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听全文
  • 2006-04-05
  •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 分享到
  • -
2006年3月16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11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3.0%。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继续向“二、三”产业并重、“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5.5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081.2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908.96亿元,增长12.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46∶40.68∶56.8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46.6%和52.6%。
 
    财政收支: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支的增加。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02亿元,增长14.8%。其中,国税收入901.50亿元,增长16.1%;地税收入404.35亿元,增长13.9%。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71.26亿元,增长15.7%。其中,增值税81.61亿元,增长15.2%;营业税89.27亿元,增长12.5%;房产税20.02亿元,增长18.6%;企业所得税37.34亿元,增长14.3%;个人所得税19.80亿元,增长18.3%。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38.41亿元,增长7.4%。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7.54亿元,增长50.1%;城市维护费24.47亿元,增长20.7%;教育支出47.37亿元,增长4.5%。
 
    价格: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较为平稳,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升幅减缓(见附表一)。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5%,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4%。全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8%,比上年升幅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2.9%,生产消费价格上升9.8%。
 
    生产领域价格升幅收窄。全年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7%。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3.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升7.9%。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钢材类购进价格分别上升9.6%、8.7%和8.0%。全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8.4%。与上年比,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升幅分别回落0.4个和3.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持平。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33亿元,增长7.1%;新增固定资产605.01亿元,下降45.6%;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8.3%,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
 
    基本建设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8.23亿元,增长1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0%;更新改造投资175.68亿元,增长8.0%,占12.2%;房地产开发投资488.86亿元,增长2.5%,占33.8%,比重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市属单位(含区、县级市及其他)完成投资1214.02亿元,增长9.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4.0%;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231.31亿元,下降1.7%,占16.0%。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2亿元,下降52.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21.70亿元,增长47.3%,其中工业投资336.95亿元,增长25.1%,工业技改投资82.63亿元,增长33.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22.21亿元,下降3.5%。三次产业投资额的比例为0.1∶29.2∶70.7。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24.61亿元,增长30.1%,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为48.0%。一批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广州丰田整车、东风汽车发动机、东风汽车研发中心等汽车项目土建工程全面展开,广州丰田发动机一期30万台项目、广钢与日本JFE热镀锌板项目、广州石化炼油改造项目、中船南沙造船基地等项目稳步推进,对增强我市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广州中心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主要行业
 
    农林牧渔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44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分别为113.23亿元、3.70亿元、46.08亿元、38.35亿元和19.08亿元。积极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工程,全年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约10986吨和69吨。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05.45万千瓦,下降16.4%。
 
    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花卉种植面积15.08万亩,增长12.6%;花卉产值23.79亿元,增长34.3%;甘蔗种植面积6.8万亩,总产量51.7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0.3%,其中糖蔗产量增长60.8%。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恢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6.54万亩,增长1.5%。但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51.73万吨,减少0.9%;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27.27万亩,减少1.1%;水果种植面积106.56万亩,减少6.9%;蔬菜和水果产量分别为348.89万吨和50.23万吨,分别减少4.9%和12.0%。林业生态效益显著,全市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916.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8.0%,林木绿化率42.2%,初步改变了广州绿地“北多南少,东西更少”的格局。畜牧业全面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15.03万头,增长10.8%;家禽出栏1.31亿只,增长2.2%。渔业生产稳中略升,鱼塘标准化整治初现成效。水产品总产量38.83万吨,增长1.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34.93万吨,增长11.4%。
 
    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全年都市农业产供销总收入693亿元,增长11.5%。特色农业产值89.95亿元,高新技术农产品产值2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3.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都市农业示范区20个。全年农业产业化产值40.85亿元,增长11.3%;农业产业化规模达18.5%。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城郊型向现代都市型转变。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67.5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6.5%,增长14.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4%。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770.02亿元,增长15.4%。其中,轻工业产值2813.86亿元,增长10.0%;重工业产值3956.16亿元,增长18.8%,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1.56∶58.44。全年新增工业总产值再次突破1000亿元,达1003.33亿元。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62.74亿元,增长16.3%。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131.17亿元,增长12.6%。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0.44亿元,增长17.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3%。高技术产品生产平稳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高技术产品产值952.04亿元,增长12.9%。其中,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完成高技术产品产值分别增长24.3%、17.7%、17.0%、11.5%和3.9%。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群。
 
    三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32.09亿元,增长15.5%。其中,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84.07亿元,增长1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8%。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4.2%、11.1%和4.0%;其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增长61.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见附表二),新产品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83.90亿元,增长15.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6,比上年上升0.6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68.25亿元,增长0.8%;实现利润384.09亿元,下降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32.29亿元,增长15.9%。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1.16亿元,增长20.7%。全年完成竣工产值392.90亿元,增长14.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20.87万平方米,增长1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59.28万平方米,增长12.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49万元/人,比上年增加2.12万元/人。
 
