应用系列创作和出版,到2015年该丛书出版书目达到50本。编制《公民简明科学素质读本》。支持开展科普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出版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科普理论专著,提升广州科普理论研究水平。(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社科联配合)

  (2)支持各种形式的科普创作。组织创作一批科普宣传册、单张、画报,定期提供给区、县级市政府开展科普宣传。有重点地开发和创作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科普著作和其他读物。支持原创性科普影视产品、科普文艺作品和科普动漫作品在各类媒体、科普基地刊出、播放等使用,对电台、电视台播放的优秀科普作品予以奖励。(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社科联配合)

  (3)定期开展广州优秀科普作品评选,表彰积极参与科普作品创作的单位和个人,向公众推介优秀科普作品。(市科信局牵头,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15.科普产业促进发展行动。

  (1)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增加对科普产品研发的投入,参与制作科普节目、拍摄科普影视、出版科普图书、开办科普网站、开发科普展品展具、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科普玩具等,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产业格局。(市文广新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信局、市科协配合)

  (2)支持、培育一批专业的科学传播机构和科普展览、策划设计制作机构。鼓励其为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提供服务。(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

  (八)强化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开发应用。

  任务要求:探索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机制,将科技成果与知识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普及。引导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向社会开放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生产线等。推进一批科普示范企业建设。多途径推动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等参与科学传播。

  16.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行动 。

  (1)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明确政府科技计划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从事科普的责任和义务,在项目立项时提出科普要求,在项目实施中鼓励向社会普及,在项目验收时检验其科普成果及社会效应。(市科信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2)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创作试点。在科技攻关专项中选择若干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的项目,在项目完成后支持项目组成员与科普作家、出版机构、影视制作机构、科普展品设计机构等合作,共同开展科普创作,使公众能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市科信局牵头)

  (3)推动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广州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及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

  17.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普开放行动 。

  (1)设立科普开放日。在每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设立“广州地区科普开放日”,广州地区具有科普功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开放非涉密的科研仪器设施、实验和观测场所等科技资源。(市科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配合)

  (2)建设科普示范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科普示范企业,发展主题性科普旅游、科普体验等。(市科信局牵头,市经贸委、市科协配合)

  18.促进科技人员参与科学传播行动 。

  (1)深入实施科学大使行动计划。鼓励科技专家学者、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等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科普宣传相结合,以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每年组织1000人次以上科学使者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继续打造“科学使者校园行”等品牌活动,提升科学大使行动计划效果。(市科信局牵头,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社科联配合)

  (2)加强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宣传。每年向市级主流媒体推荐10名以上优秀科普工作者进行公开宣传,组织编写科学家风采录,让参与科学普及的优秀科研人员成为公众明星。对在科学传播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优秀科普工作者给予奖励。(市科信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社科联配合)

  (九)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任务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专业队伍。加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19.科普人才队伍培养行动。

  (1)鼓励高等院校突破现有学科、专业设置限制,开设科技传播与教育、科普作品创作等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培养一批科普创作、设计、策划等高端专业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普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一批科普理论研究的高端人才。(市教育局牵头,市科信局、市社科联等配合)

  (2)加强科普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普专兼职人员培训会,普及国内外先进的科普理念、方法,提高科普素质。争取设立科普工程师专业职称,解决科普工作者职称问题。(市科信局牵头,市科协、市人社局、市社科联配合)

  20.发展科普志愿者行动。

  (1)扩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工作的组织机制,积极动员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科普志愿者。(团市委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2)搭建科普志愿者交流平台。加强科普志愿者网站建设,为各类科普志愿者成长和服务提供交流平台。组织志愿者培训及实践。定期开展科普志愿者技能培训以及心理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各类科普志愿者素质和能力。引导科普志愿者参与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在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展教活动。(市科协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社科联配合)

  (十)推进科普合作与交流。

  任务要求:广泛加强两岸四地和与国外的科普交流与合作,拓展科普资源共享空间,吸纳先进科学传播理论与方法,提升广州科普工作的影响力。

  21.科普合作与交流行动。

  (1)开展政府和民间的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科普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支持民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市科信局、市科协牵头,市教育局、市社科联等配合)

  (2)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普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设立两岸四地科学传播交流平台;开展两岸四地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探索两岸四地互派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推动两岸四地科技团体积极参与科普合作与交流。(市教育局、市科协牵头,市科信局、市社科联配合)

  (十一)优化科普政策环境。

  任务要求:完善广州市科普法规、政策环境,加强政府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推进全市科普事业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22.优化科普政策行动。

  (1)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扩大科学技术普及的内涵,将社会科学普及纳入科普范畴;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整合政府部门科普资源共同推进科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科普,明确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促进科普基地资源共享与交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创作及科普成果评选奖励、科普合作与交流、科普监测评估等制度设计,明确科普经费投入,优化科普发展环境。修订《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认定办法》,提高科普基地认定条件,完善科普基地考核程序,建立客观、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市科信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协、市法制办、市社科联配合)

  (2)探索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提升广州科普能力若干意见》。加强科普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定期编印科普税收优惠宣传资料,明确优惠政策申请程序和条件,协助落实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市科信局牵头,市地税局、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

  (3)加强科普监测评估。建立全市性科普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开展全市科普统计工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开展广州市公民基本科学素质调查和测评,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普事业发展基础数据。(市科信局牵头,市科协、市教育局、市社科联等配合)

  23.加大科普经费投入行动。

  (1)加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财政性科普投入水平逐年稳定增长,确保到2015年,全市人均财政科普经费投入达12元目标的实现。(市财政局牵头,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制定《广州市科普经费投入管理办法》,明确科普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流程,规范科普经费的管理。(市财政局牵头,市科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配合)加强科普投入绩效评价,制定体现科普公益性的绩效评价体系。(市科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