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是广州市经济建设取得重要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生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抓紧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国民经济呈现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局面。城市综合实力增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初步统计:199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8.91%;第二产业增加值227亿元, 增长2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24亿元,增长18.71%。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6.43%、47.10%、46.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41元,比上年增长17.8%。绝大多数总量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速度,相当部分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了全市“八五”计划,使这一年成为广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年份,在向现代化建设中迈出了新的步伐。1992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缓慢,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滞后。
在新的一年里,全市人民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开拓市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增强企业活力,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市农业增加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8.91%。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50.33亿元,增长21.95%。各业全面发展。其中种植业产值31.26亿元,增长8.53%;林业产值0.47亿元,增长13.28%;畜牧业产值12.97亿元,增长22.60%;渔业产值4. 29亿元,增长25.38%。农业商品产值率为77.0%,比上年上升0.76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结构有所调整。粮食总产量104.47万吨,比上年减少9.66%。优质稻谷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1. 38倍,总产量比上年增长1.45倍。糖蔗总产量230.83万吨,比上年减少2.38%, 水果总产量增长22.88%。蔬菜产量比上年增长6.35%,鲜蛋增长16.66%,水产品增长21.30%,肉类总产量增长22.32%,三鸟出栏量增长35.75 %。生猪出栏量增长1.37%,年末存栏量比上年增长0.3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1992年全市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资金增增加,其中仅市财政拨款就达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投入冬修水利资金(含县、区、镇)1.02亿元,比上年增长47.7%。199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99亿瓦,比上年增长9.84%,载重汽车1.61万辆,增长22.57%,农村用电量14.26亿千瓦小时,增长13.4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高速增长。199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9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99%;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697. 5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1%;工业销售产值(1990年不变价格) 673.63亿元,增长26.06%。实现了工业生产、销售基本同步增长。在全部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78%,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20.4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30.02%。大中型企业骨干作用继续得到发挥,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1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4%,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09%。区、县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2.31%和56.18%。进一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城区和乡镇工业两翼齐飞的局面。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92年,全市轻工业增加值12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4%;重工业增加值73.48亿元,增长26.76%。 轻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62.63%和37.37%。
外向型工业有新的发展。1992年,“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9.3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3.77%提高到16.06%。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产值144.16亿元, 比上年增长27.4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为21.33%,主要出口产品服装,干电池、皮鞋、塑料制品、轮胎外胎、钟等产量均增长较大。
全市25种拳头产品产量有九成以上比上年增长,增长较大的有:标致汽车增长47.17%,摩托车增长1.24倍,房间空调器增长82.85%,电梯增长55.54%,电池增长14.25%,程控交换机增长1.23倍,水泥增长44.83%,轮胎外胎增长32.92%。钢琴增长23.03%,立德粉增长18.02%,工业缝纫机增长80.97%,味精增和长34.09%。 规模经济有新的发展,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由上年的74间增加92间,实现利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达86间。
企业技术改造继续得到加强,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新产品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1992年市属工业系统完成成技术改造项目208项, 比上年增长7.22%;技术改造投资额14.89亿元,增和长93.88%。市属工业系统重点考核的430种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的418种,稳定提高率达97.21%。全年已鉴定成功的新产品539种,新花色品种 16515种。
经济效益逐步改善。1992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经综合指数达111.74%,其中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15%, 工业资金利税率12.27%,工业成本利润率5.21%,工业净产值率25.25%,全员劳动生产率17973元(按净产值计算), 全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1.83次。全年产品销售收入602.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6 %,利税总额增长25.67%,亏损总额增长21.58%,产成品资金上升 15.58%。
建筑业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不含镇、村)446.3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18%,全年实行投标承包工程1330个, 比上年增长27.94%;全员劳动生产率31649元,增长30.51%。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效益有所改善。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有较大改善。初步统计,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52.62%。 国有单位投资125.71亿元,增长47.84%,其中市属国有单位投资额76.34亿元,增长47.40%。
