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就是要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其中,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与吸收劳动力的有关数据分析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解当前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广州市中小企业与劳动就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为有关部门指导、协调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小企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现状
广州市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成长。1993年以来,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尤其是2003年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来,我市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总体经济规模,还是对全市经济贡献上都有较快、较好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中小企业多数经济指标占六成以上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为80194个,其中中型企业8142个,小型企业72052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1%;中小企业实收资本为3427.90亿元,占63.94%;总资产为14093.37亿元,占69.82%;净资产为2537.97亿元,占72.55%;固定资产净值为1388.15亿元,占72.38%;营业收入为8494.77亿元,占68.21%;实现利润总额369.65亿元,占46.09%;缴纳各种税金262.60亿元,占53.64%。由此可见,在大多数经济指标中,中小企业所占份额已占全部企业的60%以上,是我市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2.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所有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广泛分布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中。从各行业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看,工业、批发业、零售业、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均超过10%,居前四位,分别有20349家、20001家、9413家、8922家,各占25.37%、24.91%、11.74%和11.13%。其他各行业中所占比重较高的还有房地产业7644家,占9.53%;建筑业2441家,占3.04%;住宿和餐饮业2427家,占3.02%;交通运输业2132家,占2.63%。从不同行业门类看,除极个别行业外,中小企业个数均占该行业企业数的99%以上,其中,租赁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的企业100%均是中小企业(详见附表1)。
从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可知,我市中小企业较为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在发展之初主要以从事简单的加工、服务行业为主,如制造业领域的服装缝纫、手工艺制作、食品加工,流通行业的零售业,运输行业的长短途运输以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等。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形成,中小企业涉及面开始拓宽,目前已介入到电子、精密仪器、机械化工、房地产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在我市国民经济的绝大多数行业中充当重要角色,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3.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私营企业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中,私营企业有51844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4.65%;集体企业8202家,占10.23%;其他有限责任公司4726家,占5.89%;股份合作企业4573家,占5.70%;国有企业3590家,占4.48%;此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2.43%和2.73%。从不同所有制企业内部结构看,集体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各有1家为大型企业外,其他均为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中除9家为大型企业外,其他均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中96.71%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国有独资企业中96.5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95.05%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中小企业分别占99.39%和98.78%。
4.从区域分布看,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周边地区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按新行政区划划分,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越秀、天河、海珠、荔湾等市中心区,分别占全市的29.47%、22.43%、11.87%和10.23%,四区已占全市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总数的74.00%。第二产业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白云、番禺、海珠、增城、花都等区(县级市),分别占19.47%、17.06%、13.05%、10.19%、9.23%,合计已占全市第二产业中小企业总数的69.00%(详见表1)。
表1 2004年各区、县级市中小企业数量及比重情况 单位:个、%
行政区 | 中小企业数 | 中小企业占全市比例 | ||||
其中:第二产业 | 其中:第三产业 | 其中:占第二产业比例 | 其中:占第三产业比例 | |||
总 计 | 80194 | 22516 | 57678 | 100 | 100 | 100 |
荔湾区 | 7299 | 1399 | 5900 | 9.10 | 6.21 | 10.23 |
越秀区 | 17744 | 748 | 16996 | 22.13 | 3.32 | 29.47 |
海珠区 | 9786 | 2938 | 6848 | 12.20 | 13.05 | 11.87 |
天河区 | 14878 | 1942 | 12936 | 18.55 | 8.62 | 22.43 |
白云区 | 10113 | 4384 | 5729 | 12.61 | 19.47 | 9.93 |
黄埔区 | 2532 | 930 | 1602 | 3.16 | 4.13 | 2.78 |
番禺区 | 6681 | 3841 | 2840 | 8.33 | 17.06 | 4.92 |
花都区 | 4623 | 2079 | 2544 | 5.76 | 9.23 | 4.41 |
南沙区 | 730 | 403 | 327 | 0.91 | 1.79 | 0.57 |
萝岗区 | 1523 | 903 | 620 | 1.90 | 4.01 | 1.07 |
增城市 | 3125 | 2295 | 830 | 3.90 | 10.19 | 1.44 |
从化市 | 1160 | 654 | 506 | 1.45 | 2.90 | 0.88 |
(二)中小企业劳动力就业状况