    交通运输邮电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675.97亿元,增长12.8%。
 
    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79亿吨,增长6.0%。其中,公路运输2.06亿吨,增长17.2%;民用航空运输62.48万吨,增长11.4%。货物周转量为2683.32亿吨千米。全年完成客运量4.05亿人次,增长9.7%。其中,公路3.08亿人次,增长10.6%;民用航空3280.00万人次,增长12.1%。旅客周转量为973.32亿人千米,增长13.7%。地铁客运量达2.20亿人次,增长33.9%。
 
    城市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达21.13万架次,增长15.6%;进出港旅客达2339.71万人次,增长15.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66亿吨,增长11.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507.77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3.1%。
 
    邮政业、电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1.92亿元,增长6.7%。全年收寄函件2.52亿件,下降0.8%;特快专递955.10万件,增长17.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107.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3%。全市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21.11亿元,增长10.7%。年末,全市电话机数达624.66万部,比上年末增长17.3%。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49.91万门,下降1.2%。移动电话用户达1355万户,增长20.7%。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48.87万户;“小灵通”业务用户达167.29万户,增长49.4%。
 
    国内商业:国内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74亿元,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增长13.2%。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7368.95亿元,增长14.9%。
 
    批发零售业销售额较快增长。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30.43亿元,增长12.7%。实现零售额1591.88亿元,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699.91亿元,增长20.6%。占批发零售业零售额的44.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销售商品分类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8.5%和17.5%,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9.1%和34.9%,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6%。
 
    餐饮业持续增长。全年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5.65亿元,增长12.8%;实现零售额301.73亿元,增长14.4%。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92.66亿元,增长7.8%。
 
    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99个,全年成交额达780.55亿元,增长49.6%。其中,汽车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三大类商品成交额大幅度增长,分别增长1.5倍、1.4倍和99.8%。
 
    连锁企业发展迅速。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餐饮业连锁门店达5908个,比上年增长21.3%,营业面积增长20.8%,从业人员增长19.5%。其中批发零售连锁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99.75亿元,增长31.6%;餐饮连锁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22亿元,增长14.4%。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平稳增长。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89.50亿元,增长6.5%。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量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34.10亿元,当年新增1289.30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622.20亿元,当年新增525.65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085.30亿元,当年新增1349.3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08.03亿元,当年新增472.2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071.58亿元,现金支出15089.5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17.97亿元。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年末,在广州经营的18家外资银行实到资本金42.69亿元,当年新增资本金12.58亿元。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8家,年末资产总额达375.71亿元。有1家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
 
    资本市场在调整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116家。全市境内证券市场上市企业达22家。全年境内新发行股票1只。全年通过境内证券市场筹资合计3.24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中介机构108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72家,保险经纪公司10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全年保费收入158.63亿元,增长19.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86亿元,增长4.4%;人身险保费收入116.77亿元,增长25.8%。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31.20亿元,增长11.9%。其中,财产险18.43亿元,增长11.5%;人身险12.77亿元,增长12.5%。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80.91亿元,增长3.0%。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748.53万平方米,下降1.4%。竣工面积826.69万平方米,下降17.7%。全年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753.01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377.75亿元。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563.23万平方米,下降5.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增强。市区(十区)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不含城市维护费),增长28.2%;年末,市区(十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5107公里,增长5.0%;城市道路总面积8614.23万平方米,增长11.8%。
 
    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广州地铁二号线调整工程、三号线广州东站至客村段、四号线大学城专线于年底建成通车。广州大学城二期工程如期完成并投入使用。南沙港区二期工程6个10万吨级泊位已进入码头主体施工阶段。南部快速路、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从化街口至花都北兴高速公路已基本完成投资。广州地铁五号线、六号线、华南路三期等道路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公用事业: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自来水售水量15.11亿立方米(十区口径),增长0.7%;其中生活用水11.04亿立方米,增长2.3%;全市供电量386.72亿千瓦小时,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1.97亿千瓦小时,增长16.6%;至年末,全市煤气供气总量30033万立方米,增长33.7%。全年新增公园18个,年末实有公园191个,公园面积达3239.89公顷;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公园进程,年末,全市免费开放公园达151个,比上年增加18个。
 
    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9座。全年广州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为一级的天数有76天,为二级的天数有256天,合计占全年天数的91.0%,比上年增加7.9个百分点。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88毫克/立方米,下降11.1%;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53毫克/立方米,下降31.2%;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68毫克/立方米,下降6.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8%。年末,城区有烟尘控制区14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41.6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7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5.2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9.3分贝。
 
