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2年广州教育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3-05-05
  • 来源:广州市教育局
  • 分享到
  • -

穗教发〔2023〕16号

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

  现将《2022年广州教育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教育局

2023年4月28日

(联系人:李玉楚,联系电话:22083625)

2022年广州教育工作总结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年召开党委(党组)会53次,组织中心组学习55次,完成学习议题111个。举办暑期读书班,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政治理论水平。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成立市教育系统“百姓宣讲团”,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二)优化党建管理体制。市教育局党组改设为党组性质的市教育局党委, 9所高校党组织关系调整为隶属市教育局党委。成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临时党委。建立市属高校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管理机制,市属高校2个院系、4个支部分别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实现市属高校“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零的突破。

  (三)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制定《广州市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方案》,稳慎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年共有912所中小学校实施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红色堡垒”集中组建行动计划,推动328所幼儿园新成立党组织,覆盖率同比提高20%;向幼儿园、培训机构派出1196名党建指导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评选第二批民办学校党建示范点。发挥教育系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累计40余万人次参与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选任力度,2022年选拔任用了一批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干部,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专业经历干部比例提升,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力量得到增强。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持续组织局系统科级干部“七种能力”提升培训示范班、局机关干部专业能力提升系列专题培训等。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双向交流锻炼,坚持在急难险重岗位锻炼干部。严格干部管理监督,高标准完成局管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工作,2022年个人事项查核一致率达100%。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注重抓早抓小,发动各级纪检部门共计开展监督检查1933次,现场督促立行立改问题477个。组织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广州好家风”等活动。2022年我局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在全市79个市直单位中位列第8,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六)推动整改工作走深走实。深刻汲取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局党委始终将整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成立由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清单和任务分工,确保工作见实效。认真做好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将11项任务细化成36项具体措施,均顺利完成整改。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全年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14.5万个;启动建设广州市艺术中学、市六中从化校区,执信中学二沙岛校区、广州外国语学校二期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基础教育集团27个,获评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36个,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二是强化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学前教育“5085”目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5.82%,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9.10%;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安置率达99%;成立广州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健全专门教育协调机制,专门学校的学生教育矫治成功率达98%。三是大力推进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平稳有序完成75所“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完成66所民办学校更名、351所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核查等工作。四是着力促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有10所普通高中入选省第二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所航校在我市招生66名,占全省35.7%,连续多年蝉联全省第一。基础教育优质课程建设有新成效,34节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精品课数和省级精品课数均居全省第一位,14个项目被评为省第二批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和内涵建设项目。教师获省级实验精品课、省级自制玩教具奖项共计115个,获奖数全省第一。

  (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一是高位统筹推动职教改革。推动调整市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召集人。我局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梳理形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清单,着力构建广州职业教育“1+1+N”政策体系。二是扎实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科教城建设,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期进驻科教城;做好入驻科教城学校旧校区统筹使用方案,改善市属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督导考核,推动各区推进区属职业学校达标工作。三是不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均以“优”等次通过“双高计划”建设中期考核,并在省“创新强校工程” 考核中列第2名、第5名;新增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3所、培育单位2所,以及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4所。中职学校入选省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28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四是持续加强大赛培育工作。中高职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10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11个,省赛一等奖159个、二等奖200个、三等奖278个;中高职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2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59个。五是不断强化学习型社会建设。广州成为本年度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会员的中国城市。推动成立国内首个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联盟,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广州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三)持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一是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高标准亮相、高起点办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顺利开学,首批开设研究生专业15个,招收新生500多名。二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广州医科大学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实现市属高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零”的突破;市属高校新增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目前,市属高校共有18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三是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属高校均提前实现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的目标。我局2021年度广州市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为“优秀”。

  (四)全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统筹推进全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擦亮《思政讲习堂》品牌,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主题精品课程10节,编写《纪念建团百年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故事读本。推动“党史进校园”暨深化红色教育案例获评“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3名学生获全国天文学知识竞赛奖项,位列全国第二;市属高校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4项;高中生获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6项,在全国各参赛城市获奖数名列第一;全市746所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冠军1项。三是加强体育教育。2021年我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9.21%,提前完成教育部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全市中小学100%配齐体育教师。包揽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49名球员入选省级最佳阵容;荣获2022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全省总决赛中职组冠军。四是增强美育熏陶。举办“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广州市斩获27个奖项,获奖数量全省第一。五是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创新开展“劳动教育职业体验”“劳动实践深度体验活动”等实践活动。六是提高学生法治素养。4名选手获第七届广东省“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和法治知识竞赛一等奖,1名选手获得全国学生法治知识竞赛团体赛冠军。

  (五)全面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新增1所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地区合作办学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增港澳子弟学校1所——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新增港澳子弟班18个(共计64个),新增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35对,我市创办港澳子弟学校入选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二是全面拓展教育对外开放。市属高校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普通高中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新增4所,国际姊妹学校新增9对,新评定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20个,我市创建培育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入选中国国际教育十大事件。

