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2006年广州市教育事业成就显著

  • 听全文
  • 2007-07-05
  • 来源:市统计局
  • 分享到
  • -

    2006年,广州市以创建教育强市为目标,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为加快广州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据统计,2006年,我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91.37亿元,比上年增加16.71亿元,增长22.4%,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6.3%,占全市GDP比重的1.5%。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我市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2.04亿元,补助农村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专项经费3556万元,促进了农村校园数字化的建设。

    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普通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分别为9054.88和4002.0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7.0%。其中,普通高校占地面积516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133.21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7.1%;成人高校占地面积488.76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41.7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5.2%;普通中学占地面积1486.04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55.87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5%;小学占地面积1468.27万平方米,小学校舍面积623.7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4.3%。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生活设施改造竣工面积4.78万平方米。

    广州大学城的建成,为广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州大学城的校舍面积538万平方米,占全市普通高校校舍总面积25.2%;规划学生规模15万人,占全市普通高校学生总数24.2%。

    (二)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

    2006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838所;在校学生总规模达26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11万人,增长7.6%;专任教师12.95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增长4.2%。

    1、普及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市老城区结合“用地特困学校”的改造,通过扩征、撤销、合并、转换等措施,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06年,全市有小学1112所,比上年减少171所。在校学生89.36万人,招生14.41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1%和1.3%;毕业生15.18万人,比上年增长9.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五年巩固率达到113.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有普通初中322所,比上年增加17所。在校学生39.27万人,招生14.16人,毕业生12.1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8%、8.4%和2.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25.3%,初中三年巩固率96.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9%。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

    以示范性普通高中优先发展带动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有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319所。在校学生54.47万人,招生20.78万人,毕业生13.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0%、12.3%和10.3%。其中,普通高中学校数134所。在校学生17.49万人,招生6.03万人,毕业生5.1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8%、1.0%和1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2.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2006年我市高考考生上线率达81.6%,获得900分、800分和700分以上的人数分别占全省的64.3%、24.6%和18.4%,连续15年名列全省前茅。

    3、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0所,比上年增加1所。其中本科院校22所,专科学校38所。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61.94万人,比上年增长11.7%;招生人数达到21.38万人,比上年增长7.6%,创历史新高,但增幅有所减缓;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12.29万人,比上年增长19.5%。校均规模首次超过万人达10324人。

    广州市合理调整成人高等学校的设置和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成人高校由上年的12所调整到2006年的11所。在校学生24.24万人,招生8.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0.9%;毕业生2.4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办学规格多种并存,增强和拓宽了社会成员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4、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得到不断增强。全市有研究生培养机构24个,其中高等学校16个,科研机构8个。在学研究生4.52万人,其中博士0.9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1.4%和1.9%;招收研究生1.71万人,比上年增长9.3%,其中博士0.27万人;毕业研究生1.18万人,其中博士0.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0.9%和32.5%。研究生培养能力的增强,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广州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2004学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开始新课程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学校德育和法制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学生的文明和道德水准有了明显提高。积极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建设”到“应用”的重点转移。该工程上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信息技术示范工程,全市中小学实现“校校通”比例超过90%,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分别达100%和84%。教育“创强”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2006年,全市有9个区被评为省教育强区,分别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和萝岗等九个区,所占比例达75%;有26个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占73%。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对14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增挂了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牌子,探讨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学分制不断完善,弹性学制、工学结合和学分互认等制度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加强与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专业、紧缺人才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建设,挖掘办学特色,成效显著。

    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扶持市属高校研究生学位点建设试点工作,广州大学成为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单位;市属高校硕士点达69个。在市属高校首批名牌专业、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的评选中,共评出15个名牌专业、14个示范专业、5个示范性建设专业和30门市级精品课程。市属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课题19项、高校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的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受到教育部的好评。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培养跨世纪的教师人才队伍,高教系统积极实施“千百十工程”,并实行滚动管理,取得较好成效。2006年,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3.82万人,比上年增长9.5%。其中,具有研究生毕业以上学历占51.4%,取得副高及以上职称占40.2%,分别比上年提高2.9个和1.1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普通高校有博士生导师364人,硕士生导师6317人,博士、硕士导师145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7.8%、20.3%和4.4%。

    基础教育系统的“百千万工程”进入第二轮实施阶段。2006年,全省普通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7.45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普通高中1.12万人,初中2.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7%和2.3%;小学4.09万人。各级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所提高,2006年,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7.8%和99.0%,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和0.3个百分点;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9.9%,与上年持平。

    (五)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创特色、出品牌。2006年,全市有各级民办学校334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42.4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16.7%。其中,民办小学158所,在校生22.52万人,分别占小学校数和在校生总数的14.2%和25.2%;民办中学137所,在校生6.96万人,分别占中学校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0.0%和12.3%;民办高校13所,在校生11.19万人,占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8.1%。民办教育已成为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初步理顺了高校后勤的各种关系,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多种实现形式在全市高校逐步推广。招生考试信息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效,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得到社会普遍肯定。

    完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29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增长19.5%。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落实和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一个撤销”、“二个上移”、“三个确保”,即撤消乡镇教办、将人事管理和学校管理权上移到县,财政保教师工资、学杂费保学校运作、教育费附加(税费改革后为转移支付资金)基本用于学校发展。完善助学机制,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在免收学费的基础上免收杂费,共投入2.04亿元,受惠学生达53.24万人。继续对“持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实行免书杂费,共投入1624万元,受惠学生3.05万人。市教育基金会共投入扶困助学专项资金298万元,为“持证”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共4.07万人解决了课本费。

    二、 存在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

    广州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目前全市有300多万人口在城镇流动。在广州市就读中小学的流动人口子女达39.01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26.7%。按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但由于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滞后,不少人未办理暂住证登记,难以纳入教育部门视野;此外,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法律责任不明确,在经费、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认定等各种问题上都缺乏相应政策和措施,致使这一庞大的义务教育人口游离在管理范围之外,受教育的机会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高校教师数量不足,高层次、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

    高校教师队伍总量不足,教师数量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学生与教师比例偏高。2006年,我市普通高校生师比从上年的15.9∶1上升到2006年的16.2∶1。按国家编委和教育部联合制定《高校编制规程(讨论稿)》中最低要求的生师比15∶1计算,我市普通高校应有教师4.13万人,尚缺教师0.31万人。由于师资紧缺,导致部分课程的班级规模快速扩张,节假日上课等现象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配置也存在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

    虽然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全市普通高校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较低,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51.4%,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15.3%。与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校应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学校应达到60%以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应达到30%以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 建议

    (一)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把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体系予以保障,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对于我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教育问题,由于这部分人难以再回到流出地就学,而且他们的父母也已成为城市建设一分子。因此,这一批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应该逐步由流入地承担。

    按照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常住地为主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

    (三)加强高校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核定教师编制,配足教育发展所需的师资力量。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按《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高校新入职教师需具备硕士或以上学位。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多元的、国际化的教师构成体系。大学的院系主任、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可大胆采用国内、外公开招聘和甄别制度,以广泛选拔人才。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