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广州市2003—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 听全文
  • 2007-01-23
  •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 分享到
  • -

辉煌成就  和谐发展  

――广州市2003―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2003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和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2003年以来,我市遵循工业化和产业发展规律,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坚持促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四年来,我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突破4000亿元和5000亿元,预计2006年将突破6000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4.4%(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154.23亿元),比2002年增长71.2%,年平均增长14.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7800美元。目前我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三位。

 

    结构调整不断推进。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3.22�U37.81�U58.97,预计2006年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2.4:40.0:57.6。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重化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预计2006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7%,比2002年增长1.0倍。预计轻、重工业比例由2002年的53.3:46.7变为2006年的38.2:61.8。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68.19亿元,同比增长17.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87.57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1%。物流、会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预计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3455亿元,比2002年增长64.5%。港口货物和机场旅客吞吐量由2002年的1.68亿吨和1601万人次增至2006年的3.28亿吨和2619.96万人次,分别增长95.2%和63.6%。美国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等15家跨国物流企业进驻,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物流业水平。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等会展品牌驰名海内外,广州成为中国三大会展中心之一。特别是每年两届的广交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100届。从101届开始,广交会将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将为广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62家外国(地区)金融机构在广州开设营业点或办事处,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增强。2006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2731.23亿元和7931.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均为14.8%,是2002年末的1.7倍和1.5倍。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06年增速快于全市经济增速3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2.8%。

    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近年来,广州重点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了三大汽车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广州JFE热镀锌板、广州丰田、广州本田二厂、南沙300万吨造船基地和华南最大的修船基地、东方电气、广州海瑞克盾构机、LG飞利浦平面液晶显示器、100万吨造纸、科威特1500万吨炼油等一大批对广州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巩固了产业基础。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国际生物岛和南沙资讯科技园加快引进培育高科技项目,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动漫网游产业基地相继挂牌,广州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三大需求并驾齐驱

    外经贸稳步发展。2006年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为637.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是2002年的2.3倍。出口总值为323.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对外贸易转型升级。2006年,广州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62.81亿美元和61.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4%和10.0%,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3%和19.0%,继续拉动我市出口增长和优化我市出口产品的结构。四年来我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5.53亿美元,年均增长22.6%。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在广州投资。近年来,大量外资注入金融、物流、会展、咨询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2006年共批准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212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落户。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也有较大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6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6.38亿元,同比增长11.7%,比2002年增长68.1%。基本建设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30.69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00.5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556.7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9倍、64.2%和30.6%。2003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转变,生产性投资比重有所提高。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15.3%上升到2006年的26.9%,上升11.6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不断增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2.77亿元,比2002年增长59.2%,年平均增长12.3%;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8441.76亿元,比2002年增长77.7%,年平均增长15.5%。汽车是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2006年,我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汽车类零售额为220.21亿元,同比增长32.4%,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8%。

    三、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迈进

    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427.0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营业税102.80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4.1%。在总计中,市本级财政收入为201.00亿元,同比增长16.1%;区级财政收入为203.63亿元,同比增长13.2%;县级市财政收入为22.45亿元,同比增长23.1%。2006年,我市上缴中央“四税”收入为545.19亿元,同比增长19.6%;上缴省“四税”收入为116.03亿元,同比增长18.3%。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0.16,比2002年提高35.67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85点;实现利润404.83亿元,是2002年的1.95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9.3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89.15点,比2002年提高90.47点;实现利润134.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3.2%。预计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5,比2002年提高40.5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预计为36221元,同比增长7.0%;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0.66元,同比增长8.5%,比2002年增长48.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788.27元,同比增长10.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服务性消费支出逐步扩大。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5545.95元,同比增长9.4%,占消费性支出总额的比重为35.9%。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我市城市居民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002年的0.3辆提高到2006年的10辆。

    企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14.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3%,比200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6.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85.7%,比2002年提高5.7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895.8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41.0%,比200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九五”时期以来,我市万元GDP能耗呈逐步降低的趋势。“九五”期间年均降低6.6%,“十五”期间年均降低3.0%。预计2006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左右,比2002年下降13.8%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生产总值电耗分别比2002年下降22.0%和11.0%左右。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企业技术创新,一手抓政府扶持推动,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的环境明显改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原创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高级别开发机构在建设中逐步发挥作用。广州科学城科技创新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基地、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和孵化器群正加快建设。广州本田正在着手研究成立研发中心,广州将在2010年之前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车。2005年,我市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达190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R&D)的经费支出达85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4.5%和8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9%和1.65%。我市积极探索一条有广州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受理专利申请11012件,比2002年增长75.1%;其中,发明专利2029件,比2002年增长1.1倍。全年专利授权5724件,比2002年增长56.6%。2005年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50.8%,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广州积极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由以往的单一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型、组团式转变,基本完成了城市空间布局与基础设施的战略性调整。每年保持对城市基础设施超过200亿元的高强度投入,大规模建设了一大批对广州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

