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专项规划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2022-2025)》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3-07-03
  • 来源: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分享到
  • -

穗人社发〔2023〕1号

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更好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实际制定本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反映。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1月16日

  (承办处室: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处,联系电话:020-83724430)


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2022-202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制定本提升计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日渐成熟,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服务业迈上更高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齐心协力抓行业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至2020年底,广州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13家,比上年增长32.26%;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49206名,比上年增长27.52%;全年营业收入10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53%。自新冠疫情以来,全市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贯彻疫情防控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助力稳就业保就业,重组整合成立广州人才集团,积极推动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全面促进了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集中精力抓产业园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2018年10月,广州正式获批设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华南地区首批成功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城市。围绕“一江两岸、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定位,以政策支持为牵引,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天河、海珠两个核心园区,越秀、黄埔、番禺、南沙、花都五个支撑园区建设。2020年,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开园运营面积9.2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81家,营业收入129.14亿元,纳税6.74亿元;服务劳动力和人才262.51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22.89万家次,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全面铺开。

  竞相努力全方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发展。从区域看,广州市各区人力资源服务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发展势态良好。2020年,越秀区、天河区营业收入占全市76%,其他各区也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天河区营业收入432亿元,占全市的39.44%;越秀区营业收入404.76亿元,占全市的36.95%。从机构类型看,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民营性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民营性质机构人力资源服务营业收入790.43亿元,占72.16%。从业态看,招聘服务、劳务派遣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测评服务、猎头服务、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多业态齐头并进,为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夯实基础。

  抓政策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科学发展。2016年,广州市率先出台全省首个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提出“10个专项、2个办法、3个平台”的重点任务,打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机制改革的“组合拳”,“十三五”期间共发放奖励补贴510万元。2019年,广州进一步出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办法,作为“广聚英才计划”的配套文件,推出了扶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的10条具体措施,聚焦创新形成了“产业意见+机构扶持办法”的政策体系。2020年,广州市组织开展首届人力资源创新服务机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0家人力资源创新服务机构,发放奖励资金1000万元,有力支撑我市人力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合作基础不断发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加“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认真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主动对接国际需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引进来、走出去,加强海内外人才合作交流,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黄埔园区以“立足广州、联动港澳、面向世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新标杆和最优营商环境新平台”为定位,以科学城园区为核心,建设知识城、临港经济区、生物岛人才生态圈;南沙园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加大对港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引进开发力度,引领南沙逐步成为港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内地发展的桥头堡。

  (二)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机遇新挑战,又面临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美丽广州建设贡献力量。

  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强国”“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设在南沙先行启动区符合条件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等,都为我市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广州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人力资源服务,扩大行业规模,打造国际品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力资源中高端服务需求,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创新带来新契机;大湾区纲要将吸引更多粤港澳及海外专业人才走进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队伍;“十四五”时期,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都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数字化转型将更好地应对新冠疫情线下需求面临的困境,转为线下线上协同服务,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业态,为我市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新动能。

  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建设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局部地区动荡冲突不断、国际竞争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全球化遭到巨大冲击,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国际化高端人才有待进一步引进培育,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南沙方案”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市场配置效能,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体制机制,促进政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加快推动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

  坚持守法诚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规制,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提倡诚实守信、公平经营。

  坚持开放共享。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加大人力资源服务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出去、引进来。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我市将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体系,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市场化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人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畅通,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广州样板”效果明显。

  进一步提升行业规模和综合实力。多措并举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到2600家,从业人员达到50000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机构170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营业收入460亿元,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面积13万平方米,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

  进一步推进区域及产业协调发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重大历史机遇,形成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度合作的新局面,建立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常态化交流机制,深化市内外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交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与广州市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结对发展,精准对接产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推动形成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协调发展、广州市各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力资源行业政策、服务和机制建设。健全行业法规制度体系,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创新完善激励政策措施。优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备案办理流程,服务更加便民。强化社会组织力量,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和引领作用。

  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多层次培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专家库、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多层次展示场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评选评比、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展,进一步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打造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企业。

  进一步加强产业平台及品牌建设。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大会、博览会、竞赛,重点办好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和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高峰论坛;定期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大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大赛,培养挖掘专业人才。加强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广州人才集团,提高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平台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商业价值。

  三、扩大行业规模,推动增效发展

  (一)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

  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建设。发挥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与产业优势,拉动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细化服务分工,打造专业性更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让企业放心使用的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中心辐射周边企业、高校、社区宣传行业服务内容,扩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及美誉度。

  加强政府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支持。政府购买支持人力资源就业援助等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将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增加人力资源服务公信力、影响力。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秩序,降低企业外包人力资源服务风险。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交易平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需有效衔接。