    社会治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刑事立案数10.5万宗,下降5.7%;刑事案件当年破案数3.7万宗,破案率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发生交通事故8809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1739人,分别下降11.3%和4.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9.8人。全年发生火灾218起,火灾导致31人死亡,损失折款557.86万元,分别下降24.6%、32.6%和26.6%。
 
    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
 
    所有制结构调整: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全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399.77亿元,增长18.6%,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5.0%;股份制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87.66亿元,增长9.3%,占19.0%。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61.26亿元,增长6.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5%。
 
    全市限额以上国有、非国有商业企业不断增长。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零售额183.28亿元,增长20.6%;股份制企业零售额4.22亿元,增长5.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零售额102.83亿元,增长35.0%;私营企业零售额277.87亿元,增长23.6%。
 
    内外资企业共同推动外贸出口规模的扩大。全年“三资”企业出口167.65亿美元,增长24.5%,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2.9%;国有企业出口65.28亿美元,增长7.6%;集体企业出口4.66亿美元,下降15.1%;私营企业出口28.88亿美元,增长1.1倍。
 
    海关进出口:海关进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达534.88亿美元,增长19.4%。其中,出口总额达266.68亿美元,增长24.2%;进口总额达268.20亿美元,增长15.0%。
 
    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加工贸易出口159.36亿美元,增长17.7%。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出口50.42亿美元,增长5.6%;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08.94亿美元,增长24.3%。一般贸易出口103.00亿美元,增长34.6%。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口55.87亿美元,增长29.7%。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出口134.07亿美元,增长28.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8.74%提高到50.27%。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8.41亿美元,增长14.7%;利用外资新批项目(合同)1599个,增长6.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6.62亿美元,增长9.4%。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全年新批项目(合同)1061个,增长1.4%;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4.02亿美元,增长6.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6.49亿美元,增长10.3%。外资企业增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合同增资14.4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42.45%。至年末,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了8148家外资企业和6404个外商代表机构。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40家进入广州,共设立289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90.47亿美元。资金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依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全年批准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193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4.05亿美元,增长11.8%。
 
    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批准制造业利用外资合同项目620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23.06亿美元,增长5.6%。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6亿美元。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平均每个项目372万美元,比全市平均每个项目(321万美元)多51万美元。
 
    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424个,增长9.6%,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的39.9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分别为175个和61个,分别增长7.4%和1.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合同)分别增长6.9%和4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60个。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营业额1.62亿美元,增长22.6%。年末,全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29家,比上年增加2家。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及对外设计咨询合同11815项,增长21.5%;新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及对外设计咨询合同金额1.65亿美元,增长26.4%。派出劳务人员3556人次,增长0.7%。至年末,广州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0个。
 
    旅游:旅游业增势良好。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24.68亿元,增长14.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94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434.96亿元,分别增长21.0%和11.5%。全年城市接待过夜游客2850.56万人次,增长6.6%。全年城市接待过夜国内旅游者2340.25万人次,增长4.6%。全年主要宾馆酒店开房率为63.3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旅行社组团入境人数34.07万人次,增长39.8%。主要旅游景点接待游客(按售票口径)3656.80万人次,增长8.6%。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不断增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90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85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5.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3.71%和1.66%。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012件,增长33.8%;其中发明专利2029件,增长36.8%。全年专利授权5724件,增长3.4%。
 
    科研机构和队伍稳定。全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5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8.84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5.5%。年末,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全市拥有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83家。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
 
    教育: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9所,比上年增加7所。其中,本科院校22所,专科院校37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9.87万人,增长18.1%;在校学生55.43万人,增长20.6%;毕业学生10.28万人,增长23.6%。年末,全市培养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达24所,全年招收研究生1.56万人,增长14.7%;在校研究生4.06万人,增长17.3%;毕业研究生0.9万人,增长37.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素质。新增了一批省一级中小学和市一级中小学,促进了全市中小学的达标建设和均衡发展。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步伐加快,大部分学校年内完成建设任务。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283所,在校学生90.34万人,增长3.3%。普通中学448所,在校学生55.03万人,增长3.7%;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6.85万人,增长8.5%。中等职业学校140所,在校学生19.15万人。技工学校62所,在校学生12.21万人,增长17.1%。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升学率92.3%,高中升学率90.2%。
 
    积极发展多元化办学,民办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14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7.07万人;121所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3万人;172所民办小学,在校学生21.63万人。
 
    文化: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十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专业文艺评奖中,广州共获奖38项。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举办展览70个。公共图书馆13间;图书馆总藏量1204.19万册,其中图书1032.65万册。档案馆26个,博物馆、纪念馆30个,举办陈列、展览205个,参观人数达359.6万人次。全年摄制完成电影片2部。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节目15套,平均每天播音291小时;电视台3座,节目19套。全国有14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广州电视网播放。全年共出版报纸28.55亿份、杂志1.63亿册、图书2.54亿册。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市档案馆一期等项目建设正抓紧推进。
 