1.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就业人数为273.1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86.95%;其中中型企业就业人数为94.88万人,小型企业就业人数为178.29万人,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30.20%、56.75%;平均每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34人,其中,中型企业117人,小型企业25人。从不同行业看,平均每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有较大差异,吸纳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有:建筑业115人,工业77人,住宿业70人、餐饮业48人,交通运输业42人;吸纳人数较少的行业主要有仓储业23人,房地产业20人,其他服务业19人,租赁业16人,商务服务业15人,软件业14人,居民服务业11人,批发和零售业均为9人。
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就业人数比重来看,除了租赁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全部在中小企业就业外,还有一些行业,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超过九成,如房地产业,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99.37%;软件业占95.40%,商务服务业占93.06%,工业占91.27%(见附表2)。
2.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较低文化程度的人员就业
首先从较低文化程度的就业人数看,2004年末,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为145.39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为131.25万人,占90.27%;初级工及以下人数为290.63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为255.92万人,占88.06%;初级以下技术职称人数为278.88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为243.78万人,占87.41%。可见,中小企业吸纳大量较低文化程度的人员就业(详见表2)。
表2 2004年我市企业就业人数按学历等分组情况 单位:人
就业人数 | ||||
大型企业 | 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
总计 | 314.20 | 41.03 | 94.88 | 178.29 |
按学历分: | ||||
本科及以上 | 21.28 | 3.63 | 5.73 | 11.92 |
专科 | 38.22 | 5.68 | 10.01 | 22.53 |
高中及中专 | 109.31 | 17.58 | 32.86 | 58.87 |
初中及以下 | 145.39 | 14.14 | 46.28 | 84.97 |
按技术职称分: | ||||
中级及以上 | 14.54 | 2.21 | 3.98 | 8.35 |
初级 | 20.78 | 3.72 | 6.14 | 10.92 |
初级以下 | 278.88 | 35.1 | 84.76 | 159.02 |
按技术等级分 | ||||
高级工及以上 | 9.83 | 2.69 | 2.8 | 4.34 |
中级工 | 13.74 | 3.63 | 4.19 | 5.92 |
初级工及以下 | 290.63 | 34.71 | 87.89 | 168.03 |
再从不同文化程度人员比重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分别占48.77%和47.66%,而大型企业是34.46%,比重明显大于大型企业;从不同技术职称人员比重分析,中、小型企业的初级职称以下人员比重分别占89.33%和89.18%,分别比大型企业高出3.78和3.63个百分点;从不同技术等级人员比重分析也有类似结果,中、小型企业的初级工及以下人员比重分别占92.64%和94.24%,分别比大型企业高出8.03和9.63个百分点(详见表3)。
表3 2004年我市企业就业人数按学历等分组比重情况 单位:%
总体平均 | 大型企业 | 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
总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按学历分: |
|
|
|
|
本科及以上 | 6.77 | 8.83 | 6.04 | 6.68 |
专科 | 12.17 | 13.85 | 10.55 | 12.64 |
高中及中专 | 34.79 | 42.86 | 34.64 | 33.02 |
初中及以下 | 46.27 | 34.46 | 48.77 | 47.66 |
按技术职称分: |
|
|
|
|
中级及以上 | 4.63 | 5.39 | 4.20 | 4.69 |
初级 | 6.61 | 9.06 | 6.47 | 6.13 |
初级以下 | 88.76 | 85.55 | 89.33 | 89.18 |
按技术等级分 |
|
|
|
|
高级工及以上 | 3.12 | 6.55 | 2.95 | 2.44 |
中级工 | 4.37 | 8.84 | 4.41 | 3.32 |
初级工及以下 | 92.51 | 84.61 | 92.64 | 94.24 |
发展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因,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经济快速发展不会自动实现就业的最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世界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但由于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就业问题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得到解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必须高度关注并寻找新的途径和办法,切实解决就业问题。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中的独特作用
当今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户数约占企业总数的 99.3%,中小企业增加值约占GDP比重的55.6%,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特别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我国的中小企业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作用。目前,约75%的已就业岗位和90%左右的新增就业机会都来自中小企业。全国工业部门1.5亿劳动力中有1.1亿以上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还安置了2至3亿农业劳动力;全国找到工作的600万下岗职工中有353万人在中小企业就业(2)。可见,中小企业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新增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和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经验
有关资料表明,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欧盟15国的1800万家企业中, 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99.8%,德国共有中小企业278万多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被誉为“就业天堂”的瑞士,雇员在50 人以下的企业占瑞士企业总数的97%以上,而员工超过25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1%;西班牙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西班牙经济活动中不可替代的生力军;意大利制造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87%,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屈一指。意大利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皮革、服装、玻璃、家具、卫生陶瓷、大理石、鞋类等,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生产的。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就业岗位的增加,大多数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一般都占总就业人数的65%-80% 左右。