  加强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在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对接小微企业托管服务。依托产业园平台将小微企业托管服务、托管培训、用工风险评估、电子劳动合同应用等多项服务进行线上整合,建立托管服务及小微企业人事管理电子档案。通过宣讲和搭建交流对接平台,有序引导和推动小微企业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小微企业在劳动用工中的共性问题,拓展小微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服务。

  (二)做强做优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

  集聚和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业态高端、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广州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办法》要求,严密组织领军人才和创新项目评选工作,探索开展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对接重点企业目录编制工作。开展市场化引才聚才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专业领先、贡献突出的猎头机构,重点引进一批行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户。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面发展,全链条提供服务,带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制造业、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结对发展。依托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搭建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需求监测、用工保障、人才引进培养等服务。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与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对接,拉动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不断创新,加快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的培育。

  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培育面向全球市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发挥机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提高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合作,开拓国际业务市场;分级分类建立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名单,实行常态联系和动态调整,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定制化服务。通过订单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为用人单位定向输送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与职业教育衔接,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深入发掘“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向企业输送职业技能人才。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定制化,搭建技术创新、流程重塑、组织优化等服务产品定制流水线,批量生产符合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产品。

  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项目。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三个十”工程。每年评选出10家“广州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名“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和10个“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项目”。对评选出的每家“广州市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评选出的每名“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给予50万元奖励,对评选出的每个“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项目”给予30万元奖励,并颁发证书。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主创新,对近三年内获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原始取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并在本领域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项专利给予20万元奖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20万元奖励。

  (三)打造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

  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融合。提供更优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发展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在政策、产业、技术、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引导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协同、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

  创新中高端服务产品研发设计。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业态,鼓励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中高端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延伸。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跨界合作发展全链条服务,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客户黏性,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人力资源服务”,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引导资金要素集聚。畅通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投资人力资源服务前沿领域和创新业态。

  (四)打造高水平行业交流平台

  举办高端行业交流活动,打造行业交流展示平台。立足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建设,以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峰会为总揽,通过举办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港澳人才交流合作研讨会、产业发展论坛等形式,聚焦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业界专家着眼于人力资源行业前瞻理论,分享人力资源服务业最新实践成果,着力搭建本土企业与国际顶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间智力和技术供需高端交流对接平台,进一步扩大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依托广州高校集群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竞赛。通过各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动各区高校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大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大赛等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平台高水平发展。提高全社会对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关注度,显著提高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效应。

  (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理论研究

  推动建立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机构,创建产学研技术合作组织,形成“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的一条龙服务供应链。建立“市场-研究组织-政府”联系机制,以市场需求作为理论研究导向,推进理论研究实用化,加快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完善专家建言献策机制,鼓励专家参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六)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活动品牌

  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品牌活动。定期举办广州人力资源博览会、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各区结合各自实际和优势建设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活动品牌,积极推动市一级打造核心品牌、区级打造子品牌相结合的行业品牌活动。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化服务

  (一)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快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基础建设。支持全市人力资源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掌握全市人力资源人才规模、人才流动、人才效能、人才分布情况。基于人才大数据,支撑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创新研究和应用,提高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水平,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创新发展,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引擎,打造人力资源发展新高地,实现经济发展新增长。创新人力资源数据开发利用模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等机构开展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以及数字化转型等技术研究,提高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应用和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档案数字化。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支持人才大数据建设,汇聚各行业、各类型人才数据,开展人才指标体系设计,分析各行业、各类型人才大数据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各类型人才数据,基于人才大数据,示范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应用和数据集成平台提供招聘、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福利薪酬、绩效考核、精准培训等方面的规范化人力资源服务,构建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

  打造智慧型人才服务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广黄埔人才指数系统平台模式,打造集政府、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人才为一体的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产业化的智慧型人才服务生态体系。

  (二)加强人才数据挖掘应用

  健全人力资源服务和人才发展监测机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人才的数据分析,明确数据监测和统计范围,重点关注行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服务、人才发展等维度,做实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普查,定期发布报告。配合省人社厅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完善数据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理等机制,加强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数据分析对决策管理的支撑功能。加快各层级、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信息和人才数据汇聚,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发挥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数据资源的统筹、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和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建立人力资源和人才吸引、落地、发展全方位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数据资源支撑政府宏观决策,利用政府的人才数据资源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

