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广州将打造160千米城市生态翠环

  • 听全文
  • 2023-09-25
  • 来源: 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35年,广州规划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

  近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下称《规划》)。《规划》以建设“活力公园城市”为目标愿景,构筑“森林环城、绿廊织城、公园满城”的美好图景。提出到2035年,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州亮丽名片,全面建成绿色生态网络健康稳固、绿色服务普惠共享、岭南园林传承创新、花城文化精彩纷呈的活力公园城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美广州样板。

  根据《规划》,广州将打造形成长约160千米,宽约1千米的城市生态翠环,形成串联帽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天鹿湖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等节点的环城公园带。

  坚持节俭务实建绿

  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建设方式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兼具山水林田湖海等资源要素,北依山、中沿江、南滨海的城市风貌特色鲜明,也是广东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携领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格局,共同维育大湾区山体生态屏障和沿海生态防护带,协调建设区域生态廊道,加快广州与周边城市绿色生态协同发展。

  市域层面,通过统筹建设北部生态涵养、中部城市森林和南部沿海防护三大森林生态片区,构建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等八条区域生态廊道,打造160千米城市生态翠环,高质量建设珠江景观带,保护白云山、海珠湿地和南沙湿地三大城市生态绿核,形成“三片八廊、一环一带三核”的市域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引导绿美生态、游憩、文化全面发展。

  立足于加强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规划》提出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示范性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全市规划自然保护地75个。

  坚持节俭务实建绿,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建设方式。科学确定本市适宜种植的绿化树种名录,推广乡土树种应用。

  《规划》提出依托古树名木、历史名园、特色风貌林荫路等资源,保护老城区传统绿化风貌,传承岭南园林文化。划定绿线及第一批永久保护绿地,严格绿地保护和管控。

  未来广州绿地、公园怎么建?

  结合广州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变的阶段特征,《规划》提出通过更新地区新增绿地预留、低效绿地公园化利用等方式,增加居民身边的绿地,精准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水平。

  到2035年,全市规划新增公园绿地约632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0%。

  立足不同频次、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需求,《规划》提出,构建完善“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重点增加社区公园和游园(口袋公园),适度增补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

  到2035年,全市规划公园不少于2000个。其中,自然公园70个,郊野公园约50个,城市公园约120个,社区公园约300个,游园(口袋公园)约1500个。

  为衔接绿美广州生态建设计划,《规划》提出以加快全域公园建设、完善休闲游憩网络、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城乡绿量为重点版块,推进绿地系统近期建设。

  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公园不少于384个、新增绿道126千米、改造绿道1000千米以上、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建设9处自然教育基地(水鸟科普类)。

  为整合近郊休闲游憩资源,构建高品质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提升城市活力和宜居水平,《规划》提出到2035年,打造形成长约160千米,宽约1千米的城市生态翠环,形成串联白云白海面湿地公园、帽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天鹿湖省级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海鸥岛、番禺滴水岩森林公园、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等节点的环城公园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