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雇佣了全国工业总劳动力的74%;欧盟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6%;法国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职工总数的50%;美国有三分之二的新就业机会来自中小企业;中国台湾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近80%。上述数据说明,即使是世界发达国家(地区),都把大力扶持与发展中小企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从每单位投入能够吸收的就业人数分析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86.94%,而中小企业的总资产、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分别占69.82%、63.94%、72.38%,均低于就业人数比重。从每亿元实收资本能够吸收的就业人员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212人、734人、835人;从每亿元固定资产净值能够吸收的就业人数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774人、1247人、2841人;从每亿元总资产能够吸收的就业人数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67人、160人、218人;从每亿元净资产能够吸收的就业人数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是427人、709人、1485人。上述数据表明,每单位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净资产,中型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分别是大型企业的3.46倍、1.6倍、2.39倍、1.67倍;小型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分别是大型企业的3.94倍、3.68倍、3.25倍、3.48倍。在不同行业,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以工业为例,每亿元总资产,大、中、小型企业吸收的就业人员分别为126人、301人、629人,中、小型企业分别是大型企业的2.40倍、4.99倍。这就说明,用同样的投入,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容量确实比大型企业大得多。
从不同行业看,每单位投入吸收的劳动力有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按行业中类分,相同的投入能够吸收较多的就业人数的行业是,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工艺品制造、居民服务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餐饮业等行业(详见附表3)。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目前我国终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仍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因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适当发展和保留相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可以用同样的投入吸收较多的就业人员,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从产出每单位劳动成果需要的劳动力分析
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中小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的68.21%,比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比重低18.73个百分点;从每亿元营业收入需要的劳动力来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为100人、303人、329人。以零售业为例,每亿元营业收入,大、中、小型企业分别需要劳动力为23人、152人、205人,中、小型企业分别是大型企业的6.61倍、8.91倍。在其他行业也是类似情况,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生产每亿元总产值所需劳动力分别是大型企业的2.1倍、3.2倍,生产每亿元增加值分别是大型企业的2.3倍、3.7倍。
从不同行业门类看,大、中、小型企业创造每亿元营业收入需要的劳动力有较大差异,差异较大的行业分别是:商务服务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13.45倍;房地产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10.30倍;工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5.27倍;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4.47倍; 批发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3.48倍;仓储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2.75倍;软件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2.65倍。
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中,我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而资本相对缺乏、技术相对落后,从生产同样的物质财富,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投入相对较少的资本角度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五)从解决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角度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的步伐,在这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我市也不例外,5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据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广东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另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4)。从上述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这样素质的人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时,大多数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就业。