  三、全面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

  (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一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每月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安全分析研判,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教育系统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组织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大调研、大排查,建立线上课程资源六审制度。二是全面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针对义务教育招生、“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等,主动加强政策宣传,对自行研发的教材教辅和涉外教材开展全面排查,主动排除风险隐患;成功处置个别高校涉意识形态有关问题。三是修订完善突发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复盘等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年共编发各类舆情报告1288份,回复网民留言超过1.1万条,全力守护教育系统清朗网络空间。

  (二)筑牢校园卫生防线。一是强化疫情防控管理。精准实施“七个一”处置措施,建设市学校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平台;切实抓好各类考试疫情防控工作,全年顺利组织考试40次,实现“健康、平安、暖心”的招考目标。二是提高疫情处置能力。编印学校疫情防控实用手册,制定广州市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应急处置预案等系列文件,持续做好校园常见病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控,保障师生健康。三是持续抓好校园卫生健康工作。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全市3915家学校食堂已100%完成“明厨亮灶”建设,100%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学校食堂量化等级均为B级及以上,局主要领导担任12家幼儿园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包保干部。推进“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工作,做好多病共防,推进学校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器材配备工作,加强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三)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推进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全市学校一键式紧急报警达标率、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工作人员、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市区两级学校视频监控联网率、全市学校封闭化管理率均达到100%。完善市、区、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去年全市648所较大规模学校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同比增加44.3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全要素、全流程”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安全本质水平,学校易制毒、易制爆危化品备案率分别达99.8%、98.1%。《广州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广州市校车安全管理规定》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已印发施行。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我市作为省教育评价试点市顺利通过中期验收,11个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入选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8篇论文在省“五‘破’五‘立’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市教育局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党委、政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四个方面、具有广州特色的评价体系。继续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制定《广州市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试行)》,与各区政府签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书》,开展区级政府落实教育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在2021年省对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我市获得“优秀”等级。建立督导信息平台。南沙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

  (二)推进“双减”试点工作。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地方立法,累计出台市级“双减”主体文件及54份配套政策文件、7项工作指引;将“双减”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问责范围、纳入对区教育履责评价,建立“双减”督导工作通报制度。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总量、培训课时、参培人数、招生规模和预收费五个“极大减少”,减少比例均超98%,高中阶段培训规模有效压减;课后服务质量持续提高,实现“平躺睡”学生数为87.5万人,占午休托管学生人数比例95.04%;率先建立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研究中心;作为试点城市唯一代表在全国“双减”工作会作经验介绍,八个典型案例被教育部采纳并全国推广。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建强行政监管队伍,市教育局和11个区教育局均成立内设监管机构;持证机构100%接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在市民服务平台“穗好办”设立校外培训专区。

  (三)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应用。一是数字教育资源服务辐射全国。高质量完成 “广州共享课堂”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民生实事,上线课程资源8188节,全年访问量5.2亿人次,其中省外用户数412万,约占全国用户数的3.6%;市外用户1555.4万,约占广东省用户数的14%;“广州共享课堂”已同步向澳门开放,有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广东,面向全国”。二是智慧阅读扎实推进。截至2022年底,全市1047所学校参与智慧阅读,学生在平台提交笔记3542.5万份。目前,智慧阅读已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全部城市的应用选点学校。三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覆盖城乡。建设“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为全市中小学提供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市级托底资源,农村地区中小学也可开设人工智能课。四是教育数字化治理基本形成。开发全市教育资源地图,有效支撑全市教育集团校管理及各类考试考务组织、应急指挥。持续构建市智慧阳光评价系统,实现数据采集科学化、数据筛选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测评报告交互化。

  五、大力提升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师德师风全员考试,开展“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新时代羊城“师·说”系列活动。印发《广州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校选树方案》,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工作,推进师德问题通报常态化。二是突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高质量落实中小学教师“三类四阶段”和中职学校教师“二类四阶段”进阶式培训,全年培训187万人次;持续推动局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双倍增”,增设“萌芽课题”支持新教师科研,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取得新进展;成立市级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全部通过认定。有5个基础教育类项目(全省7个)、1个职业教育类项目(全省中职学校唯一)通过“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遴选,2名个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三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持续开展校园招聘“优才计划”。高中阶段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持续提升,各学段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占比增幅珠三角排名第一,教师学历短板得到有效改善;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常态化,城镇学校、优质学校的教师以及骨干校长教师占比46.77%(此为2022年公布2021年数据);评审出首批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19人。

