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06年广州工业经济发展分析

  • 听全文
  • 2007-03-02
  •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 分享到
  • -

工业增量再超千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006年广州工业经济发展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工业企业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工业效益明显改善,工业生产在高平台上实现平稳快速增长,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一、2006年广州工业经济发展概述

    1.工业月度产出波浪攀升,增长速度保持平稳

    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102.82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新增工业总产值1250.98亿元,连续三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为拉动全市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21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对全市GDP贡献率为42.2%,拉动全市GDP增长6.2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72.48亿元,同比增长17.5%。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度完成工业总产值452.83亿元,为全年最低点,之后逐月攀升,到6月份首次突破600亿元关口,达606.30亿元。7月份当月工业总产值回落到590.31亿元,然后持续走高,到11月份已经突破700亿元关口,12月份达到725.11亿元,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月度总产值的最高点,全年走势呈波浪攀升态势(见图1)。


图1

    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呈平稳快速运行态势。1、2月份由于受上年对比基数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速出现较大波动(分别为15.4%和19.2%)。从3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各月累计增长速度一直平稳运行在17.1%-18.1%的区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定快速增长态势(见图2)。


图2

    2.工业重工化进程继续快速推进

    承接“十五”时期工业重工化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市工业重工化进程继续快速推进,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05.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0%;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97.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1.4个百分点。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2005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按工业总产值现行价计算)已达到42.4:57.6,2006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发展到38.2:61.8,重工业比重比上年上升4.2个百分点。工业重工化进程加快。

    3. 企业创新初见成效

    2006年,全市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工业所有制结构;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呈现出新产品产值比重日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的特征,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2006年,我市工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强劲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达480.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5.6%,增幅比总产值高28.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从一季度的5.5%上升到四季度的6.6%,比去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显著提高,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达到了   8.8%、9.6%、11.5%和13.4%,四季度比一季度提高了4.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的快速增长表明传统工业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与此同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87.57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增速高出3.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增速    4.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7.0 %,比2005年提高0.6个百分点。

    4.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006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制约工业效益提升的部分瓶颈因素不断缓解,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季攀高。一季度累计为181.9%、二季度累计上升到189.1%、三季度累计达193.8%,全年攀升到20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4.3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0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呈持续下降态势,亏损面从一季度的30.0%下降到全年的22.9%,下降7.1个百分点(见图3)。


图3

    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到827.55亿元,增长16.9%;其中利润总额488.17亿元,增长15.8%,彻底扭转上年利润负增长的局面。部分盈利大户利润大幅增长有力拉动全市工业利润快速上升。全市全年实现利润超2亿元的企业35户,合计实现利润总额370.79亿元,同比增长21.5%;其利润总额占全市规模以上盈利企业利润总额的67.2%。

    从分行业的数据来看,全市工业利润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实现利润大幅上升。以上五个行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均超过19亿元,分别达到134.66亿元、84.31亿元、31.10亿元、19.37亿元和19.26亿元,合计占全市总量的59.1%,同比分别增长28.5%、39.5%、35.3%、26.1%和41.9%。

    二、拉动广州工业增长的动力分析

    1.三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

    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总量看,三资企业依然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中占最大份额,三资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07.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3%,同比增长17.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0.9个百分点。

    从各经济类型企业的增速看,股份制企业增速位居第一,股份制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74.71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分别高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合作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7.7个、12.9个、13.9个、3.8个和11.8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汽车、石化、电力等重化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依然保持主导地位,生产呈现良好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56.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9.1%,同比增长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33.4%,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5.6个百分点。

    2. 民营工业增势良好,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

    近年来,我市加速发展民营工业,不断营造和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支持民营工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积极引导民营工业理性投资、健康发展,民营工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2006年,全市546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达251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46.0%;在白云电气、华南摩托车等大型民营企业的拉动下,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一直以快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水平迅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4.95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在各经济类型中仅次于股份制经济,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5.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已是我市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分行业的数据来看,民营工业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已遍及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的34个。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超50亿元的行业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1.94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5.47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6.41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71.12亿元)、金属制品业(64.95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0.99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3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34亿元)。以上八个行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00.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的65.8%。

    民营工业企业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民营工业企业全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32.23万人,同比增长3.4%,为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小型工业快速增长,骨干企业贡献突出