从我市劳动就业人员情况分析,中小企业吸纳较多的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如吸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比例高达90.27%,吸纳初级工及以下人数比例占88.06%,吸纳初级以下技术职称人数比例占87.41%。可见,发展中小企业对接纳和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六)从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还存在为数不小的失业人员,我市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也维持在7至1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大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偏低,难以从事知识、技能型工作。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05年第二季度期末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人员比重占15.6%,高中、中专及技校人员占46.6%,初中及以下人员占37.8%,可见,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从我市劳动就业人员情况分析可知,无论是从文化程度,还是技术等级,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就业人员比例与我市失业人员的比例是比较吻合的。因此,从促进再就业,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角度考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七)从社会分工更专业化的角度来分析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体现和必然结果,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逐步深化,企业规模将缩小,在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较完善的国家都能找到证据,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6000多家中小企业为之提供零部件;在日本,仅丰田公司一家就有4000家中小企业为其生产零部件。瑞士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久负盛名的产品都是中小企业生产的,长期以来,瑞士中小企业依靠传统的技术优势,以深加工为主,生产高度专业化,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为瑞士工业现代化和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瑞士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支撑点”。
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中国机床行业,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更有效率;又如广州的汽车产业,随着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巨头落户广州,一大批中小汽车配件企业随即产生。可见,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其实是如何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加深企业间的分工问题,把握了这个方向,为如何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应有某种有机结合,而不仅仅是大企业做某些行业、小企业做某些行业的问题。实际上,中小企业介入大企业的改革,并成为大企业工艺流程的一部分,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
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我国的中小企业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大企业的协作与合作将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能更好地拓展国内与国际市场,广州致力发展的三大支柱工业,都是产业链较长、幅射能力较强的行业,发展一批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加工配套产品,必将很有市场竞争力。 从产业结构的布局来看,专业化分工越细,产业聚集度越高,地区经济越有活力,容易形成中小企业群。中小企业群发展能够形成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形成整体竞争力。
(八)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就业容量分析
首先从现有经济结构对劳动力吸收能力来看,利用广州市1950年―2003年的就业人数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统计资料,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获得现有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以ln (J)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就业人数,ln(G)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地区生产总值, T代表时间序数,用以反映改革开放进程(T=年份-1949);D用以反映体制改革前后的虚拟变量(年份小于1981年时,D=0,当年份大于等于1981年时,D=1),可以建立如下模型(5)。
ln(J)=4.4484+0.1095×ln(G)+0.0236×T+0.3247×D-0.0851×In(g)×D
(51.10) (2.32) (6.90) (2.44) (2.60)
adj_R2=0.9969 F=3398.229 DW=1.9981
根据广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2%左右(可比价),考虑到模型应用的方便,采用现行价,则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5%,以此为据将有关数值代入模型,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广州市平均每年约新增15万就业岗位。
再从劳动力供给状况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一五”规划期间,广州平均每年需解决20万人就业。将劳动力供给状况和新增就业岗位相比较,我们知道在现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条件下,新增劳动岗位并不能满足需要就业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因此,有必要发展一批就业容量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需要。
三、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能耗高、融资渠道不畅、体制环境不顺、家族化问题严重以及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以外,本文通过与其他地区比较,以工业为例,分析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总量不足,发展缓慢,吸收就业量较低
为便于分析,本文选取苏州、无锡、宁波和杭州等四个经济规模与广州相对接近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工业企业为例,分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含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下企业和个体工业户)两个方面剖析我市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不足。
1.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落后于三市
从广州与苏州、无锡、宁波等三个市2000年―2004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比较的情况看,广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在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和吸收劳动力方面均落后于苏州等城市,尤其与苏州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企业数量看,我市发展缓慢,总量偏小。到2004年末,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为4.1万户,略多于无锡(3.99万户),但比苏州(7.75万户)、宁波(8.58万户)分别少了47.10%、52.21%。
(2)从企业产值看,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产值排最后。据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仅为606.60亿元, 仅比2000年增加174.69亿元。与此相比,苏州(2252.59亿元)、宁波(1492.79亿元)、无锡(1114.60亿元)三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均高于1000亿元以上,远远抛离广州。其中发展最快的苏州,比2000年增加1028.35亿元,是广州增加额的5.89倍,年均增长达16.47%,比广州年均增幅高7.61个百分点。
