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广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
广州市统计局投资处
2006年是 “十一五”时期开局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模式转型,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步伐,注重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在重点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简称:投资)在上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度增长,投资结构亦在发展中不断优化。
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1.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纵观我市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投资增速呈“先扬后抑”走势,全年各月累计增速均呈现两位数增长,与全国投资增速趋势吻合。全市投资占广东省投资 (8116.89亿元) 的 20.9 %,投资总量仍居全省第一位,比深圳市多410.38亿元,总量与深圳的拉差比上年增加73.54亿元。
2006年2月累计,我市投资增速已达25.4%,3月累计达到全年增速峰值37.1%,4月,中央政府坚决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再次收紧土地和信贷双闸门,同时进行了严格的新开工项目清理,投资增速呈现逐步回落之势。至年底,全年完成投资1696.38亿元,比上年增加投资177.22亿元,同比增速为11.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12月累计增速为全年各月累计最低位,全年波动值达25.4个百分点(见图1)。
图1: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月累计增速走势图
增速(%)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施工面积6831.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 %;下降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项目和城镇及农村私人建房建设规模大幅减少。基本建设施工面积减少220.06万平方米,主要是2006年超10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有所减少,2005年有33个项目,而2006年只有26个项目;城镇及农村私人建房施工面积比上年减少72.79万平方米,反映了我市从严控制私人建房用地后,投资相应减少的趋势。全市投资项目竣工面积1513.6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1 %。下降主要原因是2006年竣工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有所减少,只有4个项目。而2005年竣工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有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241.72万平方米)、白云国际机场迁建工程(35万平方米)等13个项目。
2.投资结构渐趋合理,更新改造投资成增长亮点
2006年,我市更新改造投资一直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成为投资增长的新亮点。全年完成投资3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增幅同比提高29.9个百分点,亦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水平40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的13%上升至17.7%,实现了增速和比重双丰收。全年更新改造投资超亿元的项目主要有:炼油千万吨改扩建工程、通信网络建设、本田技改项目等40个,比上年增加6个;完成投资16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3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9%,比重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6.79亿元,比上年增长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2.8%,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各类投资比重见图2。
3.国有、民间、港澳台投资全面增长,港澳台增幅彰显
2006年,我市各类投资主体中,港澳台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完成投资2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增速高于全市增速2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16.8%,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国有单位完成投资6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7.6%;民间投资完成63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外商投资完成173.93亿元,比上年下降2.8%。港澳台投资增速比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分别高出28.7个、25.1个和39.1个百分点。港澳台完成投资超亿元的建设项目有18个,完成投资额达56.83亿元,比上年增长6 %,投资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信息传输和制造业等行业。
4.天河区成为全市投资大户
从投资区域分布情况看,有5个区的投资总量占全市10%以上,其中天河区更成为全市各区投资最大户,第二位为越秀区,第三位为南沙区(见下表)。从各区投资项目增速看,白云区投资增幅为全市各区之首,增速高达75%;白云区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13个,比上年增加5个。南沙区投资增幅居第二位,达31.8%,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43个,比上年增加18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占全市的24.3%,成为我市投资发展的重地。从化市投资增幅为23.5%,居第三位,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4个,比上年增加1个。
2006年全市各区、县级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情况表
(按项目所在地分)
区、县 | 完成投资额 (亿元) | 占全市比重(%) | 比上年增长(%) | 施工规模 (万平方米) | 比上年增长(%) |
全市 | 1696.38 | 100 | 11.7 | 6831.37 | -4.7 |
荔湾区 | 51.22 | 3.0 | 20.6 | 331.17 | -20.4 |
越秀区 | 221.72 | 13.1 | 3.5 | 364.34 | -33.8 |
海珠区 | 156.59 | 9.2 | -8.0 | 880.32 | -13.4 |
天河区 | 256.99 | 15.1 | 3.6 | 1355.54 | 12.6 |
白云区 | 182.66 | 10.8 | 75.0 | 518.32 | -1.3 |
黄埔区 | 58.13 | 3.4 | 5.5 | 117.62 | -21.6 |
番禺区 | 175.17 | 10.3 | -7.9 | 1029.22 | -22.0 |
花都区 | 93.39 | 5.5 | 13.2 | 701.35 | 13.5 |
南沙区 | 217.87 | 12.9 | 31.8 | 218.99 | 7.6 |
萝岗区 | 146.58 | 8.7 | 9.3 | 358.44 | 17.2 |
增城市 | 93.95 | 5.5 | 19.7 | 540.70 | 14.7 |
从化市 | 42.11 | 2.5 | 23.5 | 415.36 | 7.6 |
5.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工业投资优势明显
2006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产降三产升”的局面。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2亿元,比上年增长95.2%; 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3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三次产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0.1%、27.3%和72.6%(见图3),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下调1.5个百分点,而第三次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图3: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图
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全年工业完成投资4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增速比第二产业投资增速高16.9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投资总量的98.6%,比重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完成投资达1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占工业投资额的25.4%,成为工业投资的一个重要支柱,为汽车工业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汽车制造业中,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广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广州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投资项目所完成的投资额达64.63亿元,占汽车制造业的55.7%。