    现代化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基本成形。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投入使用,目前,年旅客接待能力达250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达100万吨,共有41条国际航线,连通全球五大洲的35个城市。2010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客运量将上升到3800万至4000万人次,把通向亚洲40多个国家、地区的航线都开通,成为辐射国内、东南亚和中东,连接欧、美、澳及太平洋地区的综合性中枢机场。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居全国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广州港南沙港区加快建设,2004年一期工程4个5万吨级泊位已建成使用。二期工程6个5万吨级泊位预计在2007年9月建成投产。目前,又引进了国际航运和物流业巨头马士基参与南沙港区的建设,届时,10万吨巨轮可自由出入,广州港将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强港和华南地区现代物流最大的中心节点。广州新火车站已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亚洲最大规模的一流站场。广州近年加快建设环珠三角的高速公路网络,城市道路主骨架基本建成, 2005年,全市道路总长度达5076公里。广州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市有7条地铁线铺开建设,2006年底营运里程达到116公里,首次超过北京,紧追上海。到2010年,广州将拥有9条基本覆盖各区、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连、总里程达到255公里的地铁线路。

    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广州是国内三大通信枢纽、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入口之一,近几年,以建设“数字广州”和国际“信息港”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取得新发展,广州信息化综合指数位于国内前列,信息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2003年10月,广州市全面启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三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一期工程任务胜利完成,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613个采石场、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平方米。园林绿地的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初步构建起“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格局。我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1.5%。先后建成猎德二期、西�i一期、沥�蛞黄凇⒋筇股橙�期等四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新白云国际机场污水处理厂,展开了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三期、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和北部地区四大污水处理系统等一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2006年9月,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三期和日处理能力20万吨的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已通水试运行。中心城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9%。28条河涌完成了截污,56条(段)河涌进行了绿化景观整治。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2006年7月,我市成功组织了4600人横渡珠江,检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效果。我市被省评为珠江综合整治先进城市,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广州市颁布了全国第一部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地方法规,到2006年9月全市有6200辆公交车和15175辆出租车使用LPG(液化石油气)。我市注重城中村河涌截污、道路建设、供排水管网建设、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六乱”整治、村容村貌及绿化美化等整治,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较好。我市历时8年、斥资700亿元的创模取得成功,成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的成功创模城市。

    中心镇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以来,我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理念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在把全市65个镇撤并为35个镇的基础上,大力建设17个中心镇。四年共投入6.9亿元建设中心镇,中心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和人口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一批市级龙头企业总部和都市农业示范区在中心镇落户,中心镇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和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四年共投入11.91亿元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都实现了“五通”。 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600条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市通过采取把城里的就业培训服务工作一直向农村社区延伸、实施就业培训资助计划、进行就业服务激励和招农民工激励、改革户籍制度等四方面的措施,还有农民进城就业后的社会保障建设等工作,有效地加快了我市农民的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万人,扶助2125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校。在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0.1%,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步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阶段

    2003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2005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近年来,先后投入44亿元推动老城区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示范性高中建设,安排近50亿元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位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37.5%提高到2006年的82.6%。高考各项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全市24所示范性高中基本建成,大学城一、二期工程、市第二少年宫相继建成,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取得进展,全市已有75%的区和73%的镇成为省的“教育强区”和“教育强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5年,我市共有各类学校2007所,在校学生232.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55.43万人,比2002年增长85.4%。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738.58人,比2002年增长78.0%。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56万人,在学研究生4.06万人,毕业研究生0.90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89.7%、98.9%和1.9倍。

    雅俗共赏的艺术推陈出新,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广州举办的高级别艺术盛会接连不断,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羊城,举办了金狮奖、金花奖、新年双语晚会、“声响亚洲”文化节、全国木偶皮影比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管乐演奏大会、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之夜”专业艺术演出、“都市热浪”广场群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广州新图书馆奠基,广州歌剧院计划2007年12月份建成交付使用,辛亥革命纪念馆选定长洲岛,中共“三大”旧址建立纪念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落户大学城。2005年,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281场,其中出访演出281场,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观众405万人次。

    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了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至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17个,其中医院211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252个和15个。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6.42万人,比2002年增加0.95万人。全市有卫生机构床位4.79万张,比2002年增加0.75万张。每万人口医生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34.44人和52.44张,分别比2002年增长12.0%和15.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我市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2005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6项10人次、亚洲冠军3项3人次、全国冠军42项55人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116.19万人次。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17次,市区两级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785项次。2006年,成功举办了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元邦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第27届世界摔跤锦标赛、中国篮球对抗赛、亚运圣火传递等活动,改造了广州体育馆,使之成为国内超一流的比赛场馆,能满足NBA比赛要求。目前正在着手建设亚运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近年来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就业率接近100%,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连续四年保持在3%以下。广州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4.97万人、234.07万人、208.58万人、168.34万人和91.24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4.42万人、48.06万人、99.94万人、43.13万人和17.5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所有镇、村,2006年参合率达86.1%。2006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我市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到每人每月330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增加到每月624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到每月780元。我市筹集投入近15亿元,妥善解决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医保、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参加社保,以及“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问题。这一系列措施全方位地保障了广州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透过以上一系列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起点,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广州将积极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规律的新路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