  (二)加强教育经费保障。优先落实教育投入,2022年市教育局年初部门预算一般公共预算项目支出65.92亿元,同比增长35.78%,其中部门预算34.77亿元,转移支付31.15亿元;年中完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购买学位追加资金6.7亿元和课后托管舒适午休补助专项经费1.38亿元;市财政投入9.7亿元购买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服务,受惠学生约36.8万。扎实推进2022年预算执行,高质量编好 2023年度教育部门预算。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强化教育基建装备保障。实施37个校园功能微改造项目,统筹完成全市4759栋校舍建筑物抗震性能基础调查和专业调查工作,按“一栋一案”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编制《广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装备配置指南》,完善《广州市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装备配置指南》等。开展全市中小学校服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工作。监督指导各区各校排查实验安全隐患、易制毒易制爆公安备案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工作,全年累计处置危险废物超47吨。

  (四)扎实推进教育帮扶工作。一是突出人才智力支持。全年选派753名教师赴各地支教,组织受援地教师集中培训2825人,接收受援地1341名教师跟岗学习,与受援地开展联合教研1000余场。二是擦亮帮扶工作品牌。组团帮扶贵州省27所学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6所学校、西藏林芝一中和新疆疏附县5所学校,番禺区帮扶威宁一中得到中组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与湛江市、清远市、梅州市共建种子学校32所,打造一批示范校;接收新疆、西藏、贵州等地1183名初中毕业生免费就读我市学校,持续办好特色班;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三是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全年共有1287所学校与受援地1455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开放广州线上教育专栏内容,组织远程教学1100多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安顺职院、毕节职院成功入选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广州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帮助黔南职院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空中课堂实训室,职教帮扶见实效。四是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与清远市寻乡记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火岗村寻乡记有限公司,产业帮扶初见成效;扎实做好各类保障性工作,切实解决七拱镇火岗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切实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

  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依然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义务教育学位阶段性、区域性不足压力依然存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仍需提升。二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产教融合政策体系构建仍有待完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治理工作任务依然繁重。非学科类培训分类规范管理机制有待健全,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工作仍存在一定压力。

2023年广州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全市教育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部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贯彻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加快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为广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专题研讨、优秀成果展评、“学习大篷车”进校园等多种方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周密谋划、精心组织,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印发实施方案,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推动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机制。印发实施《中共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工作规则》,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统筹指导。夯实高校党建基础,完善高校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式管理机制和督办机制,加强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建设和师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实现幼儿园、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广州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试点,开展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党史进校园”暨红色教育“百千万”行动,选树第三批红色教育示范校,推进第三届学校思政课“三百”工程,擦亮《羊城时政学堂》《思政讲习堂》特色品牌,建设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研成果、培养一支优秀师资队伍;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建强用好103个红色教育基地和81个研学实践基地,打造八大特色300条精品研学线路,探索构建研学实践的“广州模式”;推出“红棉思政云学堂”,打造思政教育综合实践平台,着力构建“大德育”“大思政”工作格局。

  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选任力度,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立常态化发现干部的机制体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使用力度,实施我市公办中小学优秀年轻校长推荐与培养工作。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从严从实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办学治校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加强学位统筹规划。落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开展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期调整,实施高中学位攻坚,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不少于6万个,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占比达100%、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 “应入尽入”。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研制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继续巩固学前教育“5085”成果,推进我市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新课标实施。指导各区大力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创建,指导相关区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建设,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建设和“强基计划”课程基地、国家课程基地建设。推动特殊教育融合优质发展。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省特殊教育精品课程和内涵发展项目建设。发挥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作用,办好专门教育。推进中小学数学与科学课程建设。逐步拓展至STEM教育、人工智能课程领域,系统设计实施,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学科发展基础。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争创1个试点。紧抓部省共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机遇,争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市域试点。构建2个体系。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职学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和综合高中试点。构建 “1+1+N”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出台1个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职教立法,完善配套文件。推进2个工程。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将达标情况纳入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加快推进科教城建设,全面推动职业学校微改造项目。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工程,确保如期完成国家“双高计划”和省高水平建设任务,积极创建国家优质中职学校,培育高层次标志性成果。推动3项改革。推动评价机制改革,推动高职“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实施中职“强内涵、创优质”办学质量考核。推动激励机制改革,探索建立职业学校“生均+专项+奖补”经费支持政策,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市级督查激励措施。推动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学校与专业结构布局,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在现代制造业等产业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专业。

  推动高等教育差异化特色化高水平发展。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推动重点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引进、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和高水平发展,推进校园二期建设有关工作,支持和协助学校高质量完成招收首届本科生工作。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广州医科大学高质量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广州大学大力发展新工科、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减振防灾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做好在穗高校服务对接。推动在穗高校更好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召开市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12月底要达90%。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三全育人”,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统筹运用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大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立足学校主阵地,强化学科渗透、课程融合,鼓励支持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打造广州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持续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推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举办“羊城学校体育节”“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全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 52%,中小学生近视率较上一年下降0.5%。全面摸查,定期通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音乐、美术教师配备。配齐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加强和改进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推动学校AED配备。