(3)从企业就业人数看,苏州、宁波和无锡等三个城市的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而我市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宁波市,规模以下工业的就业人数以年均17.80%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末首次超过100万人,达到108万人;2003年末近126万人,2004年末达到135.4万人。相比之下,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年均下降11.43%,2000年至2004年的就业人数分别为53.14万、54.1万、47.84万、41.98万和32.70万人,可见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将四城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数量、产值和就业人数三者结合来看,企业数量越少、产值越低,与之相对应的必然是吸纳就业人数的不足。因此,除非企业数量能够快速增长,否则企业吸收的就业量就会下降。这应该使我们看到,我市中小企业不但要在数量上扩张,增长速度也要跟上,这样才能保证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
2.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领先地位让位
从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来看,在苏州、杭州、宁波和无锡等城市中,广州原本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末,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为4261家,就业人数为83.85万人;苏州为3055家,就业人数为76.82万人;而无锡、宁波和杭州还不足3000家,就业人数在50万人左右,广州在五城市中居于首位。
到2003年末,广州的企业数上升至4670家,仅比2000年增加了409家,苏州、杭州和宁波企业数量大幅上升,分别达到4497家、4665家和4649家,与广州已基本持平。到2004年末,宁波和杭州的企业数量已超过广州。到2003年末,广州的就业人数达到111.05万人,苏州为104.05万人,宁波为80.85万人;到2004年末,苏州已达127.79万,已超过广州(122.71万人)。至此,广州“领头羊”的地位不再。
我市的领先地位让位的主要原因是发展速度缓慢,从2000年至2004年的企业户数和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看,广州是五城市中最低的,企业户数的年均增速仅为5.51%,就业人数年均增速仅为9.99%。而其它城市的年均增幅则大大高于广州(见附表4)。但对比四城市企业平均就业人数,广州、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分别为238人、231人、172人、161人和174人,可见,广州企业平均吸纳的就业人数是最多的。如果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能超过或者与其它城市持平,那么广州就会比其它城市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问题。
(二)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活力有待增强
活力型企业是指在行业内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好、增值力强的企业。分析活力型企业的意义在于,能够大致判断出经济运行的质量状况。如果活力企业众多,经济运行的质量就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我们可以说它是活力型企业: 一是企业的行业活力系数(6)大于1。活力系数越大,企业越有活力;二是企业销售利润率大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和分析2004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活力型中小企业主要指标(详见表4),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表4 2004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活力型中小企业主要指标
活力型企业 | 非活力型企业 | |||
指标值 | 比重(%) | 指标值 | 比重(%) | |
企业数(个) | 764 | 17.69 | 3553 | 82.31 |
从业人员(人) | 233689 | 20.85 | 887122 | 79.15 |
总资产(亿元) | 1072 | 35.42 | 1955 | 64.58 |
销售收入(亿元) | 1155 | 34.82 | 2162 | 65.18 |
利润总额(亿元) | 169 | 78.34 | 47 | 21.66 |
所有者权益(亿元) | 582 | 41.84 | 808 | 58.16 |
注:以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为例,根据2003年年鉴数和2004年快报数为基础进行分析,通过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去除缺乏可比性数据的企业,实际取得可评估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4317家。
1.非活力型中小工业企业比重过高,凸现活力不足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4317家中小企业中,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活力型企业数量不多,仅有764家,只占企业总数的17.69%,但非活力型企业却达3553家,比重高达82.31%。按照本文确定活力型企业所用的方法和理论要求,活力型企业应占50%以上,才能从整体上判断为企业具有活力。从我市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总体情况看,活力型企业比重偏小,非活力型企业比重过高,说明整体表现为活力不足。我市中小企业活力不够的原因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活力型企业的活力水平不高,多数在较低活力层次上。在活力型企业中,活力系数在1.5以内的企业占70.81%,在1.5至2之间的占17.15%,在2以上的仅占12.04%;二是活力型企业主要集中在较大规模企业中,在活力型企业中,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97.77%,而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仅占2.23%(详见表5)。总体来说,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都较弱,活力普遍不强。而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管理更加规范,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得企业的活力也较强。
表5 按销售收入分组的活力型中小企业分布情况
销售收入规模 | 活力型中小企业数 (个) | 活力型企业比重(%) |
1000万元以下 | 1 | 0.13 |
1000―3000万元 | 8 | 1.05 |
3000―5000万元 | 8 | 1.05 |
5000―7000万元 | 16 | 2.09 |
7000―10000万元 | 36 | 4.71 |
1亿元以上 | 695 | 90.97 |
2.非活力型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低,缺乏生存和竞争能力