  (三)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通过区块链、人工智能、云平台、数字系统等新技术、新知识,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应用技术,加快对专业人才数据分析应用、人才数字化管理等数字化服务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数据分析、技术支持、软件开发运用等数字化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发挥规模优势、数据优势、场景优势,培育人岗智能匹配、人力资源素质智能测评、人力资源智能规划等增长点,加强线上人力资源服务。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提高“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互联网领域延伸,开展人才测评、人才研究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业态,提供线上便捷服务,不断提升行业附加值。通过信息化手段寻求与金融、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探索“人力资源+”的跨界合作。

  五、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健全行业制度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广东省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制度建设。实施《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服务办法》,出台《广州市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改革,培育骨干企业,发展高端业态,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修订《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规程》,实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建立监管投诉制度,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二)优化行业运行机制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要求,深入开展人力资源诚信服务主题活动,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诚信准则、遵守服务制度,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人力资源服务诚信示范机构。落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等级评定制度,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纳入“信用广州”。通过网络媒介、信用平台、门户网站等载体,公开公示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名单,提升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市场竞争力。

  完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服务流程与监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审批工作,统一规范办事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机制,机构按时向审批监管部门申报,审批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机构运营情况,进一步规范机构人力资源服务行为。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监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记录。落实广东省“黑名单”制度,依管辖权限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黑名单”。严重违法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规定列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纳入劳动保障监察守法诚信等级评价管理,其他职能部门依职责管理。

  (三)加强标准化建设

  加大国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实施推广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试点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招聘、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等标准化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设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促进标准推广实施。加快推进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以及服务机构管理、服务产品、服务程序等内容的标准化建设,引导机构规范标准运行。

  (四)完善统计监测制度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全方位数据研究分析,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以市场主体、主要业态、经济指标、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指标体系。实施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年度和季度统计制度,组织做好人力资源信息采集、归类、分析和发布工作,确保各类指标数据信息真实可靠,促进统计工作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推动行业持续发展。

  (五)强化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支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做大做强,扶持建设具有社会公信力、区域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人力资源市场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发挥行业协会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指导、监督作用,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合理诉求。

  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优化人才配置

  (一)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养体系。为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要求,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加快构建全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养体系。鼓励行业人才积极参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称评审,加强行业人才技能认证,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实现造就一流人力资源服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目标。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广州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新发展办法,大力引进诺贝尔奖获奖者、发达国家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每引进一人对引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奖励50万元;引进的人才两年内被认定为广州市杰出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青年后备军人才的,按每引进一人对引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的单位或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落实《南沙方案》关于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的相关工作要求,支持南沙区大力发展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培育和引进一批国际化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人才。落实黄埔区“国际人才自由港”推出的“伯乐计划”,鼓励企业在重点人才集聚地区设立人才工作站引进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入选各级重大人才计划的,按每引进一人给予最高30万元“伯乐奖”。

  创新完善引才服务机制。依托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平台载体,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服务工作相关机制,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协调发展。拓宽国际视野,建立和完善与国际人才相适应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人才社会保障机制,加强高精尖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吸引人才加入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涵盖行业龙头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领军人才库和专家智库。依托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国家级人才市场等专业机构,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人力资源服务方向的专业硕士,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建设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行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广州市人力资源领军人才库,支持组建行业专业团体及社会组织,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广州市人力资源交流研讨会”,形成广州市极具特色的行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吸引行业专家分享交流、开展培训,借鉴专业机构的先进经验和运行机制,加强行业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培育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择一批具有人力资源经验的人才到知名高校、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培训。鼓励专业机构、行业人才与海外人力资源服务业优秀人才进行交流探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吸收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优秀人才,壮大行业人才队伍。

  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团队。围绕国家、省级、市级地方性特色科研基地及重大项目,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高质量人才服务。鼓励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招聘专区,吸引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专业人才,加强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地建设。

  实施行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每年组织50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内著名高校、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学习培训,由财政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三)助力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引进

  鼓励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对接制造业、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服务业等地区主要产业人才培养引进活动,联动产学研组织、人力资源协会、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技能培训、行业技能大赛等相关活动。

  (四)助力“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助力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工作。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平台数据作用,支持企业优化配置人才队伍。推进中小企业新型学徒制,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转岗员工参加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支持员工培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助推企业实现营收倍增的目标。

  (五)创新就业服务,助力人才发展

  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广州市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强化精准就业培训和劳务对接,带动帮扶地区更多人口实现就近就业。持续开展“广聚英才,同心战疫”线上公益招聘活动和广韶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携手助力企业招聘行动,积极引导线上招聘,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发挥广州市中小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功能,充分合理利用帮扶地区当地劳动力资源,加强技能培训,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拓展就业空间,对接广州市庞大用工需求。

  七、加快产业园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产业园顶层设计

  落实广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充分发挥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提升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能级,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力资源服务配置枢纽,带动周边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二)优化园区布局及功能