在国有单位投资中:生产性建设投资74.60亿元,比上年增长50.95%,非生产性建设投资51.11亿元,增长43.53%, 其中住宅建设投资29.64亿元,增长64.12%。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加强,其中电力工业投资15.69亿元,增长52.48%;运输邮电部门投资29.80亿元,增长99.32%。
重点建设项目速度加快。1992年全市在建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34.73亿元,占全市国有单位投资额的27.63%。珠江发电厂3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广州发电厂13.4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市电信局长途通讯枢纽工程和广州国际金融大厦已建成交付使用;市内程控电话新开通9.12万门;广东国际大厦、江湾新城、世界贸易中心和黄埔新沙港已部分建成并逐步投入使用。
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在国有单位投资中,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9.63亿元,比上年增长61.26%。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客货运输全面增长。1992年,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专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运输量11304万吨,比上年增长9.78%;货物周转量2782亿吨公里,增长5.26%;其中除公路略下降1.96外,铁路、水运、航空的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7.72%、5.11%和4.35%;客运量7552万人,比上年增长18.72%,客运周转量168亿人公里,增长18.48%,其中:公路、铁路、水运、 航空的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8.62%、27.10%、8.97%和11.20%。港口货物吐量6477万吨,比上年增长14.50%。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电信建设步伐加快。199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42.03%;新增市话交换容量9.82万门,年末市话交换机容量41.1万门,比上年增长31.39%; 年末市话机数达54.15万部,增长22.65%。实现了市辖区、县(市)电话联网。各项通讯新业务继续加强,年末全市新增无线寻呼机用户9.72万户,累计22.48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46万户,累计2.64万户; 程控电话新业务使用户数为15.53万户,占配置总局总数的21.83%。
国际通讯事业稳步发展。1992年末广州国际长途电路达1791路,比上年增长453路。国际特快专递可通达178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国际和港澳台邮电业务总量达4亿元,比上年增长34.13%。
五、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零售市场持续增长。199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2%,是1988年以来最高增长年份, 扣除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仍增长12.69%。其中,消费品零售额209.52亿元,增长23.16%;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8.19亿元,增长12.59%。
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有商业比上年增长19.70%,集体商业增长29.09%,合营商业增长27. 40%,私营和个体商业增长27.3%。以商业为主的多条流通渠道发展十分迅猛。其中:商业商品零售额增长24.40%,饮食业增长18.80%,工业增长26.33%,其他行业增长24.54%。
各类消费品全面旺销。与上年比较:食品类消费品增长12.69%,衣着类增长35.78。日用品类增长30.15%,燃料类增长34.40%。 主要商品零售量比上年增长的有:猪肉增长41.5%,鲜蛋增长9.5 %,水产品增长10.2%,服装增长7.1,洗衣粉增长16.0%,照相机增长12.3%,洗衣机增长54.3%。但粮食、电冰箱、彩色电视机、自行车等商品零售量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营销方式变革,商业企业活力倍增,特别是大中型零售企业发挥了优势。全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零售商店和饮食业企业数增加到8间。
批发市场不断扩大。1992年,国有商业和供销社商业批发销售额1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5%,其中销售往市外的销售额54.49亿元,增长7.83%。
集市贸易成交增长迅猛,专业交易市场不断扩展。1992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7%,全市投入市场建设的资金1.61亿元,建成开办市场共37个,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专业性的服装灯光夜市,工业品、电器、医药、药材、粮油等贸易市场扩展迅速,在市场流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资料市场购销活路跃。1992年,市属物资部门购进总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69.73%;销售总额45.4亿元,增长70.29%。
1992年价格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我市全面放开粮油、冻猪肉等销售价格,提高了房租等服务项目价格,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调节比重,物价有所上升。1992年全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1.7%,其中消费品零售物价上升8.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9.6%。各类商品价格变动:食品类上升10.6%,其中粮食上升18.4%;副食品上升10.6%;衣着类上升5.5%;日用品类上升1.2%;书报杂志类上升4.5%;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8.6%;燃料类上升21.7%;建筑材料类上升20.0%;文化娱乐用品类下降1.3%。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全面增长。1992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9.9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2%,其中外贸商品出口总额达24.54美元,增长33%,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当年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在出口总额中,外贸公司出5.73口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6%;工贸公司出6.63 口亿美元,工17.83%;“三资”企业出口10.73亿美元,增长91.78%。形成了几个轮子推动外贸出口发展的新格局。
利用外资再创佳绩。1992年出现了外商前来洽谈投资外、大财团多、大项目多、利用外资额大等特点。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925宗,比上年增长9.22%;合同规定利用外资47.11亿美元,增长4.38倍,超过了改革开放十三年来全市合同外商投资额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5.54亿美元,增长1.39倍。在外商新签合同中,合同外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154个。随着我市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一些外商开始涉足商业、金融和房地产等投资领域。今年新签利用外资开发方地产项目154个。随着我市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一些外商开始涉足商业、金融和房地产等投资领域。今年新签利用外资开发房地产项目合同141宗,合同外资金额为24.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5倍和11.97倍。年末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 3291 家,比上年末增加1306家。去年香港南洋商业争行、香港东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在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发展。1992 年,市属签订合同1215宗,比上年增长19%;合同金额1.12亿美元,增长3.44倍;完成营业额9033万美元,增长5.78倍;年末在境外人数6563人,比上年增长1.26倍。
旅游业有所发展。1992年涉外宾馆酒店接待外国人士、华侨、港澳台胞208.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1%;旅游外汇收入22.08 亿元(外汇券),增长25.73%。
对外开放区域不断扩大。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不断完善。1992年全区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额3.88亿元,增长44.95%;外贸出口额2.27美元,增长14.01%。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的规划和利用外资开发工作进展迅速。
