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 听全文
  • 2022-04-08
  • 来源: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分享到
  • -

  一、出台背景及依据

  近年来,广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超过8600亿元,增速7.8%,占GDP比重达30.5%,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8、2019、2020年度,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依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规划文件,我市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编制《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由7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总结发展现状,研判面临形势。“十三五”期间,广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主体创新实力增强,产业要素环境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效能逐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挑战机遇发生新变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部分,明确总体要求,提出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左右。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创新能力、主体培育等方面定性、定量结合描述“十四五”规划目标。

  第三至第五部分,构建产业体系,构筑产业格局。一是构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稳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二是构筑“123+N”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构建“一核、两带、三城、多节点”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新格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三是集群生态梯次发展,国际区域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壮大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生物岛等特色集聚区,以龙头企业和应用场景为核心,建设一批生态园。同时,发挥广州产业综合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主动服务对外开放,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链全球布局,开辟对外开放新空间,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

  第六至第七部分,完善支撑体系,健全统筹机制。一是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人才供给体系、创新财税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完善产业环境支撑体系六大方面。二是健全规划实施的统筹机制。包括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用地保障以及落实评估考核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

  三、主要特点

  (一)充分对接,融入大局。在宏观背景、战略定位、重大产业体系、目标、路径等方面,与国家整体思路保持一致,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体现广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担当和作为,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外溢辐射功能。

  (二)凝聚共识,彰显特色。举办多场座谈会,走访相关行业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研究吸纳。结合全国产业现状布局,挖掘本地比较优势,系统提出我市“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以及打造“123+N”产业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三)创新生态,梯次发展。对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百千”工程,力争建成领先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广州都市圈层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形成若干国家级、省级优势新兴产业集群。创新提出打造10个左右的具备全国示范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集群领军企业、“隐形冠军”。

  (四)完善机制,保障实施。通过对全市重点载体、园区、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未来5-10年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方向,清单化详细列出各领域重要的特色集聚区、标杆平台和重点项目,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便于后续阶段有序推进实施,保证产业长远发展,符合市场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