  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以“统筹规划、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突出特色”为原则,充分发挥所在区的作用,鼓励以多种方式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结合各区产业发展实际搭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聚平台,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产业园。加大产业园建设力度,集聚和孵化一批创新能力强、业态高端、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人力资源服务综合平台,构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促进广州市就业创业以及优化人才配置。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支持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黄埔园区按照“立足广州、联动港澳、辐射全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力资源产业新标杆和最优营商环境新平台”的战略定位,构建数字化、品牌化、系统化、智能化、产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生态体系,打造人才创新策源地、产业孵化示范地、数智融合标杆地。发挥天河园区域内人才港高校集聚、双创资源丰富等优势,立足已有的成熟人才服务环境,重点打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发挥海珠园区举办博览会、论坛等优势,吸引集聚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整合发挥越秀、番禺、南沙、花都园区功能,着力搭建企业与国际顶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间智力与技术供需两端对接平台,进一步扩大园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重点支持南沙园区发展,打造国际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平台。支持南沙园区依托《南沙方案》政策基础,发挥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功能定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建设国际化人才数据库,构建创新人才集聚新高地。支持南沙园区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壮大行业人才队伍,推动引进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支持南沙园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探索智慧云上产业园建设,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模式、服务流程、服务手段。加快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要素向南沙园区集聚,重点引进港澳、国际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服务理念、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建成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园区、国际人才综合服务枢纽站。

  (三)健全产业园管理与服务机制

  落实《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服务办法》等要求,引导社会多主体参与产业园区服务机制建设,由政府牵头,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社会团体协作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全广州市产业园管理服务机制。

  (四)推进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深化广深产业园战略合作。落实“双城建设”工作,深化广州、深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交流,加强园区建设、产业政策、标准制定、信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合作。鼓励园区间合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会展、人力资源博览会、学术研讨会、人才峰会、创新创业等大型活动,扩大产业园影响力。

  加强与兄弟城市产业园合作。借助广东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平台,推进与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园区交流研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促进园区协同发展。加强与国内兄弟城市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产业园运营服务能力

  优化产业园运营服务机制,持续提高产业园服务水平。加强产业园管理服务,统一规范运营服务标准,为机构入驻提供一站式申请服务,为入驻机构提供会议、培训、金融、法律、餐饮等配套服务,实现服务便捷化。

  八、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助力大湾区协同发展

  (一)加强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交流合作

  建立穗港澳交流合作机制。支持鼓励加强穗港澳人力资源市场对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组织穗港澳政策宣讲、举办人力资源专题研讨会、行业展会等行业交流活动,为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在社会的知名度。

  加快建立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交易平台。借助港澳商会在南沙设立代表处的契机,鼓励穗港澳专业机构充分运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强穗港澳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自贸区、自贸港区和商会协会建立服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发展,推动穗港澳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创新。

  (二)加快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探索建立国际化组织合作机制。依托现有中欧、中以、中新等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双向离岸孵化试点,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人才“双循环”,用好“世界500强企业家俱乐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百人会等各类国际化组织,联动相关职能部门,搭建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之间的对接桥梁。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业拓展市场。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品质,细化服务市场,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国际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打造高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能够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市场急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技术,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带动行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机构在产业园享受有关租金、物业管理、奖励等方面的入驻优惠政策。鼓励机构在本市实施业务经营结算,增强地区经济贡献度。鼓励对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在出入境、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购房买车等方面提供便利。

  (三)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国际交流服务水平

  打造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探索与海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资合作经营模式,打造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实体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化市场,逐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影响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来”,贯彻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落实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外资准入国民待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先进标准、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开拓境外服务市场,提升境外企业服务。进一步扩大海外人才输送、海外劳务外包服务,通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展会平台,广泛推介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助力机构服务出海。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广州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园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境外来穗机构和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国际人才创业、人才安居、人才项目投融资、人才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

  九、加强组织领导,引导规划推进实施

  围绕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的任务部署,加强组织引导、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市场有序运行、发展规划有效落实。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中。由市人社局牵头负责行业发展中的协调工作,统筹谋划行业发展规划,部署行业规划任务,各相关部门建立相关工作推进机制,结合广州行业发展实际情况,与企业形成合力,将规划执行好、落实好。

  (二)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实施机制,明确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的指标体系,分解落实主要目标和细分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各部门在落实工作中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健全评价体系。

  (三)落实政策支持

  完善激励措施,加强财政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园区建设、人才引进、重大项目申报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行业业态创新,打造更多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发挥新媒体渠道正向宣传引导作用,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通过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推荐、人力资源能力大赛等活动和创新创业、产学研、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扩大行业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