我们在分析活力型中小工业企业过程中发现,如果只按第一个条件考察,活力系数在1以上的有1887家,占43.71%,但加上第二个条件(销售利润率大于行业平均水平),比重就下降到17.69%,说明多数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如果从销售利润率考察,活力型企业和非活力型中小企业的差距相当大。活力型中小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9.96%,非活力型中小企业为-0.41%,两者相差10.37个百分点。由于非活力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太低,导致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43%。分行业看,两者差距最大的前十位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8.19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26.2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42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19.33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7.6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16.99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78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14.02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12.9个百分点),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81个百分点)等(详见附表5)。
从附表5可以看出,在非活力型企业中,有6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为负数,说明这些企业能否生存都成问题;有27个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数,说明这些企业缺乏行业竞争力。
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缓解和解决我市劳动就业问题,其主要途径和突破口在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如何发展中小企业,确定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保持清醒认识,坚持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一手抓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低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商品和劳动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就业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州虽然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差距。因此,对如何发展中小企业应保持清醒认识,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两手抓,一手全力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以提升广州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一手抓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承担解决劳动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确保广州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通过充分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分配,来保持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制定《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纲要》,明确重点发展什么行业,支持鼓励发展什么行业,抑制发展什么行业,以引导和调动外资及民间资本和企业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又有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
(二)明确发展定位,确立发展目标,确保中小企业保持合理适度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应为:一是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二是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要做到这两点,必须确保中小企业保持合理、适度的发展速度。据测算,每年新增6000个以上个中小企业,就可创造2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可见,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为:一是企业户数保持在年均增长8%―10%以上,二是GDP年均增长10%-12%。
从具体来说,要确保我市中小企业的合理适度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GDP增长速度达到年均增长12%左右。在第三产业中,一方面要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物流、会展、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以提升我市的国际大都市形象;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就业弹性系数(7)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业(就业弹性系数(8)为 0.59,下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0.48)、金融、保险业(0.39)、社会服务业(0.26)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12)等,以解决充分就业问题。二是要将规模以下工业的增长速度从近年年均增长5%-8%提升到“十一五”期间的8%-10%的水平。
(三)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写进我国宪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已于2003年正式实施,因此从法制基础的层面上,已消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目前苏州、杭州、无锡等地成立了致力于为全市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提供系统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我市除了成立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外,也应尽快成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结合中小企业需求和服务机构发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要重视并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保障部门重点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城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残疾人和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应实行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时利用分布广泛的职业介绍机构对各类小企业进行免费的招工服务、法律服务和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以及费用低廉的保管职工档案、代缴社会保险等劳动事务代理服务,以减轻小企业的负担,保障其从业人员的权益。
(四)积极引导扶持,推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牵线搭桥;组织贸易洽谈会、交流展示会等,为中小企业创造展示形象、开拓市场和学习经验的机会。
二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依据法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规定和关于“国家鼓励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的规定,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动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层次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