    2006年,全市小型工业企业发挥转型快、机制活的优势,生产、效益齐头并进,成为全市工业运行的重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8.01亿元,同比增长20.2%,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工业增幅2.7个和3.8个百分点;在全市4854户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中,898户企业的生产增速超过50%,459户企业的生产增速超过1倍;全市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3.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小型工业企业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增长的重要一极。

    小型工业企业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75.19亿元,同比增长46.4%,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工业增幅30.6个和34.8个百分点。小型工业企业呈现出生产和效益快速增长、利润增速高于生产增速的良好发展态势。

    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产值超20亿元的44户工业企业,1-12月累计完成产值3393.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7%,同比增长    22.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0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57.1%。产值大户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

    4.汽车制造业带动作用显著

    在广州丰田汽车公司产能迅速扩大、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快速增长带动下,汽车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完成的工业生产总量和速度均居三大支柱产业之首。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2.23亿元,占三大支柱产业总量的37.9%,分别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11.3个和2.4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2006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4.1%,增速分别高于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29.1个和22.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6.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值超10亿元的7户汽车制造业企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89.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的85.2%,汽车制造业的大企业规模带动作用突出。随着我市汽车制造业布局逐步完善,其支柱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在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拉动下,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迅猛增长。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3.30亿元,同比增长71.0%;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2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8.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产值的22.4%,拉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长37.6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全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存在问题

    1.部分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弱化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6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支柱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所减弱。三大支柱产业发展不均衡,汽车制造业一枝独秀,仍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独力拉起三大支柱产业的增长速度。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石油化工制造业增速放缓。石油化工制造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9.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低于三大支柱产业增速5.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1个百分点。由于部分大型电子企业生产订单转移、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速明显放慢。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6.7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5.0%,不仅低于三大支柱产业增速12.0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市工业增长速度12.5个百分点。

    2.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发展速度偏低

    近年来,部分国内主要城市加大招商引资和工业投资的力度,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和速度均超过我市。2006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72.48亿元,分别比上海、苏州、深圳、天津、北京少11043.75亿元、5271.39亿元、4400.95亿元、1255.22亿元和641.35亿元;无锡、佛山与我市的工业总量也相当接近,只比我市分别少147.86亿元和1035.73亿元。

    从增长速度来看, 2006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7.5%,分别低于天津(25.3%)7.8个百分点、 苏州(24.0%)6.5个百分点、 深圳(20.6%)3.1个百分点。无锡(22.8%)、佛山(27.4%)的增速也分别高于广州5.3个和9.9个百分点。

    3.亏损企业亏损额高位运行

    2006年,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3.65亿元,同比上升39.3%。部分生产大户大幅亏损是我市亏损企业亏损额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全年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19户,合计亏损32.90亿元,占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的51.7%。从分行业的数据看,主要集中在亏损额超3亿元以上的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5.0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69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45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53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3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3.04亿元),以上六个行业合计亏损40.15亿元,占全市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63.1%。

    4.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效益增长乏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14.47亿元,同比增长16.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下降是导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减少超亿元的36户企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97.71亿元,同比减少160.06亿元,拉低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速3.6个百分点。

    2006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2.97亿元,同比增长11.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全市60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82户的利润出现下降,其中利润减少超过5000万的企业有24户,合计实现利润24.57亿元,同比减少53.94亿元,拉低大中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14.5个百分点。

    四、2007年广州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对策建议

   步入2007年,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利因素多,预计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原有的一些困难和新出现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2007年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是:(1)我市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2006年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10万辆轿车、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12万辆轿车、广石化千万吨炼油扩建改造等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将成为推动工业生产持续增长重要动力之一。(2)国内外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有关权威机构预测,虽然2007年全球经济增幅有可能比2006年略低(约0.3个百分点),但仍属较快的增长速度(各主要机构预测为3.3%-4%)。据国家发改委综合司预测处、国家统计局综合司预测,2007年我国经济总体上将延续上年较快增长势头,保持较高的增幅。有利于我市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3)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逐步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出口、投资三大驱动力日益平衡。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7年我国将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都将有效地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4)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有所好转。全省电源增加,将增强对广州用电的支持力度。据有关部门预测,虽然广州在一季度电力设备检修高峰期和三季度用电高峰期仍存在一定缺口,但全年电力供应基本平衡。(5)国际通货膨胀预期减弱。国内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虽仍将继续上升,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升的幅度有可能低于上年,有利于企业控制生产成本。