七、城市建设
城市建进一步加强。1992年公用事业、自来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65.16%。东风路改造、北环高速公路、珠江隧道、江村水厂扩建、油制气管道铺设等工程进展较快。市区全年竣工并交付使用的主要工程有、新建桥梁14座,其中立交桥6 座,日供水能力新增18.4万立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7.89公里, 油制气管道铺设211公里,管道煤气用户由上年末的3.26万户增加到12.50万户。
1992年末,城市道路总长964公里,比上年增加13公里; 道路总面积1118万平方米,增加2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1277公里,增加32公里。
1992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2141辆,比上年增长8.41%;客运量6.84亿人次,增长0.88%;客运周转量45.42 亿人公里,增长3.06%。
全年城市供电量88.4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2.55%,售水量9.34亿立方米,增长6.34%;液化石油气销售量比上年增长6.35%,居民燃气普及率为53.82%。
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1992年全市完成科技计划项目65项,其中已投产应用4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86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112件,比上年增长37.11%,批准授权专利496件,增长14.38%。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1.97亿元,增长1.28倍。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市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9万人,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达700多个,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7万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1992年全市招收研究生921人, 在学研究生3428人,比上年增加279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2. 26万人,增加3066人;在校学生6.70万人,增加2569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快。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0.56 万人(含技工学校2.38学生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5.92万人的66.33%。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小学入学率99.88%, 小学升学率98.17%,初中升学率64.22%。办学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蓬勃发展。199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63万人,在校学生3.5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6.70%和5.16%。成人中等学校在校学生3.92万人,增长13.05%。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1992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众文化馆、艺术馆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2座,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13个。全市发行各种新影片200部;发行报纸12.62亿份,比上年增长15.34%;发行杂专志4019万份,下降8.35%;销售图书7182万册,增长8%。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步改善。1992年全市有各级卫生医疗机构2323个,医疗病床3.26万张,比上年增长4.32%,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91万人,其中医生2.13万人,增长1.65%。1992年我市再交荣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称号。
体育事业成绩较好。1992年,我市运动员获得5个世界冠军,获得2个亚洲冠军,获得24个全国冠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市举办县区级以上体育运动会318次,参加的运动员达14.2万人次。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78.6万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6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3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1992年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3722元,比上年增长28.10%。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数量继续增加,1992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器9.7台,比上年增长2.23倍;摩托车7辆,增长48.94%; 录入像机60.3台,增长26.42%;照相机45.3架,增加22.43%;组合音响27.3套,增加7.91%。另据18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53元,比上年增长24.04%。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315辆比上年增长5.35%;彩色电视机36台,增长24.14%;收录机68台,增长17.24%;电冰箱8台,增长33.33%;摩托车9辆,增长28.57%。
劳动就业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新的成绩。1992年城镇安置待业人员9.6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年末全市职工人数205.83 万人,比上年增加6.4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39.72万人,增加0.54万人;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45.90万人,增加1.99万人; 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20.21万人,增加3.91万人。年末城镇个体劳动者12.89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
全市职工工资总额9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1%。职工年平均工资4838元,增加19.28%,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6.79%。
城乡居民储畜存款持续上升。1992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342.31亿元,比年初增加96.41亿元,增长39.20%。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险种承保总额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33.83%。全市有1.41万家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有288万人参加人身保险。保险公司共支付国内财产保险赔款1.48亿元,支付人身保险赔款886万元。
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1992年市区新住宅233.55万平方米,新增住宅3万多套,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8. 5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5.8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9%。
注:1.要取所列数据,有一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所列数据包据范围,除个别注明外,均为全地区数据。
3.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加速度,除农业商品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之外,其他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4.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利润、税收和折旧等价值,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