三要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灵魂,要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自立开发、购买技术等方式不断创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合作联盟
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抗风险能力、研究开发投入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协议方式,结成合作联合体,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以此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如通过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在某个大的产业链条中共同寻求发展机会,避免不正当竞争;又如建立地域集群联盟,通过地域集中可以成百倍地扩大中小企业专业能力,通过地域集中弥补中小企业规模的劣势。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对这种战略的最好注解,也为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我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应在引导和组织中小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六年六月六日
附表1 2004年我市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个、%
企业数 | 中小企业数 | 中小企业所占比重 | 占全部中小企业比重 | |
总计 | 80350 | 80194 | 99.81 | 100.00 |
工业 | 20386 | 20349 | 99.82 | 25.37 |
建筑业 | 2449 | 2441 | 99.67 | 3.04 |
交通运输业 | 2179 | 2167 | 99.45 | 2.70 |
仓储业 | 243 | 242 | 99.59 | 0.30 |
邮政业 | 35 | 34 | 97.14 | 0.04 |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268 | 263 | 98.13 | 0.33 |
计算机服务业 | 1245 | 1244 | 99.92 | 1.55 |
软件业 | 1262 | 1261 | 99.92 | 1.57 |
批发业 | 20038 | 20001 | 98.70 | 24.94 |
零售业 | 9433 | 9413 | 99.79 | 11.74 |
住宿业 | 689 | 685 | 99.42 | 0.85 |
餐饮业 | 1744 | 1742 | 99.89 | 2.17 |
房地产业 | 7650 | 7644 | 99.92 | 9.53 |
租赁业 | 168 | 168 | 100.00 | 0.21 |
商务服务业 | 8943 | 8922 | 99.77 | 11.13 |
环境管理业 | 312 | 312 | 100.00 | 0.39 |
公共设施管理业 | 282 | 282 | 100.00 | 0.35 |
居民服务业 | 1588 | 1588 | 100.00 | 1.98 |
其他服务业 | 1436 | 1436 | 100.00 | 1.79 |
附表 2 2004年我市企业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人、%
企业就业人数 | 中小企业所占比重 | 中小企业平均吸纳就业人员 | ||
其中:中小企业 | ||||
总计 | 3141928 | 2731703 | 86.94 | 34 |
工业 | 1715457 | 1565619 | 91.27 | 77 |
建筑业 | 328802 | 279591 | 85.03 | 115 |
交通运输业 | 199216 | 92093 | 46.23 | 42 |
仓储业 | 6695 | 5482 | 81.88 | 23 |
邮政业 | 12402 | 5130 | 41.36 | 151 |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31211 | 9013 | 28.88 | 34 |
计算机服务业 | 16498 | 14105 | 85.50 | 11 |
软件业 | 18750 | 17888 | 95.40 | 14 |
批发业 | 191964 | 174469 | 90.89 | 9 |
零售业 | 100690 | 81753 | 81.19 | 9 |
住宿业 | 54594 | 47792 | 87.54 | 70 |
餐饮业 | 99915 | 83675 | 83.75 | 48 |
房地产业 | 150325 | 149380 | 99.37 | 20 |
租赁业 | 2616 | 2616 | 100.00 | 16 |
商务服务业 | 139692 | 129996 | 93.06 | 15 |
环境管理业 | 16086 | 16086 | 100.00 | 52 |
公共设施管理业 | 12708 | 12708 | 100.00 | 45 |
居民服务业 | 17634 | 17634 | 100.00 | 11 |
其他服务业 | 26673 | 26673 | 100.00 | 19 |
附表3 不同行业吸纳就业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亿元
人数/资产 | 人数/实收资本 | 人数/净值 | 人数/所有者权益 |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2232 | 7803 | 21225 | 6976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950 | 7331 | 39025 | 5510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786 | 5526 | 16362 | 4133 |
建筑业 | 1726 | 5298 | 25062 | 4357 |
居民服务业 | 1458 | 2820 | 4730 | ---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391 | 3623 | 51013 | 2709 |
餐饮业 | 1145 | 3432 | 37575 | 3874 |
家具制造业 | 1021 | 4348 | 9751 | 4155 |
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 927 | 1733 | 2877 | --- |
环境管理业 | 917 | 2163 | 1300 | --- |
水利管理业 | 902 | 1232 | 2642 | ---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902 | 2533 | --- | --- |
文化艺术业 | 798 | 1671 | 1119 | --- |
其他服务业 | 781 | 2100 | 2973 | --- |
体育 | 766 | 2423 | 1096 | ---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693 | 4236 | 3258 | 2404 |
纺织业 | 663 | 1802 | 11323 | 148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658 | 2316 | 18682 | 2054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641 | 2144 | 4700 | 1698 |
金属制品业 | 598 | 2075 | 6731 | 1745 |
橡胶制品业 | 572 | 1325 | 14147 | 1125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48 | 2236 | 6640 | 1662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 | 518 | 3130 | 10541 | 1467 |
研究与试验发展 | 483 | 1159 | 1892 |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55 | 2039 | 12486 | 1414 |
其他建筑业 | 443 | 5163 | --- | 1656 |
塑料制品业 | 407 | 1183 | 10007 | 1017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406 | 1711 | 33392 | 1059 |
建筑装饰业 | 392 | 2877 | --- | 207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76 | 1156 | 9465 | 829 |