    卫生: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0.91/10万和6.84‰,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7.06岁,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新建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已奠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血液中心业务大楼进入施工阶段;“120”通讯指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120”急救网点达到53个,急救医疗快速应急能力和院前救治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591个,其中医院19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个,卫生监督所15个,妇幼保健院14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4.80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3.80万张。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3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58万人,注册护士2.32万人。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门诊服务7863万人次,提供住院服务9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7%。
 
    疫病预防与卫生监督工作取得成效。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继续保持较高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儿童计划免疫5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2%,公共场所监测合格率达94%,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活动无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持续发展。2005年,广州市财政向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投入2704.07万元。至年末,有86.10%的农村人口参加2006年度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6个。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2005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6项10人次、亚洲冠军3项3人次、全国冠军42项55人次(含广州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中获得第一名18项/27人次)。另外,广州运动员在第十届全运会中获得第二名15项/30人次、第三名12项/19人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116.19万人次。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17次,市区两级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785项次,发行体育彩票6.1亿元。
 
    社会保障与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年末,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8.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13万人;其中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1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市属)、失业、工伤(市属及部分中央、省属)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97万人、234.07万人和168.34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8.2万人、12.87万人和15.11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市属)达51.5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3.56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4.50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8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67家,床位1.80万张。其中,各种社会福利院14家,床位3406张。全市共有救助站5个,社区服务设施1933个,社区服务中心102个。扎实推进残疾人扶助工作。2005年,全年残疾人求职登记达1674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1.23万人;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792人次。全年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3亿元,增长5.8%。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数达750.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86万人,增长1.7%;人口出生率为8.85‰,死亡率为5.64‰,自然增长率为3.21‰。
 
    就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74.4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9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2.2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5.3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9%。城镇从业人员331.8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3%。
 
    加大就业扶助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4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8%,比上年下降0.34个百分点。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72万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指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3.88万人上岗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4.2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年末,全市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介绍机构475个,前往各类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登记求职人员达63.26万人次。
 
    居民收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市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3839元,增长9.1%。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7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080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1%。
 
    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据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4468元,增长10.3%。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068元,增长8.9%,占消费性支出的35.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96元,增长24.0%,呈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下降0.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家庭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多(见附表三)。
 
    居住: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2005年,全市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达664.25万平方米。年末,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8.7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5.7平方米。
 
注:
1. 本公报数除城乡居民收支、价格指标为年报数外,其余为初步统计数;
2. 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民间投资是指除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以外的其它经济类型主体进行的投资;
4.全市年末人口数为公安局提供的户籍人口数。
 
附表一:
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单位:%
类别及名称
以上年价格为100
类别及名称
以上年价格为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5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3.8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1.5
生活消费价格指数
102.9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01.4
食品
106.3
按类别分:
 
其中: 粮食
105.9
食品
104.3
肉禽及其制品
109.7
其中:粮食
104.2
水产品
108.0
肉禽及其制品
107.5
118.1
水产品
107.8
衣着
99.7
鲜菜
110.0
居住
101.5
烟酒及用品
102.4
家庭设备用品
101.4
衣着
91.9
医疗保健
102.1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7
交通和通讯
96.3
其中:耐用消费品
99.7
文教娱乐用品
98.8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0.0
其它商品
105.3
交通和通讯
98.8
服务项目
100.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4
生产消费价格指数
109.8
居住
102.7
流动资产类
110.3
 
 
固定资产类
99.2
 
 
附表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软饮料
万吨
228.64
14.7
啤酒
万千升
120.42
12.7
服装
亿件
5.52
12.0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351.60
-5.4
合成洗涤剂
万吨
123.85
47.9
轮胎外胎
万条
752.90
-4.4
成品钢材
万吨
453.04
-12.0
汽车
万辆
41.35
49.8
其中:轿车
万辆
40.74
63.0
家用电冰箱
万台
146.29
24.8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92.64
-1.8
传真机
万部
165.89
-2.1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103.47
1.8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56.16
7.6
电梯
万台
1.46
25.2
钢琴
万架
8.38
-6.7
注:2005年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口径为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附表三:
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项目
单位
数量
比上年增长(%)
一、城市
 
 
 
彩色电视机
167
2.5
空调器
209
8.5
电冰箱
103
0.7
照相机
91
3.8
移动电话
214
8.5
家用电脑
91
8.7
家用汽车
6
57.5
组合音响
67
9.1
洗衣机
101
0.4
二、农村
 
 
 
彩色电视机
128
10.3
空调器
59
28.3
电冰箱
71
10.9
照相机
17
6.3
摩托车
134
7.2
移动电话
180
17.7
家用电脑
28
淋浴热水器
82
7.3
固定电话机
100
1.0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