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 听全文
  • 2019-06-14
  • 来源: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分享到
  • -

点击查看政策原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解读内容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

然而,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满足激增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提能增效的重任,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质资源匮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开展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一是有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联体,充分发挥区域内核心医院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有利于形成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机构调整,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三是有利于实现双向转诊模式。鼓励慢性病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畅通医联体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机制,有利于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引发实施《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7]49号)精神,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我市的《实施方案》。

二、医联体的概念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目前,我市医联体主要有五种组织模式:

(一)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医共体)。按照各区统一规划,每个区设置若干个医共体,每个医共体以1-2家区级医院牵头,整合一定数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集约式一体化管理模式,覆盖30-70万人口。充分发挥区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区域龙头作用,形成区镇(街道)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内组建跨专业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团队,与居民签订卫生健康基本医疗服务一体化协议(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优化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共享型区域卫生信息和健康大数据平台,形成服务、责任、利益和管理的共同体,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二)医疗集团。中心城区继续探索以市内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为龙头,以1-2间区属医院为骨干,联合若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和专业康复机构等,组建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的医疗集团。鼓励龙头单位向托管基层医疗机构和区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鼓励在医疗集团内部推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以医保基金总额管理、结余奖励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鼓励将城区资源密集、功能近似的部分二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型成为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机构,并与周边三级医疗机构形成急慢病分治的转诊服务模式。

(三)专科联盟。医疗机构之间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充分发挥省部属、市属、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和部队医院在临床专科教学、科研和诊治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一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横向盘活现有医疗资源,突出专科特色。以中山大学眼科医院眼科联盟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联盟为代表。

(四)远程医疗协作网。由牵头单位与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网络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为代表。

三、推进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实施方案》明确了两步走的工作目标。

第一阶段是从现在到2017年底,主要是建立制度框架。具体目标是:10月底前,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年底,各区要建立1-2个有成效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有关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第二阶段到2020年,核心目标是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具体目标是:全市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疗联合体。区域内医疗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患者提供连续服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四、开展医联体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开展医联体建设,核心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以区级人民政府为主导,以有利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根据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统筹规划,医疗机构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医联体。二是坚持公益,改革体制。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通过组建医联体,明确各医疗机构的责权利关系,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三是资源整合,提升能力。区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运营,优化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在组建医共体的基础上,与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并与三级医疗机构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协作机制,满足群众“家门口看专家”需求。四是便民惠民,群众受益。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健康管理相结合,促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引导群众基层首诊,改变就医习惯,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增强群众获得感。五是突出重点,稳步实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建立医共体为抓手,以整体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建立合理诊疗秩序为重点,逐步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可及可持续的医疗联合体为特征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五、如何科学地组建医联体?

科学组建医联体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一是要统筹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地方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分区域、分层次就近组建医联体。二是要分类建设。在边远区域,主要推广以区级医院牵头、以支付方式改革为纽带的医疗共同体;在中心城区,主要推广大型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集团;跨区域,组建以高水平专科医院为龙头的专科联盟;在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三是要双向选择。根据业务相关、优势互补、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有关医疗机构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式组建医联体。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积极参与。医联体可吸收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作为成员单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横向流动,提升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和效率。

六、开展医联体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有哪些?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以医联体为载体,因地制宜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机制。制定医疗联合体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鼓励医疗联合体探索在医院层面成立理事会。二是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联体内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落实各自功能定位,畅通医疗联合体内部转诊机制,设立转诊绿色通道。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薄弱专业服务能力。四是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医疗联合体内统一调配资源,统筹薪酬分配。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较强的大型医院要通过建设发展医院集团主动将优秀医务人员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医疗联合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主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进修学习机会。五是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在医联体内部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六是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医联体内依托牵头单位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七、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如何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要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服务共同体,逐步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一是要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联体内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落实各自功能定位。三级医疗机构要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层医疗卫生及专业康复、护理等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二是要优化双向转诊服务流程。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同时,要畅通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向下转诊通道。三是要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针对区域内疾病谱和重点疾病诊疗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薄弱专业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区域资源共享。在医联体内部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同时,鼓励通过整合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等形式,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八、各区如何落实医联体建设工作?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坚持不懈加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区要抓紧制定适合本区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二是加强部门协调。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方式改革,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三是加强督查评估。要建立医联体评估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方法。重点考核牵头单位资源下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情况,遏制大医院“跑马圈地”、“虹吸”现象。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要开展针对行政管理人员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政策培训,形成共识与合力。

九、开展医联体建设需要落实哪些保障机制?

医联体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共同协作。一是落实财政投入政策。体现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二是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基于医联体分工协作机制的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三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四是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五是建立基于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病种结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任务的落实情况。

十、有关工作安排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抓紧推进以下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求。一是指导各区尽快落地。指导各区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二是市级各相关部门结合《实施方案》中部门职责,加强对医疗联合体工作的日常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三是积极推进我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从完善组织管理和协作机制、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区域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完善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建立与医疗联合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等九个方面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的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所涉及的主要政策由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予以解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