住宿业 | 360 | 857 | 2206 | 1082 |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 353 | 39792 | --- | 1395 |
地质勘查业 | 346 | 1267 | 1073 | --- |
计算机服务业 | 345 | 618 | 1457 | ---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23 | 904 | 9308 | 642 |
娱乐业 | 309 | 581 | 419 | ---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308 | 2394 | 8250 | 1755 |
零售业 | 299 | 1062 | 6931 | 1911 |
软件业 | 296 | 566 | 1591 | --- |
食品制造业 | 280 | 822 | 12307 | 690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75 | 1073 | 8552 | 628 |
医药制造业 | 257 | 1028 | 7441 | 628 |
城市公共交通业 | 256 | 505 | 268 | ---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255 | 759 | 1323 | --- |
建筑安装业 | 241 | 3608 | --- | 109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07 | 410 | 1144 | 524 |
邮政业 | 203 | 582 | 24092 | 246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03 | 733 | 8426 | 588 |
附表4 2000-2004年五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要指标情况 单位:个、万人、亿元、%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年均增长 | |
一、企业户数 | ||||||
广州 | 4261.00 | 4318.00 | 4381.00 | 4670.00 | 5281.00 | 5.51 |
苏州 | 3055.00 | 3673.00 | 4050.00 | 4497.00 | 4988.00 | 13.04 |
宁波 | 2766.00 | 4396.00 | 4026.00 | 4649.00 | 8247.00 | 31.40 |
无锡 | 2778.00 | 3007.00 | 3226.00 | 3881.00 | 4502.00 | 12.83 |
杭州 | 2615.00 | 3480.00 | 3923.00 | 4665.00 | 5599.00 | 20.96 |
二、企业就业人数 | ||||||
广州 | 83.85 | 85.75 | 89.93 | 111.05 | 122.71 | 9.99 |
苏州 | 76.80 | 82.35 | 90.92 | 104.05 | 127.79 | 13.58 |
宁波 | 49.13 | 57.69 | 68.16 | 80.85 | 121.95 | 25.52 |
无锡 | 50.44 | 50.97 | 54.36 | 66.59 | 75.99 | 10.79 |
杭州 | 50.77 | 59.78 | 64.37 | 75.12 | 82.28 | 12.83 |
三、工业总产值 | ||||||
广州 | 1346.60 | 1401.35 | 1702.04 | 2910.17 | 3461.35 | 26.62 |
苏州 | 2006.03 | 2071.21 | 2611.97 | 3289.50 | 5126.34 | 26.44 |
宁波 | 949.66 | 1137.97 | 1487.47 | 1982.32 | 3147.70 | 34.93 |
无锡 | 1093.79 | 1215.36 | 1434.34 | 2283.64 | 3286.52 | 31.66 |
杭州 | 1048.31 | 1405.13 | 1770.76 | 2576.48 | 3275.65 | 32.95 |
附表5 活力型和非活力型中小工业企业分行业销售利润率情况
行 业 名 称 | 行业销售利 润 率(%) | 活力型企业销售利润率(%) | 非活力型企业销售利润率(%) | 活力型与非活力型企业利润率之差(百分点)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5.65 | 30.45 | 2.26 | 28.19 |
食品制造业 | 9.62 | 27.57 | 1.32 | 26.25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0.78 | 23 | 1.58 | 21.42 |
饮料制造业 | 9.58 | 22.47 | 3.14 | 19.3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0.78 | 20.76 | 3.12 | 17.64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17 | 18.38 | 1.39 | 16.99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6.97 | 18.66 | 1.88 | 16.78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 4.93 | 16.06 | 2.04 | 14.02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2.81 | 4.07 | -8.83 | 12.9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79 | 16.65 | 3.84 | 12.81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4.36 | 11.72 | -0.31 | 12.03 |
医药制造业 | 10.54 | 16.52 | 5.25 | 11.27 |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 1.1 | 7.42 | -2.93 | 10.35 |
纺织业 | 3.15 | 10.7 | 0.58 | 10.12 |
塑料制品业 | 3.11 | 9.59 | 0 | 9.59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93 | 9.59 | 1.01 | 8.58 |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 1.72 | 5.49 | -2.31 | 7.8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3.64 | 6.03 | -1.4 | 7.43 |
金属制品业 | 4.16 | 9.1 | 2.1 | 7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3.09 | 8.01 | 1.02 | 6.99 |
橡胶制品业 | 4.81 | 8.61 | 1.7 | 6.9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5.5 | 9.63 | 2.74 | 6.89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3.36 | 7.85 | 1.08 | 6.77 |
家具制造业 | 3.68 | 8.19 | 1.89 | 6.3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3.15 | 7.87 | 2.39 | 5.48 |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 1.6 | 5.02 | -0.32 | 5.34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09 | 6.46 | 1.29 | 5.17 |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 2.01 | 4.9 | 0.88 | 4.02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02 | 4.21 | 1.08 | 3.13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3.32 | 4.69 | 1.74 | 2.95 |
食品加工业 | 0.86 | 2.38 | 0.05 | 2.33 |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 2.8 | 3.69 | 1.95 | 1.74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0.85 | 0.87 | 0.83 | 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