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投资前三位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87.07亿元,比上年增长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68.83亿元,比上年增长4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53.82亿元,比上年增长6.2%。以上行业完成投资占第三产业的82.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投资增速情况看,前三位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6倍)、住宿餐饮业(增长1.4倍)和批发和零售业(增长79.2%)。
6.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扩大,投资份额有所提高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应增加。2006年基础设施投资额为5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2.2%,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规模看,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有85个,占全市超亿元项目的48%,投资额达439.94亿元,比上年增加87.05亿元。主要项目有:地铁建设工程、广州科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从基础设施行业分布看,电力、交通运输和公共设施投资分别为66.3亿元、256.28亿元和139.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46.2%和6.0%,有力地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
7.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比重提高,拉动作用明显
2006年,我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74项,比上年同期(62项)增加了12项,本年计划投资323.06亿元,大部分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50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9.5%,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个百分点。在重点建设项目中: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8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1%;环境保护完成投资2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9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额的81.3%,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同时较好地保证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
8.房地产开发和更新改造投资资金到位比重提高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到位(不含上年结余资金)194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与完成投资额之比为1.15: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到位3.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倍;主要投放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行政监督检查机构行业。国内贷款到位51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主要投放于市政公共设施、城市绿化管理、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行业。利用外资到位150.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5%;主要投放于钢压延加工、航空旅客运输、火力发电等行业。自筹资金到位7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他资金到位54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占全市投资到位资金的比重分别为0.2%、26.4%、7.8%、37.8%和27.8%(上年为0.02 %、24.5%、6.8%、41.1 %和27.58 %)。
从到位资金的投放方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的到位资金比重有所提高,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86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到位资金的44.5%,比重比上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基本建设到位资金771.1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到位资金的比重39.6%,比重比上年下降7.8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到位资金301.0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到位资金的比重15.5 %,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二、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制约投资发展
征地拆迁、用地指标难落实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投资项目的发展,一些已批准建设的投资项目因土地未落实,建设工期受到影响。2006年,国土资源部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工业用地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协议出让将逐步消失,这一规定将影响投资项目的建设进程。
2.农村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2006年农村投资72.6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仅为4.3 %;施工面积为480.1万平方米,占全社会投资施工面积仅为7%;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3.施工项目后续能力不足
2006年全市施工项目2787个,其中竣工项目为868个,2006年结转到2007年的施工项目1919个,结转投资1769.23亿元,比上年减少228.89亿元。
4.投资增速相对靠后
2006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虽然位居全省第一,但在全国13个主要城市中,我市投资总量排位有所下降,投资总量从2000年的第3位下跌至第7位。2006年我市投资率为28%,为近十年最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19.4%,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最低位。
三、对投资运行的几点建议:
展望2007年,我市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的计划,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土地储备要超前
2007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实施新的审批方式,由省级政府实施对土地的审查和监管,城市建设用地由现行的城市一年多次申报,国务院多次审批,调整为以省(区、市)为单位一年一次性申报,国务院一次性审批。我市要以超前眼光为建设项目积蓄可开发土地,提前申请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为投资项目尽快上马提供基础条件。
2.调整投资结构
近年来,以国有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上升至50%左右,且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国有投资占59%强。
目前,我市非国有投资1092.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4%,其中,民间投资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主(占60%),而民间基本建设投资只占20.6%,民间更新改造投资仅占17.7%,由此可看出,目前民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规模仍偏小,其拉动作用不足。从投资长远发展看,拓宽非国有投资进入渠道,应打破所有制界限和投资项目垄断局面,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对非国有投资的产业引导,政府为国有与民间和港澳台外商投资搭造一个公平竞争平台,吸引非国有主体以参股或补偿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等项目,从而充分发挥非国有主体投资的作用。
3.农村投资要倾斜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投资,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投资项目实施,建立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通过投资建设,进一步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