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广州发布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设四级风险预警

  • 听全文
  • 2023-02-17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全市划分26个地质灾害易发区

  2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简称《预案》)正式公布。全市共有地质灾害易发区26个,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汛期尤为突出。

  《预案》要求,发生较大及以上地质灾害后,需成立市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全市抢险救灾。同时,设置四级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针对偏远地区的特殊人群,要采取“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人紧盯人”等传统方式确保信息全覆盖。

面对地质灾害,及时响应十分重要

  地质灾害易发区怎么分级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在综合分析各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面沉降及岩溶地面塌陷调查评价等调查成果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8个,中易发区9个,低易发区9个,非易发区4个。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面积约1690.38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23.16%。主要分布于从化区北部、增城区北部、白云区东部、黄埔区北部等山地丘陵区,广花盆地岩溶强发育区和南沙区万顷沙、龙穴岛等深厚软土分布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面积约3248.33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44.51%。主要分布于从化区大部、花都区北部和西部、增城区中部和北部、黄埔区北部、白云区东部、南沙区大部及番禺区东部等区域。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面积约1643.37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22.52%。主要分布于从化区北部、花都区西部、黄埔区南部、增城区南部、荔湾区南部、越秀区南部、天河区南部、海珠区大部、番禺区、南沙区榄核镇和黄阁镇等区域。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面积约715.48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9.81%。主要分布于增城区西南部、黄埔区中南部、天河区中北部、越秀区东部、海珠区西部、番禺区中部、白云区中北部、花都区东部、从化区城郊街等部分区域。

  气象风险预警怎么分级

  《预案》设置了四个等级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由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

  一级(红色)意味着可能性很大(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于80%),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

  二级(橙色)表明可能性大(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为60%—80%),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

  三级(黄色)表示可能性较大(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为40%—60%),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

  四级(蓝色)代表可能性较小(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为20%—40%),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

  记者了解到,《预案》介绍了全市的地质灾害概况及易发区。广州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其次为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从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来看,这些地质灾害具备一些明显的特征。

  时间分布

  每年汛期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前汛期(4—6月)重点关注锋面低压槽带来的连续强降水(“龙舟水”);后汛期(7—9月)重点关注强热带气旋、台风等带来的强降雨或暴雨、特大暴雨。

  空间分布

  北部、东部:

  从化、增城、黄埔、天河和花都区等北部、东部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强降雨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西部、北部:

  白云、荔湾、花都等西部、北部的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分布区域,地质灾害类型以岩溶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为主。

  南部:

  南沙、番禺等南部地区软土分布较为广泛,地质灾害类型以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为主。

  发生较大及以上地质灾害

  成立市指挥部救灾

  根据《预案》,发生较大及以上地质灾害后,在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负责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市指挥部研究制定全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应急对策;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组织险情、灾情会商研判,以及突发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负责提请市应急委第一主任决定启动一级(Ⅰ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负责提请市应急委主任决定启动二级(Ⅱ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决定启动三级(Ⅲ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负责执行市指挥部的决定,协调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区政府及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发生的一般突发地质灾害且事件本身敏感或超出区应急处置能力的,决定启动四级(Ⅳ级)应急响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