  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教育合作。抓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教育相关任务落地落实,开展南沙国际教育样板区建设路径研究,深化与港澳教育合作交流。实施广州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按需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健康有序发展,办好港澳子弟学校(班)。推进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组织认定我市首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10所左右,新评定一批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积极拓展广州教育“朋友圈”。新增缔结20对以上国际及港澳台姊妹学校,支持国际友城大学联盟吸纳更多国际友城大学加盟。

  三、突出人才支撑作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选树一批师德建设优秀学校,持续开展“广州优秀教师画像”“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系列活动,努力将新时代羊城“师·说”打造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师德宣传品牌,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和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

  优化教师队伍配备。擦亮校园招聘“优才计划”品牌,进一步扩大实施自主招聘学校范围,加强市级统筹,召开全市教师招聘工作会议,建立“一会一报告一通报”的市区教师招聘工作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大优秀教师的交流力度和比例。健全临聘教师管理机制,鼓励临聘教师积极参加公开招聘,持续推进临聘教师比例下降。

  建强教师培养体系。健全“1+6+11+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推进中小学教师“三类四阶段”和中职学校教师“两类四阶段”进阶式培训。拟制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及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选树一批市级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推进“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持续提升各学段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水平。深入实施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建设广州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数据平台。

  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集中精力破解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深化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持续开展破“五唯”自查自纠。科学制定中考实施方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力做好2023年中考工作。

  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继续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做好省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迎检工作。持续开展对区级政府落实教育重点工作专项督导。推动各区制定工作规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深入推进“双减”试点工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持续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完成《广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条例》立法工作,健全校外培训长效监管机制,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非学科类培训分类规范监管,加强全流程资金监管,完善违规培训和风险隐患预防、发现和处置机制。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完善民办学校党组织领导机制,继续实施民办教育行业“红色堡垒”集中组建行动计划。持续做好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统筹工作。完善年检办法,修订检查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探索师生统一身份认证应用,推进教育数据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市教育数据治理,建设市智慧教育指挥系统。深入实施智慧阅读课堂教学改革,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到全市1000所以上学校,启动中职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建设特殊教育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举办市第二届智慧教育成果展,迎接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绩效评估。

  五、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强化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及时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健全完善舆情管理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提升舆情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氛围。

  加强师生卫生健康工作。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做好师生健康监测,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抓好校园食品卫生等风险防范化解,加大校园传染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加强高校健康驿站和中小学卫生室(保健室)建设,提高学校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运用大数据分析全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提高健康科普工作效能,努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强用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六支队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与课程建设、创建省和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每所中小学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率达到100%,各学校100%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100%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继续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立法工作。

  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健全校园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开展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重大安全隐患排查和管控,突出校园消防、上下学交通、实验室危化品、建筑施工、食品卫生、自然灾害防范等重点领域,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图书馆等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夯实安全基础。开展防学生溺水专项行动,持续加强防治学生欺凌专项治理,深化巩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成果,深入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推动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推进市级校园安全管理中心建设,推动“广州市校园安全管理系统”和“广州市校园视频监控平台”升级改造。

  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服务保障

  加强经费保障和管理。继续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目标,适度集中财力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事要事,突出“项目储备”因素的分配权重,把资金落实到具体可执行项目上。突出工作推进与资金使用同步“跟踪问效”,扎实加快推进2023年预算执行,定期掌握分析研判,对项目推进不力、不具备支出条件的资金及时提出收回调整,优先使用上级直达资金。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要求,高质量编好2024年度教育部门预算。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

  加强教育装备建设。构建“教育装备4体系1工程”新样态。健全标准体系,出台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装备配置指南。强化保障体系,打造实验和图书系列宣教课程,组织多专题、多学科竞赛活动,重点建设市教育装备后勤综合管理平台、市中小学图书资源管理平台。深化科研体系,设立教育装备研究专项课题,开展高水平实验室、特殊教育教育装备配置研究。夯实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含危化品)检查、教学仪器质检、校园课外读物排查清理工作。推进提升工程,开展高水平实验室、高品质阅读空间、实验教学与管理骨干、图书管理骨干等六个100专项行动。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党政同审,开展审计整改专项检查,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强化内部审计促进单位规范管理的功能。完善审计移送的流程环节,落实内部审计结果信息共享、成果互用机制。

  讲好广州教育故事。以“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挖掘广州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亮点成绩和感人事迹,打造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红棉思政云课堂、“走读广州”等10大品牌活动,举办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传播广州教育声音。

  加强教育帮扶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东西部协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强人才智力支持,做好8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6所学校、疏附县5所学校和林芝一中组团帮扶工作,推动广州龙岩教育合作见成效,深化职教帮扶、信息化帮扶。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