    2007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是:(1)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经济回落的负面影响大。受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的影响,2007年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回落,主要依赖美国经济的东亚等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将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7年世界货物和服务增幅将比2006年下降1.3个百分点;随着“国家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在不同程度上将影响到我市工业品的对外出口。因此,2007年我市工业出口产品产值要维持高速度的增长,难度较大。(2)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产品出口压力增大。2006年,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广州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的增幅逐步回落。1-3月累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增幅为27.7%,1-6月、1-9月累计增幅分别为21.8%和18.4%;全年累计为15.2%,比1-3月的累计增幅回落了12.5个百分点。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人民币仍处于升值阶段,对工业出口产品生产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尤其是传统出口产品,如纺织、鞋帽、家电等影响较大。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随着各项调控出口措施逐步到位,尤其是商务部把减少顺差作为2007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2007年我国外贸增速将比上年明显回落。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工业出口产品生产的增长。(3)全国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进一步显现,国内消费品市场竞争的压力将继续加大,我市工业品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难度增加,将直接影响到工业品产销率的提高。受此影响,2007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将继续低位徘徊,与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的差距仍将存在。此外,还存在工业用地紧张等问题。因此,要促进工业的稳定较快发展,困难依然不少,现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以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工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动力和发展格局来看,工业依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保持我市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和经济发展领先的地位,就必须坚持实行“二产带动三产、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一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不断提高工业增长质量的同时,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促进广州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增强企业扩张能力,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虽然2007年新投产、扩产的工业大项目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仅靠这些大项目还不足以支撑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与“追兵”佛山、无锡等地拉开距离。因此,还必须从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扩张能力和增长质量。三是大力推进支柱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带动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继续做好汽车制造业推动工作的同时,想方设法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扭转三大支柱产业“一快一稳一慢”的局面。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四是加快民营工业的发展。要认真落实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民营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项目审批、用地等方面与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着力解决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促进民营工业继续快速发展。

    2.抓好工业大项目引进、推进工作,为工业生产增加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国内部分城市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成为我市工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分析这些城市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新建成工业大项目、扩产大项目推动力强,成为带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目前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潜力看,要推动工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就要继续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力争每年新投产、扩产工业大项目的生产能力达到或超过600亿元工业总产值。因此,一是要继续加大工业的投入,下大力气抓好工业生产的基础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更多的工业大项目落户广州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力度做好工业大项目的引进工作。以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吸引大项目落户广州。三是积极化解工业用地相对不足的矛盾。优化工业生产布局,以老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为契机,搬迁、改造或关闭污染重、能耗大、效益差的企业,腾出空间,发展都市型工业,发展污染小、产出高、效益好的工业企业。

    3.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全力拓宽国内外两大市场

    2007年我市工业要保持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势头,就必须设法化解产品出口、内销压力增大的矛盾,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拓展国内市场为重点,加快开拓新兴对外出口市场,大力拓宽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产品销路。一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赢利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的效应,扩大市场份额。下大力气扩大现有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培育新的名牌产品,带动名牌企业,名牌产业的发展,实施名牌扩张。三是稳步发展传统对外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在稳步发展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等传统对外出口市场的同时,针对东盟诸国经济发展加快、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加强等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对东盟的出口;此外,要继续扩大对俄罗斯、韩国、拉丁美洲的出口,以保障工业出口产品产值的持续增长。四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有效地扩大国内消费品市场打下基础。

    4.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切实保障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供应

    由于2007年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多、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煤、电、油及交通运输仍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要保障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发展,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工业生产任务,就必须想方设法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认真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机制,掌握工业经济的走向和发展势头,及时发现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协助企业寻找对策,帮助企业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保障工业生产用能的供应。我市工业用能大部分靠外地调进和进口,对外依赖度高。由于全球石油供应不稳定因素多,为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用油的供应,应提前做好成品油的储备工作。其次,在用电高峰期间,有关部门要科学地做好错峰用电的方案,并事先通知相关的生产企业,减少或避免因错峰用电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市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处)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